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mán tóu犹包子,面制带馅的食品。蒋贻恭《咏安仁宰捣蒜》:半破磁缸盛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馒头 馒头即今天的包子。所以下文有“肥的切做馒头馅”的说法。 ☚ 蠢坌 蛮子 ☛ 馒头mán tóu面制带馅的食品。蒋贻恭《咏安红宰捣蒜》:“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馒头m 24 ts‘əu24面粉发酵蒸成的圆形食品。《事物纪原》 载,诸葛亮征孟获,七月渡泸水,不忍以蛮兵头祭河,蒸面团如人头以祭,从此始有~之名。 馒头五6878①名包子。⑴东北官话。黑龙江齐齐哈尔〖 〗。⑵江淮官话。安徽淮南。江苏南通〖 〗。⑶吴语。上海〖 〗。生煎~。《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还要买些肉~,中上当点心。」沪剧《杨乃武小白菜》:「他请我在隔壁茶馆店吃了十只肉~。」上海崇明〖 〗、奉贤〖 〗、松江、宝山罗店。江苏苏州〖 〗、无锡〖 〗、启东吕四〖 〗、吴江。浙江苍南金乡〖 〗、杭州〖 〗、湖州双林、绍兴。②名粳米粿。闽语。福建顺昌〖 〗。③名饽饽;面食或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闽语。福建厦门〖 〗。④名祭品,一斤面做一个。晋语。山西忻州〖 〗。⑤名浴室。吴语。江苏苏州。《吴歌新集・苏州风物山歌㈠》:「三宫六观十八坊,七塔八幢九~。」   馒头〈隐〉上海、四川等地流氓团伙指乳房。 馒头mántou用发面蒸熟的食品,多是半球形,不包馅。 馒头mántóu〈名〉一种用面粉发酵制成后蒸熟的不带馅儿的食品。 馒头“馒头”是一种发酵面粉蒸成的食品,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有肉、糖、菜作馅的,就称为包子。包子,顾名思义,包有馅子; 而“馒头”,为什么有此名称呢? 据说三国时诸葛亮渡泸水南征孟获时,因有邪神作祟,于是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里面放进牛、羊、猪肉用以祭祀,最终果然得到胜利而七擒孟获。从那以后,便开始有了 “馒头”。事见宋·高承 《事物纪原·馒头》。 《初学记》引晋·束晢 《饼赋》作 “曼头”。 古代少数民族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称,面粉做成的人头应象征的是蛮人之头,蛮与馒谐音,因之该物称为 “馒头”。 馒头man·tou一种没有馅儿的食品,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有的地方叫“馍”:老张是北方人,不习惯吃米饭,喜欢吃~|这~蒸得很好,又白又泡。 馒头mán·tou一种用面粉发酵后蒸制的食品:小幺们到好,他拿的一盒子到失了手,撒了一院子~。(四五·1037)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飯食部 > 饅頭 > 饅頭 饅頭 mántóu 亦作“曼頭”、“饅首”。麫製食品名。用發酵麫團蒸成,形圓而隆起。本有餡,相傳爲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所造。宋·高承《事物紀原·饅頭》:“《稗官小説》云: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嚮之,爲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後人由此爲饅頭。至晉盧諶《祭法》,春祠用饅頭,始列於祭祀之品。”故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認爲是“蠻頭”之音轉。晉·束皙《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温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唤行廚宰殺牛馬,和麫爲劑,塑成人頭,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後北方人稱無餡的爲饅頭,有餡的爲包子;吳語區有餡無餡統稱爲饅頭。清·汪汲《事物原會·饅頭》:“《燕翼貽謀録》:宋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别名。”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卷二:“(發麫)加鹻用力揉之,作饅首,謂之饝饝。” 馒头mán tóu旧时火腿业谓火腿。《切口·火腿业》:“馒头: 腿之尖也。” 馒头【同义】总目录 玉柱馒头笼饼灌浆面食 面食面(~片;~汤;~筋;~糊;发~;拉~) 古代面食:饼(汤~) 面做的长条状食品:面(面条;挂面;寿~;汤~;炒~;凉~) 谷类面做的细长条食品:粉(粉干;粉丝;粉条;炒~;凉~) 麨 用米、麦、豆等面做的块状食品:糕(糕点;蛋~;年~;寿~;发~;豆~) 白色米糕:雪糕 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团(团子;饭~;汤~;米花~) 糯米面做的圆子:汤圆 粉果 元宵 圆子 半圆形有馅的面食:饺(饺子;~饵;蒸~;煮~;水~) 粉角 扁食 一种煮着吃的条状食品,多用荞麦面轧成:饹 饸 飵 一种用面粉发酵后蒸成的食品:馒(馒头;馒首) 馍(馍馍;白馍) 玉柱 馄饨 一种用发面包馅的食品:包(包子;肉~;甜~) 一种发酵后烤制的面食:面包 用玉米等杂粮面做的食物:窝头(窝窝头) 裹成圆筒形的面食:卷(卷粉;春~;花~) 油炸的面食:馃(馃子) 馓(馓子;馓枝) 油条 古代一种油炸的面食:粔敉 镮饼 开口笑 一种面食:饸 饹瘩 面疙瘩 其他几种面食:饨 馄(馄屯;馄饨) 餫(餫饨) 锅贴 馎饦 饽饽 馉饳 面食、点心里所包的糖、菜、肉等:馅(馅子;肉~;豆~;糖~;饺~;饼~) 心子 菜馅:馅草 饼中的豆馅:豏 发面用的含酵母的面块(粉):发面 发粉面筋 面肥 老面 焙粉 起子 酵子 引酵 ☚ 面食、饼子 饼子 ☛ 馒头 馒头面制食品。高承《事物纪原》据《稗官小说》,以为馒头创于诸葛亮征孟获时,“杀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晋卢谌《祭法》载,春祠用馒头。晋束晳《饼赋》称曼头。唐段公路《北户录》称曼头饼。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一引唐人王梵志诗一首,头二句是: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以馒头比喻坟墓。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引《上庠录》云:“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 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有“用盘合装送馒头”的记载。 ☚ 馕 汤饼 ☛ 馒头 140 馒头汉族面食。用发酵面使碱后揉成大小适宜的圆团,上笼屉蒸熟。有带糖馅的、有嵌大红枣的,不仅作为人的主食而且还作为敬神的供品。 ☚ 八宝饭 羊肉泡馍 ☛
馒头 ☚ 面点 开花馒头 ☛ 馒头 馒头发酵面团蒸制的食品。古称“蒸饼”。“馒头”一词源于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改革当地奴隶主以人头祭神的旧习,用面包着牛、羊、猪头代替祭神的人头(宋高承《事物纪原》引《稗官小说》)。“本名蛮头,音转讹为馒头”(《七修类稿》)。古代常用作祭品,晋代束晳《饼赋》载: “三春之初, ……于时享宴, 则头宜设”。头即是馒头的最初写法,意思是说用庙堂祭过神的馒头来设宴。此俗至明清时仍盛行,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载:“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馒头起初是包馅的,南宋陆游《剑南诗稿·巢》诗云: “昏昏雾雨晴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诗后自注:“蜀中杂彘肉 (猪肉)作巢馒头,佳甚。”元代的“剪花馒头”,据《饮膳正要》载,仍是以羊肉、羊脂、羊尾子、葱、盐、酱拌馅包的馒头。明清以降,始有实心馒头。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馒头,至今仍是人们喜食的面食,按形制分,有刀切馒头和开花馒头;按面团的软硬,有软面馒头和呛面馒头。称谓上也有别,北京人所言的馒头是实心的,而江南人所说的馒头则是包馅的。 ☚ 糕 饼 ☛ 馒头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现多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元代柯丹丘《荆钗记·春科》: “三场文字不得中,六个馒头落得吞。”杨朔《潼关之夜》:“他——年青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抱婴儿的妇人,便从衣袋里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交给她。” 馒头man tousteamed bun 馒头mantou;steamed bread(/bun) 馒头头(tou)〈名〉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上圆而下平。元明前此类食品本来有馅,今一般称作“包子”。大约明以后“馒头”才专指没有馅的那种。 《金》五七: 也常有那火烧、波波、~、栗(果)子拿来进奉他。又七八: 连忙收了,又回出一盒~、一盒果子与他。 <方>今吴方言仍将包子称作“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