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飞槽。架空设槽以通水的渡槽。西汉时已经出现在京城长安的供水渠道上。《水经注·渭水》载:“渠上承泬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南宋绍定元年(1228),在今湖北枣阳平堰灌区中,建有长83丈的渡槽,称通天槽。
飞渠
又称明渠。因其渠之水来自泬水,又称泬水枝渠。汉长安城引水渠道。《水经注·渭水》:“渠上承泬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雍录》:“飞渠者,如汴桥渠而遂名之为飞也。飞者,底不附土而沿空以行, 如禽之不以足履而以翼飞也。盖未央殿址据山而高,为明渠之欲入城也,必有洼下之地,中断不接,故架空为渠,使得超洼下而注沧池也。飞渠之制,恐必尔也。”飞渠从汉城章门西入城后, 东向流经未央宫西汇为沧池, 再由沧池下流循殿之北向东,经石渠阁、天禄阁,出未央宫,流经桂宫、北宫、长乐宫,再从汉城东面清明门出城与漕渠合。此渠是汉长安城内未央宫、桂宫、北宫、长乐宫的供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