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耳囊肿、窦道、瘘管
胚胎第6~8周时,鳃弓组织互相融合,第一鳃裂上部发育成外耳道,下部则闭合消失。如下部有部分间隙未能闭合,则残留的胚胎组织发展成为颈耳囊肿、窦道或瘘管,其中以瘘管为多见。
临床所见,如无继发感染,则表现为位于颈上部一侧的囊性包块、窦道或瘘口;如有继发感染,则囊肿可以溃穿皮肤破裂,窦道或瘘口即有脓性分泌物排出。颈耳窦道和瘘管的外口位于下颌角前下方舌骨平面之上。瘘管内口多位于软骨性或骨性外耳道。也有的瘘管由颈部至外耳道后又沿耳咽管直达鼻咽部。故外耳道虽有分泌物存在,但却无中耳感染或鼓膜穿孔,是其特点。耳镜检查,鼓膜外侧方耳道前下壁如见有瘘口,注入碘油造影即不难确诊。
瘘管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单层低柱状上皮,下为真皮基质,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基质外方有肌纤维或软骨组织包绕。
诊断时,应注意和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颈、耳下淋巴结结核鉴别,还应和先天性耳前窦道、瘘管等鉴别(参见“先天性耳前窦道、瘘管”)。
治疗为手术完整切除。窦道或瘘管于切除前,应先从外口注入美蓝溶液少许,围绕窦道或瘘口行梭形皮肤切口,并向上绕过耳垂向耳屏前方延伸,剥离窦道或瘘管,直至完全显露后切除。术中注意慎勿损伤面神经主干及其下颌缘枝。有时瘘管紧贴颞骨茎突,需将其一部分咬除。追踪瘘管至外耳道下方,将瘘管内口所在的外耳道软骨切除一部分;如在骨性外耳道,则需将在骨孔内的瘘管组织充分刮除。并注意瘘管是否继续沿耳咽管通向鼻咽腔,如有此种情况,尚须进一步跟踪全部彻底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