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题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题目tí mù

名义,由头。白居易《送吕漳州》: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标题,题目


 【同】 都是名词;都可指标示文章、作品内容的语句。
【异】 “标题”指标示文章、作品内容的简明语句,常用来标明新闻或文章的内容,好的标题要求鲜明、生动、准确、概括性强,因此标题常是简明的、概括性强的语句;适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诗文,不用于讲演和谈话。[例]文章必须有一个醒目的~。“题目”指的是标明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语句,它仅是一种名称,不一定简明、概括;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用于诗文外,还可用于讲演和谈话。此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为练习或考试拟定的要求解答的问题,例如:“这次考试,题目不太难,很多学生都得了高分”;二是指名目、由头,例如:“借着这个题目同学们聚一聚”;“标题”没有这两种意义和用法。[例]今天辩论的~是什么?
  • 上一篇:标明,表明
  • 下一篇:标语,口号

题目 - 可可诗词网

题目

题者,诗家之主也; 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以坐窥万象。(贾岛 《二南密旨》)

诗有四合题目: 一曰放意远,二曰得句新,三曰语常用事密,四曰莫与古人用事同。(保暹《处囊诀》)

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尝读《选》 中沈、谢诸公诗,有题《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及《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四溪石濑茂林修竹》,及《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斋中读书》、《南楼中望所迟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数端,皆奇崛精富,冠绝古今,无曾发其韫奥者。逮盛唐,沈、宋、独孤及、李嘉祐、韦应物等诸才子集中,往往各有数题,片言不苟,皆不减其风度,此则无传之妙。逮元和以下,佳题尚罕,况于诗乎?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此可与知者商榷云、因举而论之。(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独孤及传论”)

往闻之西河太史言: 唐人罕一题数诗者,有之,自 《秋兴》始。盖少陵因秋感兴,八首非一时之作。观其他诗,命题多略,偶然八首,遂合一题,以“秋兴”命篇。后人强作解事者,谓八首联贯如一首,颠倒不得,且不可缺一首。遂令纷纷效为 《秋兴》诗者,数必满八,岂不喷饭? (金埴《不下带编》卷六)

诗必相题,猥琐、尖新、淫亵等题,可无作也。(毛先舒 《诗辩坻》 卷三)

作诗必句句着题,失之远矣,子瞻所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咏梅花诗,林逋诸人句句从香色摹拟,犹恐末切; 庚子山但云“枝高出手寒”,杜子美但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而已,全不粘住梅花,然非梅花莫敢当也。如子美《黑白二鹰》诗,若在今人,必句句在“黑白”二字寻故实,子美却写二鹰神情,只劈头点出黑白。如一幅双鹰图,从妙手绘出,便觉奇矫之骨,搏空之气,惊秋之意,俱从纸上活现,只轻轻将粉墨染黑白二色而已。又如刘希夷《嵩岳闻笙》诗云;“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前七句凭空说来,不露“笙”字,而笙中天籁清机,已缭绕耳边矣。至第八句方出“笙”字,便接以“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四句,抬出吹笙者于云霞缥缈之上。至“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六句,方轻点“闻”字,而以低徊容与结之,绝不粘笙,却句句是笙,句句是闻笙,句句是嵩岳闻笙也。又如李颀《琴歌》云:“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落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 《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又如岑参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题,若只将隐者高处赞叹,便是俗笔。岑诗云:“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只写山中幽绝景况,已有一高人宛然在目矣。又如太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云:“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以不必切题为妙者。不能尽举,姑以数首概其余耳。(贺贻孙《诗筏》)

诗有题,所以标明本意,使读者知其为此事而作也。古人立一题于此,因意标题,以词达意,后人读之,虽世代悬隔,以意逆志、皆可知其所感,诗依题行故也。若诗不依题,前言不顾后语,南辕转赴北辙,非病则狂,听者奚取? 自宋以还,诗家每每堕此,不省古人用意所在,而借口云寄慨在无伦次处。呜乎! 无伦次可以为诗耶? (庞垲《诗义固说》卷上)

古人作诗,先有题而后有诗,未有诗成后以题强肖者。故说来虽极平淡,无不入妙,盖与题有关,是即声情并至也。(田同之《西圃诗说》)

命题何者为最难? 一曰乐府,盖古人作之者多也。词意要必由中而发,不拾先进唾余,寄托有在,方见我之志虑,方成吾之文章,且声调又与古风异。一曰记事,太详则语冗而势涣, 故香山失之浅; 太简则意而气馁, 故昌谷失之促。 二者均有过不及之弊,非有才气溢涌、手眼兼到者不能。一曰咏物,不达物之理,即状物之情,物理易明,物情难肖。有唐咏物诸什,少陵外无一可者,惟玉溪差得二三,然少全作。大抵才识浅者,不能刻入正面,取其省力易为,或比拟,或夹写,如是而已。虽雕文镂采,曼声逸韵,恶能切其綮而哜其胾哉?第正面易于窒碍,窒碍复近乎猜谜,则非空灵不可也。空灵而后物情得。由此推之,卉木也,飞走也,烟云也,山川也,状之无难事矣。(黄子云 《野鸿诗的》)

诗与题称乃佳。如《石鼓歌》三篇,韩、苏为合作,韦左司殊未尽致。《桃源行》 四篇,摩诘为合作,昌黎、半山大费气力,梦得亦澄汰未精。(乔亿《剑溪说诗》卷上)

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为文造情也。诗之真伪,并见于此。(同上书卷下)

唐人制题简净,老杜一字二字拈出,更古。《天末怀李白》,当属“天末”名篇,旁注“怀李白”,犹夫“不见李生久”,以“不见”名篇,旁注“近无李白消息”也。而诸刻本五字悉居中,直传写之讹,校阅未加察详耳。(同上)

唐人间作长题,细玩其诗,如题安放,极见章法。长题亦权舆于谢,艺苑宗之。(同上)

题详尽,则诗味浅薄无余韵。(同上)

唐人命题,便自不苟。如一宴会题,题中人名,彼此互阙,此是各有契分,不相滥及。又或单举一二人,而余则从略。以此推之、则其不肯轻易假借,率尔应酬,断可识矣。是故作诗必择题,制题必择人; 人不佳则累其题,题不佳则累其诗,下笔不可不慎也。此外如书怀、写景之类,亦必遇题而后有诗,未有悬诗以待题者。遇题而后有诗,则诗中方得见自己性情。若徒蓄勃勃作诗之兴,逢题即和,逢人即诗,虽富有篇什,而己之性情汨没多矣。此识者读其题而可逆卜其诗之不工也。(冒春荣 《葚原诗说》卷二)

不但诗宗杜,诗题亦应宗杜。如杜诗《陪李金吾花下饮》,题不曰“招饮”,而曰“陪饮”,滑稽之甚。末句云:“可怕李金吾”,谑浪之辞,似诃禁犯夜,直是面笑李金吾矣。(李调元 《雨村诗话》卷下)

作诗点题,惟少陵得其巧妙。如《饮中八仙歌》,使不点出仙,殊觉命题无谓,然列叙八人,从何着笔?看他拣出一个李白来,硬插“自称臣是酒中仙”之句,一人仙则众人俱仙矣。李白称仙,盖从贺季真“子谪仙人也”一语来,可见老杜无一字无来历。(陶元藻《凫亭诗话》卷一)

立题最是要紧事,总当以简为主,所以留诗地也。使作诗义意必先见于题,则一题足矣,何必作诗?然今人之题,动必数行,盖古人以诗咏题,今人以题合诗也。(方南堂《辍锻录》)

作诗当取诗于我,不当求诗于题。诗趣、诗机、诗境、诗料,四者作诗之具,非仓猝所可求。必其平素涵养得足,使满腔诗趣活泼泼地,诗机在在跃然欲出,眼前诗境到处皆春,腕底诗料俯拾即是,虽终岁不作诗,而盈天地间皆吾诗也。题来就我,非我就题,安得不到妙处? 此之谓乐趣。(陈仅《竹林答问》)

试观唐人诗题,有极简者,有极委曲繁重者,熟思之皆有意味,置之后人集中,可以一望而知。勿谓篇题无关诗病,可草草也。(同上)

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矣。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 《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诸篇,悲戌役也; 《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 《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 《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戌之苦,宛然在目。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乎! (郑燮 《郑板桥集·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康乐制题,极见用意。然康乐后,无逾老杜者。柳州不过三数题而已。杜诗如《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柟树为风雨所拔》、《茅屋为秋风所破》、《遭田父泥饮美中丞》、《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水阁朝霁宴严云安》、《信行远修水筒》、《槐叶冷淘》、《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催宗文树鸡栅》、《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问》、《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旁植慈竹》、《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王侍御携酒至草堂,便请邀高使君同到》、《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寒雨朝行视园树,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刈稻了,咏怀》、《九日诸人集于林》、《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见遗若夫》、《续得观书,正月中旬,定出三峡》,皆随意结构,与唐人寻常诗题迥不相同者。宋人则往往效之。(陈衍《石遗室诗话》 卷六)

杜诗除 《课伐木》、《园官送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同元使君舂陵行》、《八哀诗》诸篇,题下并有小序外,有长题多至数十字而非序者。大概古体用序,近体绝不用序。杜亭说杜,谓“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一首,是逸去元题,草堂本遂以小序为题; 别本有此题者,乃是后人增耳。五律中,“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云云,亦是小序之文。东坡每仿此为长题,究非诗家正式。此说实不然。长题如小序,始于大谢。少陵后尚有柳州、杜牧之、李义山诸家……皆长题而无序,非至东坡始仿为之。少陵则如“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即赴通州,主簿前阆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采,郑氏伯父亲书至,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皆近体也。古体则“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问”一首,亦是。故“南曹小司寇舅”云云,实题而非序也。(同上书卷二四)

(熊鞠孙太史祖诒) 又云: 唐人如高、岑、贾、杜等诗,于题中之字,无不一一顾到,所谓题无漏义也。又言: 古人之工为诗者,无不工于制题。六朝人与唐宋不同,大抵六朝人题以明净胜,至唐宋则隽约曲畅,各有其长。有短止二三字,长至数百字者,今人读诗往往玩题忽略、不知古人制题或繁或简,大有斟酌在也。(沈其光 《瓶粟斋诗话》卷一)

读诗之法,当先看其题目。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亦不轻漏一字,而杜诗尤严。次看其格局段落,其中反复照应,丝毫不乱。终看其句法,前后相合,虚实相生。(顾亭鉴 《诗法指南》 卷上引吴齐贤语)

题目tí mù

由头,名义。白居易《送吕漳州》:“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标题;题目biāotí tímù

【同】 都是名词;都可指标示文章、作品内容的语句。
【异】 “标题”指标示文章、作品内容的简明语句,常用来标明新闻或文章的内容,好的标题要求鲜明、生动、准确、概括性强,因此标题常是简明的、概括性强的语句;适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诗文,不用于讲演和谈话。[例]文章必须有一个醒目的~。“题目”指的是标明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语句,它仅是一种名称,不一定简明、概括;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用于诗文外,还可用于讲演和谈话。此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为练习或考试拟定的要求解答的问题,例如:“这次考试,题目不太难,很多学生都得了高分”;二是指名目、由头,例如:“借着这个题目同学们聚一聚”;“标题”没有这两种意义和用法。[例]今天辩论的~是什么?

题目tímù

❶诗文或讲演的标题。
❷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
 △ 考试~。

题目timu

❶概括诗文或讲话内容的词句:作文的~由考生自拟|即兴讲演的~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
❷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这套试卷的~太多了|请你把~的参考答案拟出来。

题目

(同)标题 问题

题目tí mù

❶概括或限定作品内容的简要语词:老爷回来了,找你呢,又得了好~来了。(七八·1942)
❷例证;例子:若用大~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小~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七七·1911)

题目

题目

即“标题”,见该条。

☚ 标题   正标题 ☛

题目

❶ 书籍的标目。《南史·杜之伟传》:“与学士刘陟等抄撰群书,各为~。”
❷ 主题,命题。杨万里《红锦带花》:“后园初夏无~,小树微芳也得诗。”
❸ 品评,评论。《世说新语·政事》:“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皆如其言。”
❹ 借口,名义。白居易《送吕漳州》:“独醉似无名,借君作~。”

标题

标题

题(题目)
标题名称:题号
篇目,标题:题头
解说诗文的标题:解题
寓藏文章旨意的标题:题面
(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标题)

☚ 语句   文句 ☛

成就2

成就2

济(成济) 名堂 称遂 题目
造诣,成就:造就
人的德行成就:秋实
诗歌创作的成就:诗业
前人的功业成就:遐烈
美满的成就:美成
突出的成就:异采
非凡的成就:不世之绩
 非凡的成就:空前绝后 光前绝后
大的成就:大成 懋成
 很大的成就:高构
 巨大的成就:硕果 钜功 钜迹
业绩,重大的成就:事绩
底子厚,成就就大:泥多佛大
艺术成就辉煌,引人注目、敬仰:遗光 驰耀 驰曜 驰耀 光彩照人
成就超过他人:夺席
 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过蓝
成就圆满:圆成
有大才干的人事业上成就较晚:大器晚成晚成大器 大才晚成
(事业上的成绩:成就)

另见:事业 成果 成效 成绩 业绩

☚ 成就2   有成就 ☛

题目

题目


题目的名称:题名
专门研究的题目:专题
考试的题目:考题 试题 问目 问头
冷僻的考题:偏题
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目
不易解答的题目:难题
说话写文章的主要题目:正题
题目的旨意:题旨 题意
切合题旨:切题 着题 贴题 肖题
题目的要求,作文的规则:题位
(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题目)

☚ 问题   疑问 ☛

借口

借口

矫词 口实 托口 诿口 假口 题目 辞头 托辞 设辞 推辞 托言 托词 假托
可作为借口的事:由头 优头
假托事由,借口某件事:借端
借口生病:托病 托疾 称病 称疾
取笑的由头:笑端
掩盖、推托的借口:盾牌
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可利用的把柄:贻人口实 授人口实
(以某事为理由:借口)

☚ 理由   意义 ☛

名称

名称

名(名字;名号;~物;~堂;地~;品~;简~;同~;重~;异~;译~;叫~;憎~) 称 号(呼~;代~;旗~;大~) 目(名目;品~;税~;题目)
名称是:叫(叫做;叫作) 称(称为;称作;简~) 谓(可谓;何~;自~) 曰(名曰) 谥(~之为) 是唤(~作;~做)
事物的名称:名号 物名
按一定次序编排供查考的事物名目:目(目录;品目;类~;编~;总~;子~)
总目:最目 最凡
大要和细目:凡目
繁多的名目或名目繁多:百品千条
物品的名称:品名
题目名称:题名
本名以外的名称:别称 别名 别号
原来的名称:旧名
专门的名称:颛名
总的名称:统称 总名 泛称
普通的名称:通名
通常的名称:通称 通号 通目
通俗的名称:俗称 俗名
简化的名称:简称 略称 省文
不同的名称:殊目 殊名
既定的名称:成名
美好的名称:美名 佳名 令名 美称 嘉称 嘉名 善名
高雅的名称:雅目
虚假的名称:虚称
名称或项目又多又杂:名目繁多
(事物的名字:名称)

另见:事物 物品 名字 称呼

☚ 名称   称号 ☛

书的各部分

书的各部分

写在正文前的短文章:序(序言;序文;代~;大~;小~;自~) 叙(叙言) 绪(绪言;小绪) 前言 前记 弁言 弁语 缘起 说例
用诗写成的序言:诗序
正文前的短文:引(引子;引言;小~)
正文前的片断:楔子
说书人进入正话前的引子:笑耍头回
正文外的补笔:附笔
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绪论
著作的本文:正文 本文 白文
教课书的正文:课文
正文前的篇章的名目:目(目录;目次;总~;细~;子~;要~;题目;篇目) 索引 引得
编成的目录:编目
正文前的说明体例等:例(例言;凡例;图~)
著作的编写格式:体例
书刊的前面部分:卷首 开卷
书的全部:全篇 全文 终篇
结束时的文章:结语 尾声 煞笔
写在书后的短文:跋(跋文;跋尾;题跋)书后 后记 后序
诗文书画上的题跋或评语:品题

另见:排列 书

☚ 书多   书的一部分 ☛

各种式样

各种式样

色色 杂色 百色 百端 百故 百般 万般 千般 多元 万方 万端 群形 多端 诸色 各式各样 各种各样 多种多样 千式百样 千汇万状 长七短八
构造的式样:结构
装饰的式样:款式
书刊排版的式样:版式
做示范或供寻检的样本:谱(脸~)
一切式样或种类:花样 买卖 题目 过场
品种式样:品样 品象
品类式样:范度
规格式样:范形
外国的式样:洋式
原来的式样:原样 旧观(迥非~) 本来面目
老式样:老式 老样 旧样 旧式
本地的式样:土式
古老的式样:老式 古式 老一套
新的式样:新式 新型 新样 时新 时式 摩登
西洋式样:西式 洋式
与时代相符的样式:时款 新款
流行的式样:时样

☚ 式样   格式 ☛

品评

品评

程 品目 品量 品衡 品藻 评品 评章 评跋 藏否 标榜 题目 题品 题评 商较 商校 商敌 第品
敬称他人对自己所下的品评:谦题
品评人物:月旦(月旦评;月旦品评;品评月旦;汝南月旦) 月评 汝南评
品评德行:程行
品评诗文:扬风扢雅
品评绘画:品画
品评茶味:品茶 品茗
品评好坏:掂斤播两 掂斤估两 掂斤簸两 掂斤抹两 拈斤播两 颠斤播两
评论品评:品核
衡量品评:秤量
甄别品评:甄品
欣赏品评:赏鉴
欣赏品评风光美景:平章风月 平章花月
对风光美景的欣赏品评:风月平章
随意品评:闲平
(评论高下:品评)

☚ 品评   评价 ☛

题目tí mù

❶题识,名目。《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
❷专指书籍的标目。《南史·王僧虔传》:“汝曾未窥其~~,未辨其指归。”
❸考试的命题。《清会典事例·礼部》:“光绪……二年咨准,本年丙子恩科宗室会试~~,考官拟出,例应恭进。”
❹借口,名义。白居易《送吕漳州》:“独醉似无名,借君作~~。”
❺品评,鉴识。《世说新语·政事》:“凡所~~,皆如其言。”

题目

即测验题目或试题。其表现形式多为一些需要考生解答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该词多用于考试或测验之中。

题目

概括文章或资料等主题内容的词句。

题目

❶title;name;subject;topic
❷exercise problem;examination question
讲演的~subject of a speech/小说的~title of a novel

题目

亦称“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比喻式的评语。始于东汉,盛于魏晋。从风谣发展而来,内容涉及人物的仪容、言谈、举止、性格、品德和学识等诸方面。有的用辞比较直接、具体,如时称东汉许慎是“五经无双许叔重”;冯衍是“道德彬彬冯仲文”;杨震是“关西孔子杨伯起”,以及称誉窦武等三人为“三君”(君,喻指学人之师)、李膺等八人为“八俊”(俊,喻指人中之英豪)、郭泰等八人为“八顾”(顾,喻指关照引导他人求进)等。有的用辞则比较简接、抽象而寓意深邃,如《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章怀太子注: 命品藻为题目)……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好贼,乱世之英雄。’”后期则愈盖显得虚无飘忽,成为无实际内容的纯粹概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