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骨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骨说 风骨说南朝梁刘勰有关艺术感染力的理论。语见《文心雕龙·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原,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倩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风”、“骨”或“风骨”,原均系品评人物之词,多指人的精神气度,即基于仪表而又超乎形迹的一种风度、神采。用之论文,则众释纷纭。稍后于《文心雕龙》的《魏书·祖莹传》视风骨为风格,有“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之说。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则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范文澜在为“风骨”作注时进一步指出: “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辞。惟前者始得风骨之称,肥辞不与焉。”今人多认为, “风”应指作品思想内容给予读者的教育作用, “骨”则指完善的文句在读者身上所唤起的力量。“风骨”合称,即指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新发展。刘勰之后,受这一理论指导,总结魏晋文学而提出的“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等,不仅成为促进诗歌健康发展的有力口号,而且成为历代作家反对轻艳绮靡文风的战斗旗帜。 ☚ 神思说 通变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