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 皆以老、佛为异端(1),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2); 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3)。其曰“攻乎异端”(4),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5),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6)。万口一词,不可破也; 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 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7),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8),亦从众而事之(9),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10)。 〔注释〕(1)老、佛: 指道教和佛教。(2)儒先: 儒学先辈。(3)圣则吾不能: 语见《孟子·公孙丑》所引孔子言。居: 为。(4)攻: 攻击,讨伐。异端: 指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学说。语出《论语·为政》。(5)臆度: 主观猜测。(6)小子: 晚辈。朦聋: 同“朦胧”。(7)目: 这里指眼力,即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8)圣之: 把他当作圣人。(9)事: 侍奉,供奉,指供奉孔子像。(10)芝佛之院: 湖北省麻城东三十里的一座佛院。 〔鉴赏〕公元1584年,五十八岁的李贽孑然一身由湖北黄安移居麻城,在龙潭湖畔的芝佛院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著书讲学活动。本文就是李贽在芝佛院时写下的。它针对长期以来宋明道学家盲目尊孔的作法,以及社会上“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的风气,以犀利辛辣的文笔,庄谐并用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俗儒、假道学的无知与虚伪,从而有力地证实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的荒谬可笑。全文分为三段。 首段以欲擒故纵之笔,推本溯源,步步寻出“大圣”、“异端”之说的由来。起句开门见山,指出时至今日,“人” “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这里是泛指。既然“吾”之见完全是依循“人”之见,则说明自己本无定见。细细体会,开头这两句话,暗含讥讽,颇有言外之意。作者落笔即标出“大圣”“异端”二目,并以此作为全文议论辩说的核心。“人人”二字以下,文势陡起急转,作者一连用三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自驳自解,有力地证明了由“人人”到“父(亲)师(长)”、乃至 “儒( 学 )先(辈)”,实际上皆“非真知”何为“大圣”、何为“异端”。这样就势必牵扯出“儒先”引为典据的孔子之言。“圣则吾不能”,是孟轲转述孔子的话。从孔子的原话可以看出,他对子贡的问题只是作了老老实实的回答,谈不上什么“居谦”,更不曾以“大圣” 自许。“攻乎异端”的异端,本指一般的异端邪说。孔子的时代尚没有道教与佛教,把孔子所说的“异端”硬坐实成“必为老与佛”,足见“儒先”的牵强无知。作者在这里故意正话反说,表面不动声色,内里深致讽刺。用历史的事实,含蓄地暗示读者: 所谓的“大圣” “异端”之说,不过是出于“儒先”之流的曲附误解,“父师”之辈的以讹传讹。这样,就使人人不疑的千年之说,不攻自破。 利用第一段揭示出来的事实,作者在第二段里乘胜追击、直截了当地指出“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人朦聋而听之”这种情况的荒谬可笑。这一段的行文,仍用排比层递的修辞手法,并兼以冷嘲热讽,与上一段的内容紧密配合,层层剥出“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真正原因,具有极大的论说力量。用“臆度”、“沿袭”、“朦聋”来分别表现儒先、父师、小子晚辈们“言”、“诵”、“听”的不同动作,惟妙惟肖,弥见风趣。在寓庄于谐之中,将盲从者昏聩无知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接着指出,当今的俗儒只知道背诵几句孔子的话,其实根本不了解孔子这个人; 明明是不懂硬要装懂,却大言不惭地说什么都知道。这里,作者再次引用了孔子的原话。孔子曾教育他的学生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引用孔子的话来戳穿俗儒们的浅薄无知、自以为是,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十分巧妙。作者认为,这种情况造成的恶果是害人害己,使人们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这句话的潜台词,正是“盲目”二字。它不但充满了对俗儒假道学之流的轻蔑与挖苦,也含有对一般盲从者的惋惜与怜悯。 在层层剥落出历史与现实的真相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故意以反语作结,使得文意余味曲包,剜心入骨。作为杰出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敏锐地认识到打破陈腐传统的束缚、提倡大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万口一词”、“千年一律”的沉闷环境中,他的抗争之声又显得那样地孤单。这就迫使他不得不以嬉笑怒骂的形式,表示出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沉痛与悲愤! 最后一句“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既是全文的煞尾,亦是点题。它使文章在一种异常冷峻、锋利的意味中一下截住,其文外之意,不言自现。 总之,这篇小文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李贽文章和思想的鲜明特色;见解大胆,敢于抨击社会的传统观念; 文字警辟,充满了讽刺诙谐的色彩。它确实称得上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优秀杂文。 字数:2129 关道雄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62-1265页.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儒先亿度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⑧朦聋⑨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 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 “徒诵其言”,而曰 “已知其人”; 不曰 “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⑩”。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11)? 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12),亦从众而事(13)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续焚书》) 注释 ①芝佛院——位于湖北麻城县东30里的一座佛院。②老佛——指道教和佛教。③儒先——儒家的先辈。④“圣则吾不能”句——这是孟轲引用 孔子的话。《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夫子圣矣乎?’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⑤居谦——是以谦虚自居。⑥攻乎异端——《论语·为政》: “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这句话有不同解释:一是研究,专攻异端邪说,这就是祸害了;一是攻击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消灭了。无论哪种解释,异端都只能是儒家以外的思想和学说,而不能指为老与佛,因为孔子的时代还没有道教和佛教,作者这样说是讽刺儒家先辈的无知。⑦亿度——亿,同“臆”。亿度:主观地猜测。⑧小子——后生晚辈。⑨朦聋——同“朦胧”,意即昏昏然,模模糊糊。⑩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借孔子的言论来讽刺并没有弄清楚孔子原话的意思而“强不知以为知”的俗儒。(11)目——在此指眼力,即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12)圣之——把他当作圣人。(13)事——供奉。 赏析 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杂文。作者针对道学家盲目尊孔的恶劣风气,用辛辣诙谐的文笔揭示了道学家的虚伪。全文具有无懈可击的严密的逻辑力量,象一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假道学的心脏。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肯定的笔调提出“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 “老、佛为异端”的命题,好象是要论证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但论题刚一提出,作者的笔锋便急转直下,用排比的句式,层层推进,证明从“人人”到“父师”到“儒先”都“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不过是陈陈相因,口口相传而已。这样,正面提出的命题实不言自明地暗含贬责的讥讽意味,同时也顺势把儒先的所谓经典根据“孔子有是言”推了出来,而这个根据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根据历史事实,孔子所说“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教而不倦也,是对子贡实事求是的回答。当然也就说不上有居谦的意思。而“攻乎异端”也是孔子泛指一般的异端邪说,因为孔子的时代还没有佛教和道教,而儒先偏要把异端坐实为“必为老与佛也”,足见其对孔子言论的曲解。这样,追本溯源,便把儒先自作聪明实则无知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而他们所推崇的“孔子为大圣”的所谓至理名言也就不攻自破。 在揭露了儒先的无知与欺人的事实之后,作者乘胜追击,进一步揭示了形成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不能独立思考。作者用“亿度”、“沿袭”、“朦聋”来形容他们各具特色的盲目性:儒先是主观猜测随意乱道,父师是承袭旧说任意传播,后生小辈则是糊糊涂涂地轻信。于是“万口一词” “千年一律”所推崇的都是假话2这就表明道学家的本事不过“徒诵其言”,并不真知孔子其人。他们的作为正好违背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不过是一些“强不知以为知”的浅薄的庸人,以至造成了不能自己判断问题,只会随声附合的“虽有目,无所用矣”的可悲结局。在此,作者用孔子的言论来指责这些自许为孔子之徒的俗儒,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作者对他们的挖苦与冷嘲也自然地包孕其中。最后,作者还以正面述说的口吻,用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结束全文,表现对“众”之随波逐流的痛心,同时,这种不得已的顺其潮流的话语,饱和着作者的人生感受和悲愤之情。因为,作者虽然敢于打破陈腐的传统,大胆倡导“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叛逆精神,在思想界的确具有振聋发聩惊破时俗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封建统治严密控制的明代中叶,在理学禁锢的沉闷空气中,他是不能不感到孤独的,因此他只好用寓庄于谐的形式,用带有自我嘲讽的笔调来表现自己的愤懑和对盲目崇孔的时尚的尖锐批评。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明李贽撰。作者晚年住在麻城芝佛院,以“异端”自居。为表示“从众”,在佛堂里挂起了孔子的画像,并附了这篇题词。文章中指出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以道家、佛教为异端,但并不真正了解大圣和异端,而是听惯了前辈的教导的结果。以此类推,孔子之所以为圣,乃是因为他自己说过以圣自居的话;道、佛两家之所以成为异,也是孔子所云“攻乎异端”造成的结果。这样,作者利用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揭示出了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道佛两家之所以成为异端的真正原因。表达了对所谓“千古大圣人”、“万世帝王师”的肆意嘲弄和对当时统治者强制尊孔的辛辣讽刺。 ☚ 又与焦弱侯 海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