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飞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螽蝗 > 飛蝗 飛蝗 fēihuáng 蝗蟲的一種。體形較大,顏色常因環境而變化。前翅狹長,具暗色斑紋,後翅扇形,透明。爲害農作物甚劇,常成群而飛,所過多成荒野。《三國志·吳志·趙達傳》:“[趙達]治九宫一算之術,究其微旨,是以能應機立成,對問若神,至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效。” 各种害虫 各种害虫蝗虫:蝗(蝗螽;螽蝗;蝻蝗;蝝蝗;稻~;竹~;飞蝗;治~) 蛩(飞~满野) 蝩(蝩虫;簸蝩) 蟒(蟅蟒) 蚂蚱 蚱蜢 横虫 马札 麻柞 飞螟 ☚ 害虫 蛀虫 ☛ 飞蝗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害虫,俗名蚂蚱。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仅有1种,9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成虫的雄虫体长32.4~48.1 mm,雌虫38.6 ~52.8 mm,有1对复眼和3个单眼。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鼓膜器,末端雄虫下生殖板短锥形,雌虫为1对产卵瓣。有群居型和散居型2种。卵粒长6~7 mm,直径1.5 mm。幼虫共5龄。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中国平均每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大发作。防治措施有植树造林、改善耕作栽培技术、药物防治等。 飞蝗 飞蝗feihuangLocut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在我国东部广大平原主要发生的飞蝗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和分布于蒙新高原的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otoria),都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其中以东亚飞蝗的为害最为严重。体形细长,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一般多在杂草或灌木丛中活动。雄虫较小,体长约3.4~4.2厘米,雌虫较大,长4.0~5.1厘米。复眼后有较狭的淡色纵条纹。前胸背板在中隆线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褐色,暗色斑纹明显,后翅扇形,本色透明,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善于跳跃。一般年生2代或3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若虫称蝻。为不完全变态。东亚飞蝗的第一世代,俗称“夏蝗”,第二世代俗称“秋蝗”。在其分布区常可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生活方式。群居型的前胸背板短而宽,中间不隆起,前翅长出腹部甚多,后足胫节淡黄色;散居型的前胸背板狭而长,中间隆起呈弓背形,前翅稍长出腹部,后足胫节呈红色。东亚飞蝗由于繁殖力强,并能成群迁飞;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的自然地理条件又适于它们生活,特别是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省,故在我国历史上常发生“蝗灾”,成灾史达千年之久。1927年,仅山东一省的蝗灾,使700万灾民流离失所。1951年,全国有4000多万亩庄稼受害。经过近40年的努力,现已基本上控制了蝗虫的为害。 图170 蝗虫 ☚ 蝗 稻蝗 ☛ 飞蝗禾木科植物害虫。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中国有两个亚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manilensis)和亚洲飞蝗。据考前者危害最重。体型和体色随环境而变化,雄虫体长33.5—41.5毫米,雌虫39.5—51.2毫米。复眼后有较狭的淡色纵条纹。前胸背板在中隆线两侧有暗纵条纹,前翅狭长,褐色、暗色斑纹明显,常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防治方法:开垦荒地,治理河湖,消灭蝗虫发生基地;在蝗蛹未长大起飞前用飞机或器械喷撒高效低毒农药,撒布毒饵或捕打消灭等。 飞蝗migratory locust 飞蝗migratory locus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