字词 | 香祖笔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笔记。清王士禛撰。十二卷。主要为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1703、1704)所作。内容较广泛,涉及朝章典制、人事黜陟、京师胜迹、诗文评论,旁及怪异之事。其中采录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如《邓公庙》、《天然日晷》、《卖水人赵逊》、《卖身为弟聘妇》。旧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等。今有湛之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孙真人 卖水人赵逊 ☛ 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笔记著作。清王士禛撰。此书据其自序称,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居京师,“偶有见闻,笔之简策”;又据宋荦序称,王士禛“辑癸未迄甲申两年笔记,属校订为序”,则可知此书作于康熙四十二、四十三年。又因居所“有兰数本,花时香甚幽淡,昔人谓兰曰香祖”(《自序》),取以名书。全书十二卷,内容“或辨驳议论得失,或阐发名物源流,或直书时事,或旁及怪异”(宋荦序),而论诗之语也占了相当的分量。标举佳句、品评得失,尚能做到不徇名失实。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本。 ☚ 居易录 分甘馀话 ☛ 《香祖笔记》《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12卷,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的笔记杂著之一。此书是他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三年(1703~1704)在京任刑部尚书时所记,于康熙四十四年编辑成书,同年刻行问世。王士禛的祖父王象晋在他所撰的《群芳谱》一书中曾说:“江南以兰为香祖”。王士禛在京居邸的西轩有兰数株,他遂以“香祖”名其书室,并作为这部笔记的名称。 《香祖笔记》篇幅虽不及《居易录》和《池北偶谈》,但内容却很广泛,据宋荦序称,书中所述,“或辨驳议论得失,或阐发名物源流,或直书时事,或旁及怪异”,这段话大致概括了本书的内容。《香祖笔记》所记作者同时代的人事最有参考价值,如第9卷记戏剧家洪升的事迹,洪升曾是王士禛的门生,王士禛对他的诗很赞赏,并说“其诗大半经予点定”,此书有关洪升的记载颇受人重视。书中有关北京胜迹的记述也很值得注意,如第3卷记清初北京书肆情况,“今京师书肆皆在正阳门外西河沿,余惟琉璃窑厂间有之,而不多见”,又谓灵佑宫灯市也偶见书摊,每月朔望慈仁寺百货市场也有书摊。同卷谓清初米汉雯的别馆勺园亦名风烟里,与武清候清华园相望,两园故址即今畅春园云云,又记他与米汉雯的交游唱和等等,均为北京掌故,可资谈助。不过《香祖笔记》也与王士禛的其他笔记一样,多有自我标榜之处,往往借别人之口,炫示己作,这是清初文人的积习,只不过王士禛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罢了。 此书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香祖笔记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十二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是书记于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三年(1703—1704)。因所居官邸西轩有兰数本,昔人谓兰曰“香祖”,故以名书。全书十三万字。内容与《池北偶谈》相近,然较偏于议论和考证,包括探讨史实得失、阐发名物源流、载录民间传说、评介前人诗文、记述读书心得等等。其中直录时事部分,尤其是按日记载朝廷日常政事,可备一朝之掌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考证部分,如《徐渭路史》、《台湾》、《竹枝词考》等多发己见,较有新义。文笔凝练典雅,但体例失之杂乱。有康熙四十四年家刻《渔洋全集》本,宣统二年(1910)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申报馆丛书续集》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香祖笔记十二卷。清王士祯 (详见《古欢录》)撰。王象晋《群芳谱》称:江南把兰草称作香祖。士祯沿其说,认兰草命其书室,所撰之文亦取兰草别称,名 《香祖笔记》。是书乃士祯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笔记,至四十四年编纂成书。体例同于《居易录》,品文论诗,赞誉名流,为时人崇尚。但笔迹之间,亦有偶误,穿凿附会,失于考证,错乱不经之处,如论尹吉甫一条最为纰缪,某诗话认柳恽诗为赵孟頫之作。究其原因,当为其解官归乡,失意不快,晚年神智昏乱的原故。版本有清康熙年间《王渔洋遗书》本,清光绪年间申报馆排印《申报馆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清代笔记丛刊》本。1982年12月上海古籍书版社版湛元点校本,1983年、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本,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