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食滞胃脘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食滞胃脘痛

食滞胃脘痛

食滞胃脘痛是指由饮食不节,食滞中阻,胃失和降所致的胃脘痛。《医宗己任篇》说:“食痛者,胸膈按之痛甚,勺水不入,兼大便闭,闻谷气则欲吐。”脾胃虚弱者尤易发作。
病名考证
食滞胃脘痛见《类证治裁》。《千金要方》称“食心痛。” 《丹溪心法》称“食郁”、“伤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积心痛。” 《医宗己任篇》称“食痛”。《症因脉治》将其归属于内伤胃脘痛。
病因病机
食滞胃脘痛的病因主要为伤食。《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说:“内伤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病作矣。”其饮食所伤包括暴饮暴食、嗜食辛辣、长期饮酒、膏粱厚味、粗糙生硬和饮食过冷过热等。如《证治汇补·伤食》篇引安常曰:“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煿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 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说明饮食所伤,原因多端,伤食之外又与脾胃虚弱和劳力过度等有关。若养尊处优之人,平素活动过少亦易为酒食所伤。如《儒门事亲》:“夫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胀闷,痞膈醋心。”其病机是: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健运,升降失常,气滞中阻,不通则痛。
辨证施治
食滞胃脘痛,症见胃脘胀满而痛,进食则甚,脘部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矢气频作,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为主。但应辨证施治,不能一律单用消导之法。如《证治汇补·伤食》篇引安常曰:“凡伤食,必问所食何物,寒者热者,是喜食而太过耶,当助脾消导;或乘饥困而食之耶,当补中益气;是气恼后得食,或食后着气耶,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 若病后,疮溃后,产妇高年,凡有食滞,只宜补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见倾危”。暴伤饮食所致胃脘痛者,可用吐法,如《赤水玄珠》说:“饮食在膈上,未入胃者,宜吐之,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如瓜蒂散之类”。张景岳主张用平胃散加味。朱丹溪认为“伤食恶食者,……用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服之。”保和丸是常用的消食导滞之方,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积,其中山楂消导肉食最佳,神曲能除陈腐之积,又能醒酒悦胃,莱菔子善消面食;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本方可酌加枳实、槟榔、砂仁之类,以理气通腑而止痛。如不效,可用小承气汤加木香、香附之类,以泻下通腑。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降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加减。方中厚朴、草果、半夏、黄芩、青皮清化湿热,理气和胃;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柴胡疏肝以和胃气。对食多又痛,食过又痛者,为食伤中气,《医宗己任篇》主张用理中汤主之。

☚ 寒凝胃脘痛   气郁脘痛 ☛
000090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