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战国时期告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伦理学命题。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子上》)告子把食、色看成性,是就人的自然生理而言的,他还说:“生之谓性”,即是这个意思,他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道德的属性加以区分,说明大的自然生理过程是不包括道德属性的,以同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就这一点说,“食色性也”具有合理的因素,后被一些思想家所发挥,成为反对禁欲主义的有力武器。但是,这一命题由于抹煞了人与兽的区别,不能说明人类生活的社会性特点,其结果会导致纵欲主义,因而也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批评。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即认为仁德发自内心,义德来自外在对象,就其看到义的道德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外部条件引起的,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这一点夸大,从而不承认又作为一种情操的主观性,这就不正确了。同时,他只承认仁爱意识的主观性(只讲这一面也是片面的),从而把仁和义区别开来,这在理论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告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食色性也shi se xing yeappetite for food and sex is 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