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颜真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颜真卿709—785唐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开元中,举进士,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遭杨国忠嫉忌,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世称颜平原。料安禄山必反,乃修城积粮,训练兵丁,早为预备。安禄山反后河北尽陷,独平原一城完好,遣使报警,玄宗始知。从兄颜杲卿为常山太守,斩禄山将李钦凑等,河北十七郡同月归唐,众推颜真卿为盟主,合兵二十万,拜户部侍郎,加河北招讨使。肃宗即位,进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安禄山遣史思明、尹子奇攻河北,诸郡复陷,独平原、博平、清河固守。至德元年(756年)他到凤翔见肃宗,授吏部尚书,封丹阳县子。历官刑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因直言得罪卢杞,李希烈叛乱时,卢杞建言遣他劝谕;至后李希烈逼他上疏洗刷,他坚贞不屈,被缢死。相传少时家贫,用黄土扫墙习字。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厚重雄劲,大气磅礴,正而不拘窘,玉而不板滞,雄秀独出,笔力遒婉,开创了一代新的书风,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代书法之影响很大。碑刻有《多宝塔碑》、《李元靖碑》、《颜勤礼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等。有《颜鲁公文集》,为后人所辑。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一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安禄山叛乱时,与从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带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于进攻潼关。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前往劝谕,被缢死。少时家贫,用黄土扫墙习字。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宋朱长文《墨池编》)。其行草也写得刚劲多姿。后人评说:“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神彩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米芾《书史》)。其书法开创新的风格,使古法为之一变,人称“颜体”,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传世碑刻有《多宝塔感应碑》、《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争坐位帖》、《金天王庙题记》、《东方朔画赞碑》等,存世墨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有《颜鲁公文集》,为后人辑本。 ☚ 徐浩 郑虔 ☛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行十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郡望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后,初唐著名学者颜师古之从曾孙。真卿早传家学,博览群书。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开元二十四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醴泉尉、长安尉。天宝六载,拜监察御史。天宝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时杨氏方赐名国忠,势倾天下,怒真卿之不附己,遂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发兵抵抗,聚十七州义众,推为盟主。肃宗至德元载(756),授宪部尚书、御史大夫。辄进谠议,逆鳞忤旨,乃出除州刺史,历同、蒲、饶诸州。乾元二年(759),迁昇州刺史、浙西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旋贬蓬州长史。代宗宝应元年(762),拜户部侍郎,迁尚书右丞。广德二年(764),复转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大历元年(766),元载专权,真卿疏议言路不畅,被诬怨谤朝政,贬吉州别驾。大历三年,迁抚州刺史。大历七年,转刺湖州。大历十二年,元载受诛,召还,仍任刑部尚书。德宗建中四年(783),为卢杞所忌,改太子太师,奉命往许州宣慰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兴元元年(784)八月,为李希烈缢杀。赠司徒,谥文忠。真卿才富学高,工于文词,著述丰赡。在湖州任上,尝延集江东三十馀文士,编撰大型类书《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今已佚;又前后聚文士八十馀人为诗会,联唱论诗,结集为《吴兴集》十卷。书法精绝,尤擅楷书,世称“颜体”。《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兴集》十卷、《庐陵集》十卷、《临州集》十卷,已散佚;又著录《礼乐集》十卷、《五经要略》及《家教》三卷,亦不传。今传《颜鲁公集》十五卷,系宋留元刚所刊刻。《全唐诗》录其诗十首,又联句二十一首。《全唐诗补逸》补联句一首,《全唐诗续补遗》补断句两句。《全唐文》编其文为九卷。事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真卿行状》。宋留元刚、清黄本骥均撰有《颜真卿年谱》。 ☚ 张巡 阎防 ☛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开元中进士,又登制科,始任醴泉尉,累迁殿中侍御史。后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真卿起兵抵抗,攻克魏郡。长安陷落,乃弃郡渡河,至凤翔,任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后坐谗屡贬。代宗时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官至太子太师。李希烈叛乱,真卿奉旨前往劝谕,被缢杀。谥文忠。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 颜真卿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中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颜真卿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四: 按 《博物志》: 真卿为卢所陷,令单车问罪于李希烈,上遣,促装东迈,内外知公不还矣。亲族相饯于水乐坡,公谓诸姻族曰:“吾早典郡于江南,曾与道士陶八八,授与一刀圭碧霞丹,令服之,自后体健,至今不衰。谓我七十上有厄,如有即吉。他日待我于罗浮山,得非今日之厄乎?”公至汜水,忽逢陶,笑谓公曰:“吉吉!”遂指嵩山而去。公至汴州,希烈僭号,使人害于近郊。及希烈败,诏得归葬偃师北山。后有商人至罗浮,忽见两道人树下围棋。一道士谓商人曰:“子何人?” 对曰:“洛阳人。” 道士笑曰:“奉寄一书。达吾家。” 立札一封,题寄偃师北山颜家。商人至偃师,询所居,即茔庄也。守冢老苍头得书大惊曰:“老太师亲翰也。”因此藏于室,子孙选吉日,发冢开棺,即已空矣。于是子孙竟往罗浮求之,竟无迹。 颜真卿 (明刊 《列仙全传》) 按 《续仙传》: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真卿年十八九时卧疾百余日,医不能愈。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谓之曰: “子有清简之名,已志金台,可以度世,上补仙官,不宜自沉于名宦之海。若不能摆脱尘网,去世之日可以尔之形炼神阴景,然后得道也。”复以丹一粒授之,戒之曰:“抗节辅主,勤俭致身,百年外吾期尔于伊洛之间矣。”真卿亦自负才器,将俟大用,而吟阅之暇,常留心仙道。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后累官至太子太师。为卢所排,身殃于贼,天下冤之。《别传》云:真卿将死,解金带以遣使者曰:“吾尝修道,以形全为先,吾死之后,但割吾支节血为吾吭血以绐之,则吾死无所恨矣。” 缢者如其言,既死,复收瘗之。贼平,真卿家迁丧上京,启殡视之,棺朽败而尸形俨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软,髭发青黑,握拳不开,爪透手背,远近惊异焉。行及中路,旅榇渐轻,后达葬所,空棺而已。《别传》 又云: 真卿将往蔡州,谓其子曰:“吾与元载俱服上药,彼为酒色所败,故不及吾。此去蔡州,必为逆贼所害。尔后可迎吾丧于华阴,开棺视之必异于众。”及是开棺,果睹其异。道士邢和璞曰:“此谓形仙者也。虽藏于铁石之中,炼形数满,自当擘裂飞去矣。” 其后十余年,颜氏之家自雍遣家仆往郑州征庄租回,及洛京,此仆偶到同德寺,见鲁公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此仆遽欲近前拜之,公遂转身去,仰观佛壁,亦左右随之,终不令仆见其面,乃下佛殿出寺去。仆亦步随之,径归城东北隅荒菜园中,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箔子,公便揭箔而入。仆遂隔箔子唱喏。公曰:“何人?”仆对以名,公曰:“入来。”仆既入,拜辄拟哭,公遽止之,遂略问一二儿侄。了,公探怀中取金十两,付仆以救家费,仍遣速去: “归勿与人说,后家内阙,即再来。” 仆还雍,其家大惊。货其金,乃真金也。颜氏子便市鞍马,与向仆疾来省觐,复至前处,但满眼榛芜,一无所有。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焉。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庭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为?” 张伯仪败,希烈令赍旌节首级示真卿,真卿恸哭投地。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曰:“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庭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泚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自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 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 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嗣曹王皋闻之泣下,三军皆恸,因表其大节。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赙布帛米粟加等。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已、田神功、董泰、侯希逸、王元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贞元六年敕书授頵五品正员官,开成初又以曾孙弘式为同州参军。 《续文献通考·群庙》 一: (元) 文宗天历元年十二月,加谥唐司徒颜真卿为贞烈文忠公,令有司岁时致祭。 《列仙全传》 卷六: 颜家子孙径往罗浮求之,竟无踪迹。后白玉蟾云:“颜真卿今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案] 颜真卿,唐朝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安史之乱时,与其弟杲卿合兵二十万,抗拒乱军。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被派前往劝谕,以不屈而死。颜德学俱高,为世人祀为神。道教遂编造种种故事,谓其修道得仙。所封之北极驱邪院左判官,证明颜公在民间信仰中,是与张巡、康王一样,负责驱除邪鬼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长安人,书法家。安史乱中,以平原孤城独拒叛军。《全唐诗》编诗一卷。 颜真卿公元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颜师古五世孙。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博学多闻、工辞章、精书法、又通音韵。其书体自成一家,风格特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之为“颜体”。撰《韵海镜源》凡三百六十卷,为后世《韵府群玉》等类书所本。 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五代祖之推。少勤学业,尤工书法。开元中,中进士甲科。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天宝末,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将反,他以防雨为借口,修固城池,充实仓储,招募军士,禄山以为书生不足为虑。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河北十七郡响应,推其为盟主,有兵二十万。断绝安禄山叛军归路,佐李光弼平叛,因加河北招讨采访使。安禄山闻河北有变,大骂其谋主高尚、孙孝哲等,拖延了安军入关时间。玄宗入蜀,肃宗即位于灵武,郭子仪、李光弼退出河北,史思明加紧对平原的围攻。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弃郡赴灵武,迁御史大夫。后还京,官至太子太师。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叛唐,派他前往劝谕。兴元元年(785年)八月,被缢死。其书法端壮雄伟,气势开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师。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公元709年生,785年去世。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笃厚忠实,直谏奸佞,受到权臣的排斥嫉害。其书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传授笔法,广泛涉猎蔡邕、王羲之、王献之等前辈书迹。融冶众长,创造出一种大气磅礴、雍容端庄、雄强刚劲的独特风格。其楷书笔力弥满,筋骨丰厚,行草书又具有遒劲舒和,纵横跌宕的神韵。宋代欧阳修曾赞道:“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传世书迹较多,墨迹有:《自书告身帖》纸本墨迹,书于唐建中元年(780),楷书46行,386字;《祭侄稿》纸本墨迹,纵28.16cm,横72.32cm,共25行,234字;《刘中使帖》,原为手卷,清末被改装成册页,书于唐大历十年(775),行草8行41字。碑刻有:《多宝塔碑》,为44岁时所书,刻于唐天宝十一年(752),碑高260.3cm,宽140cm,楷书34行,行66字;《东方朔画赞碑》,为46岁时所书,唐天宝十三年(754)刻,碑文楷书,碑高340cm,宽151.6cm,原碑四面环刻,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麻姑仙坛记》,书于唐大历六年(771),原碑早佚,楷书46行,行20字,计901字;《大唐中兴颂》,唐大历六年刻成,摩崖高416.6cm,宽422.3cm,楷书21行,行25字;《颜勤礼碑》,无立碑年月,碑高175cm,宽89cm,四面环刻楷书,现仅存两面及一侧,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颜氏家庙碑》,刻于唐建中元年(780),碑高338.1cm,宽176cm,四面环刻楷书,碑阳、碑阴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行,行52字。 颜真卿705—785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开元年间进士。初任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即起兵讨伐叛乱。后进见肃宗,任吏部尚书等职,不久被谗遭贬。代宗朝官至尚书右丞,封鲁郡开国公。德宗时任太子太师,奉命招抚李希烈,为李希烈所害。平生喜爱书法,在学习褚遂良、张旭书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创立“颜体”。笔法遒劲,气势磅礴,“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庄重,使人畏而爱之”。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等墨迹传世。所书碑刻尚有《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等作品保存至今。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一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官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工正、行书。其书出自家学,又从褚遂良、张旭学书,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书正而不拘,庄而不险,从容法度之中,有闲雅自得之趣;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而不为古法所限,萧然出于绳墨之外,开创了新的风格。为欧阳修、苏轼所推崇。存世书迹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臧怀恪碑》、*《争座位帖》、*《郭家庙碑》、*《中兴颂》、*《宋璟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送刘太冲序》、*《送裴将军诗帖》、*《与蔡明远帖》等几十种。著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两《唐书》有传。 ☚ 张旭 李阳冰 ☛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一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官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工正、行书。其书出自家学,又从褚遂良、张旭学书,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书正而不拘,庄而不险,从容法度之中,有闲雅自得之趣;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而不为古法所限,萧然出于绳墨之外,开创了新的风格。为欧阳修、苏轼所推崇。存世书迹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臧怀恪碑》、*《争座位帖》、*《郭家庙碑》、*《中兴颂》、*《宋璟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送刘太冲序》、*《送裴将军诗帖》、*《与蔡明远帖》等几十种。著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两《唐书》有传。 ☚ 张旭 李阳冰 ☛ 颜真卿 389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书法家。京兆万年 (今西安) 人。一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安禄山反,真卿联络从兄杲卿父子起兵抵抗,使安贼不敢急攻潼关。肃宗至德二年,官拜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迁御史大夫,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反,遣真卿前往劝谕,为希烈缢死。颜鲁公性刚直,敢犯颜劝谏,道德文章皆为人敬慕。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善正草书,笔力遒婉,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草书刚劲多姿。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和初唐诸家,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很大,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碑刻有 《多宝塔碑》 (有专条)、《麻姑仙坛记碑》、《李元靖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文明》手稿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 王维 韩幹 ☛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琅邪临沂人。曾任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 “颜鲁公”。他刚烈正义,是 一位爱国的忠臣,后被奸逆害死。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楷书饱满厚重,雄健奇伟,开创盛唐以来的新书风,人称 “颜体”。著名的楷书碑刻有 《多宝塔》、《东方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他的行书有 “颜书三稿”,即 《祭侄稿》、《祭伯父文》、《争座位帖》,古朴自然,开 “二王” 以外壮美的书风。尤其 《祭侄稿》被誉为 “天下第 二行书”。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 ☚ 怀素 柳公权 ☛ 颜真卿709—785唐朝书法家,字清臣,唐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一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尚书、平原太守、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书法从容法度之中,有闲雅自得之趣。楷书厚重雄劲,气势开张,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行、草书刚劲利索,遒劲多姿。碑刻以《颜氏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为著,墨迹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自书告身》传世。 颜真卿709—785唐朝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中举进士。天宝中,累官至侍御史。因不附杨国忠,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安禄山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诸郡陷落后他辗转归朝,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为宰相卢杞所忌,李希烈谋反,因奏使前往劝谕,被缢杀。书法端严雄壮,气势开张,世称其字为“颜体”。有著作《颜鲁公集》。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唐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出身于擅长书法艺术,精通文字学的家庭安禄山叛乱,真联络其兄杲卿起兵讨贱,附近七十郡起而响应,被推为盟主。德宗时李希烈反叛,遣真卿往谕,被李缢死。其书初学褚遂良,后集众长,并吸收了南北朝以来民间书法的营养。笔力遒婉,丰腴饱和,端庄厚重,宽绰大方,气势开张,兴酣味足,呈现出一种雍容大度、开阔雄壮的气概。尤其是其草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神完力足,自成一家,后人称颜体。锋芒咄咄逼人。宋·米芾赞曰:“碧笺宣墨,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传世碑砧有《麻姑仙坛记》,《告身帖》、《多宝塔碑》、《颜维贞家庙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碑》,《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帖》等。享年77岁。 ☚ 褚遂良 怀素 ☛ 颜真卿709~784唐代将领。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开元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后历任武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因不附杨国忠,受排挤,任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察觉安禄山将叛,即部署防御。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真卿募兵万人,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河北17郡响应,推其为帅,统兵20万人,在博平(今属山东)大败叛军。至德元年(756年)弃河北诸郡渡河至凤翔见肃宗。次年授吏部尚书,后加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奉命赴许州(今河南许昌)宣慰叛将李希烈,被扣押。次年,被李希烈缢死。其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人称“颜体”,有《颜鲁公集》。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师。 颜鲁公文集/颜鲁公文集/文忠集 ☚ 李白集校注 颜鲁公文集 ☛ 颜真卿 颜真卿颜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 (今属山东) 人。曾任平原太守,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 “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 等。 ☚ 张旭 米芾 ☛ 颜真卿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 ☚ 张旭 米芾 ☛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一说临沂(今山东)人。曾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封鲁郡公,世称 “颜平原” 、“颜鲁公” 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上溯钟王,深悟笔法,楷书参用篆书笔意。真书笔力弥漫,端庄雄伟,结体安详,宽博舒展,气势森严; 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不同于二王和唐初诸家,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 “颜体” ,与柳公权并称 “颜柳” 。颜字在用笔上易方为圆,吸取了篆草挺拔绵韧的笔韵,遒劲秀润,寓巧于拙; 转笔处提笔另起,不折不顿,蓄势回锋踢钩; 下笔驻笔,圆劲雄重,锋芒外露,朴拙老辣。传世书迹较多,墨迹有正书 《自书告身》 ,行书《祭侄文稿》 、《刘仲使帖》 ,碑刻有 《争坐位帖》 、《多宝塔碑》 、《东方朔画像赞》 、《颜家庙碑》 、《麻姑仙坛记》 、《颜勤礼碑》 、《中兴颂》 、《八关斋记》等。颜真卿是开创一代书风的大家,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把颜书与杜诗、韩文并称,其地位之重要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唐大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琅邪临沂人。琅琊颜氏后裔。开元中举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人京,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太师”、颜鲁公”等。德宗时,为李希烈缢死。博学,工辞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为百世之宗。少孤贫乏纸笔,支黄土扫墙习学书字。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深悟笔法,唐颜真卿《祭侄文稿》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人影响很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传世之作较多。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争坐位帖》等。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等。画论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 颜昭甫 颜崇榘 ☛ 颜真卿709~785Yan Zhenqingcalligrapher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颜真卿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因遭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度安禄山必反,乃增修城池,集训壮丁,屯粮积谷。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坚守未下。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抵抗,响应者十七郡,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禄山不敢急攻潼关。肃宗时,辗转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史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对其衔恨,遣往晓谕,为希烈缢杀。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重雄伟,气势开展;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传世碑刻以 《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为著。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位文稿》。后人辑有 《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709—785唐杰出书法家、政治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作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开元进士。博学工辞,事亲至孝。擢制科,迁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后出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禄山叛乱,他与从兄杲卿起兵讨伐,联结附近十七郡,被推为盟主,拜户部侍郎,加河北招讨使,合兵二十万,使叛军不敢急攻潼关。后见肃宗,授吏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出为冯翊太守,坐谗遭贬。代宗时,再任尚书右丞,封鲁郡开国公,称颜鲁公。德宗即位,他为卢杞所恶,改太子太师。李希烈反叛,派他前往劝谕。李希烈对他威胁诱逼,他坚贞不屈, 被缢死。相传少时家贫,用黄土扫墙习字。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 厚重雄劲,大气磅礴,磊落巍峨,正而不拘窘,压而不板滞,丰伟遒劲,雄秀独出,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行、草书亦刚劲多姿。著有《颜鲁公集》。传世碑刻以 《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争坐位帖》等为著;墨迹有《自书告身》、《祭侄稿》等。 颜真卿709—785唐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天宝末,宰相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因预见安禄山必反,修城浚池,集训壮丁,储备军粮,以应不虞。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河朔尽陷,唯真卿据城坚守,又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抗击,河北十七郡响应,得胜兵二十万,对安史军牵制极大。至德元年(756)平原不守,真卿间道归朝,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性耿直,直言敢谏,不畏权贵,先后为权相元载、卢杞所忌。李希烈叛,他被派往劝谕,为希烈缢杀。工于书法,师事褚遂良、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挺秀特出,气势迫人,一变古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传世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参考图349、35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