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额敏和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额敏和卓?—1777维吾尔族,吐鲁番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军征准噶尔至吐鲁番,归附。雍正十年(1732),率所属8000多口徙居瓜州(甘肃安西),躲避准噶尔。翌年封札萨克辅国公。乾隆二十年(1755),参加征伊犁达瓦齐。晋封镇国公,旋晋贝子。后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授多罗贝勒,赐郡王品级。留叶尔羌办事。三十年(1765)入觐,越二年令回原籍。其后裔袭爵位沿袭九代。 额敏和卓?—1777清吐鲁番维吾尔族大封建主,祖素丕和卓,为喀喇和卓阿珲,父尼雅斯和卓,为吐鲁番大阿珲,额敏和卓嗣,聚族居鲁克沁。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闢展(今鄯善县)阿奇木伯克,清军平准噶尔叛乱时归附。后因避准 噶尔侵扰,请求内徙。雍正十年(1732)携鲁克沁维吾尔族居民八千余人内徙瓜州(今甘肃安西)。乾隆二十年(1755)以兵三百随清军征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翌年,率所属维吾尔族人自瓜州返回鲁克沁,受命管辖吐鲁番。清军平大小和卓木乱时续立功绩,清封其为多罗郡王。三十二年曾入觐。 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公元1777年新疆吐鲁番维吾尔贵族,其家世代统管和居住在鲁克沁。祖父素丕和卓为喀喇和卓的阿訇,父亲尼雅斯和卓为吐鲁番的大阿訇。康熙末年,清军进兵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他以辟展(今鄯善县)的阿奇木伯克身分,率众归降,后又多次为西征清军供应粮秣,受到康熙和雍正的奖赏。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派兵多次围攻吐鲁番和鲁克沁,额敏和卓率众奋力抗拒,多次获胜。次年,在清军的支援和接应下,率众东迁甘肃瓜州(今安西县)的苦峪城侨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率众返回鲁克沁。次年,吐鲁番的“达尔汉伯克”莽噶里克发动叛乱,袭杀辟展驻军统领和起及兵士100余人,额敏和卓固守鲁克沁城,为清军平定莽噶里克的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前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驻扎叶尔羌城,主管该地的民政和军事,并且画像于紫光阁,乾隆皇帝为他亲撰赞词说:“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 莽噶里克 ">素赉 ☛ 额敏和卓?—1777清代新疆吐鲁番郡王。维吾尔族吐鲁番大阿訇尼雅斯和卓子。世居鲁克沁。初隶准噶尔。康熙五十九年(1720),投附清朝。雍正四年(1726),清军撤居哈密,以吐鲁番给策妄阿拉布坦,受命辖鲁克沁众,因勤屯田务,获赏。九年(1731),以噶尔丹策零遣兵侵扰鲁克沁,率众三创准噶尔军。十一年(1733),为避准军劫掠,率众8千余徙瓜州,封辅国公。乾隆二十年(1755),率兵300从清军征达瓦齐,晋镇国公。次年,归鲁克沁。领兵400助宁夏将军和起追擒辉特台吉巴雅尔。抵辟展(今鄯善),莽噶里克杀和起,欲胁其叛。拒从,遣使告变,以功封贝子。二十二年(1757),授领队大臣。自陈从户部侍郎阿里衮击阿睦尔撒纳余党,赐贝勒品级。越一年,授参赞大臣,随靖逆将军雅尔哈善往库车讨霍集占。雅尔哈善以罪伏诛后,复从定边将军兆惠赴乌什,招降霍集斯。寻与兆惠等于喀喇乌苏(黑水)为霍集占所困,拒请和。二十四年(1759),布拉呢敦、霍集占逃巴达克山,遣子茂萨至喀什噶尔收粮济军。受命抚叶尔羌(今莎车),封郡王。越一年,图形紫光阁,乾隆帝赞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宜”。二十九年(1764),受命入觐,赐乾清门行走。三十年,随军镇压乌什赖和木图拉起义。未至事平,留驻叶尔羌。越2年,复入觐,赐御前行走。后因讦告噶岱默特事诬不实,被令回原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