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风景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风景谈

风景谈

散文。茅盾著。发表于1941年1月《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散文摄取了延安生活中的六个片段:“沙漠驼队”象征革命圣地的共产党人与革命人民任重道远地坚忍奋进。“劳动归来”包括的两个镜头,写来自五湖四海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形成的新的精神风采。“崖畔促膝”和“桃林茶社”则从学习与休息两个角度写延安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号手与哨兵”则用两个特写镜头摄下了人民子弟兵的战斗风采。六个片段谱成一曲对革命圣地新生活、新精神、新社会制度的颂歌,突出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主题。借景写人,联想类比,采用电影手法撷取生活片段以展示人的精神风采,并寓哲理性的议论于绘景写人之中,在艺术上独具特色。

☚ 爱尔克的灯光   废园外 ☛
风景谈

风景谈

茅盾作。初载1941年1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收入1943年2月桂林柔草社版《白杨礼赞》。文章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即景、北国晨号等6个“风景”画面,表达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尤其伟大者”的思想,特别在一些画面中热情歌颂了抗日根据地的革命青年和战士,歌颂了他们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和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自觉精神。他们显然是以战斗求新生的中华民族的化身。全文以情写景,以景托人,6个画面的描绘异常生动、多采,富有理趣和情趣,充满了新生活的诗情画意。每个画面之后的抒情议论将各个画面联为一体,步步深入揭示旨意,使文章在结构上既舒展自如,又严谨有序。

☚ 苏州拾梦记   白杨礼赞 ☛
风景谈

《风景谈》fengjing tan

现代散文。作者茅盾,写于1941年。1940年5月,作者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回到重庆后,便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作品通过对祖国西北自然风景的生动描写,赞美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这篇散文共撷取了六个画面,即从六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情况,在写每个画面时,自然风光只是作为背景来写,而把人物活动放在重要的地位,并插入一些议论和抒情,突出颂扬作为风景主宰的人。虽然写出了景致的荒凉与美好,但其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作者对那掌着一杆猩红大旗的驻队,对那荷锄晚归的种田人,对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的一对男女,对那披着霞光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对那亲密无间地生活劳动在一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那围坐在桃林茶社的生机勃发的一群青年,无不倾注着大海般的深情厚意。而这些,正是作者从声、色、形诸方面加以浓墨,使他们成了各幅“风景”的主宰,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作者充分发挥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信手写来,展示了多种“风景”片断,同时,又使这“风景”各异的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赞美,因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人类的活动能使自然改观,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写到只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最后强调民族的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至完成主题的升华,使文章既舒展自如,又严谨有序。
在文字表达上,作者善于运用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描绘人物活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的风景画,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而文中那些充满感情的议论,更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化了主题。象“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显然比“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深了一层,而“人创造第二自然”这样的议论对“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含义无疑是一种补充和发挥,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更为深刻了。

☚ 白杨礼赞   激流三部曲 ☛
000191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