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领导运动论(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领导运动论(二)

领导运动论(二)

从领导哲学来看,所谓计划过程,指的是领导主体在领导实践的基础上,认识领导系统和环境诸要素的客观性质、运动规律及与主体的价值关系,并将认识成果转化为未来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行动方案,确定方案的实施者、程序和手段的过程。
这个定义概括地说明了计划过程主要是领导认识活动。这一认识活动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领导主体在意识中所进行的关于领导客体和环境的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过程。
(1)计划过程的基础是领导认识的反映活动。计划过程就是展望未来、确定未来行动方案的过程。但是,展望未来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主观臆测,它必须建立在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土,因而计划过程首先就必须取得对领导系统诸因素及其环境的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途径就是领导认识的反映活动,计划过程是通过反映活动并取得自己内在客观规定性。
从反映的对象来看,领导认识不仅要反映客体,也要反映主体自身,是一种二重的反映,这二方面的反映最后在计划的目标中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既反映领导客体和环境的客观状态及发展趋势,又反映了领导主体自身的需要、能力等主观因素,是反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反映的途径看,领导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既保证了反映内容的客观性,又保证了这种反映能符合领导运动的需要。从反映的结果看,在领导者的观念中形成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它们是统一的。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基础和前提,而价值认识则是事实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它们相互有机结合而成为计划过程的基础,决定着计划过程的内容。
总之,二重反映、双向过程、二种认识,就是领导认识反映活动的特点。在反映过程中,领导者获得了各种有关信息,正确认识领导系统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自身的需要等主观因素,了解了领导系统所处环境的条件和特点,这就有可能展望未来,制定未来的行动方案,从而为计划过程奠定基础。
(2)计划过程的手段是领导认识的选择活动。在计划过程中,领导主体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主体按照一定的需要和领导目标,对众多的对象进行取舍和过滤,选取和确立同自己价值目标相关的对象,使计划活动取得现实性和有效性。
在计划过程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取舍活动。
❶主体对外在客观信息的选择,是与反映活动同时进行的;
❷对领导系统原有内储信息的选择;
❸对已形成的多个未来行为方案的取舍。这三个选择是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决策,它们相互联系形成计划过程的统一选择性活动,这种选择活动是领导主体形成未来行动方案的手段。
(3)计划过程的目的是领导认识的建构活动。当人们经过反映和选择,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了有关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之后,计划过程的关键就是要把这种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观念。这种实践观念是由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它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关于未来实践活动的理想客体,以及实现这个目的的计划,即行动的方案、改革、手段等等的统一体,建构未来活动的完整的“蓝图”。因此,这种建构活动就是形成实践观念的过程,它是整个计划过程的目的。
领导认识的建构活动是主体在观念中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以有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知识作基础,而且渗透了主体的情感、意志、信心等心理因素,是主体综合运用自己的心理状态、经验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进行能动创造的过程。而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原料,以一定的思维方式为手段,以一定的心理状态为动力,以一定的价值观为目标,创造出未来实践活动的理性模式结构。领导的建构活动就是对创造未来所进行的设计活动,它一般有三个基本内容。
❶建构未来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是现实中尚不存在的关于实践活动将要取得的预期结果。它必然是具体的、特殊的。因为未来的实践活动必然是具体的、特殊的,所以这种目的又要以领导目标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❷建构未来活动的途径。它是未来实践活动所设想的具体过程。这就要求在建构中寻求一种适合于主体特点的组织结构的最佳方式,使主体力量能协调地和有效地发挥出来。
❸建构未来活动的环境。在计划过程中仅对现实环境作出反应是不够的,还必须设法预见在计划实施时,领导系统所处的未来环境的特点,这就必须设想出未来环境变化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建构出环境变化的观念模型。
综上,计划过程的本质就是领导认识的反映、选择和建构活动的辩证统一。其中,反映活动构成了计划过程的基础,反映为选择提供对象,为建构提供材料。但是,反映又必须依靠选择为它确定作用的对象和方面,必须依靠建构为它提供目的导引。因此,反映、选择和建构是计划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包容、互为前提的三个方面。反映是基础,选择是手段,建构是目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未来实践活动的目标及行动方案。
组织过程主要是领导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机构来实现领导主体对领导客体的现实的变革和改造,使计划由观念形态转化为外部现实形态的实践过程。
从领导哲学来看,组织过程的本质就是在实施计划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组织的领导手段、领导对象和领导目标的辩证统一。
(1)组织手段的建立是组织过程的基础。在领导活动中,起着手段作用的就是组织。组织之所以作为领导手段,首先在于它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具有客观外在的实有形态。其次是因为它是主体有目的创造的,因而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成为主体发挥力量的一部分。所以,组织过程中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同其它实践手段一样,也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在组织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组织,一方面它是客观的实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主体的理性创造物。这样,它既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构成因素,体现了主体的目的和需要,又具有独立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可以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中介作用,成为领导的手段。建立起领导手段作用的组织结构,这是组织过程的首要任务,也是组织过程的一个本质特征。
(2)组织对象的变革是组织过程的核心。组织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二重实践的过程,且这二重实践在组织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组织作为领导的对象,进行符合目的变革,组织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主体作用,达到变革外部客观事物的目的。
在组织过程中,对组织对象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组织行为的变革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组织结构的变革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分工协作形式,来改变组织中各个人、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组织行为的变革,指的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来改变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组织行为的变革是组织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种实践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组织过程的核心。行为的变革是基础,是组织过程的深层机制,只有进行行为变革,才能使结构变革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上。同时,结构变革又是行为变革的组织保证,没有优化的组织结构,人们的行为就难以实现协调一致,行为的变革就会落空。
(3)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组织过程的目的。无论把组织作为手段来建立,或是把组织作为对象来变革,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组织过程在总体上就是运用组织手段,变革组织对象,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目标在组织过程开始时,只是计划方案中观念形态的东西,它只有在改造和变革客体存在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在组织过程中,领导主体一方面通过组织这种手段作用于组织对象,力图实际地改变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的行为,使之发生符合于主体目的的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使领导系统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从而取得社会实践目的的实现。但是,另一方面,组织作为客体,它又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走着自己的路”,因而给主体造成许多困难和矛盾。作为领导对象的组织又以这些困难和矛盾反作用于主体,反抗着主体的作用,这就只能通过组织的实践活动来给予解决和克服。因此贯穿于整个组织过程中,领导主体正是利用组织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组织的一系列操作——变革的实践,在解决组织的各种矛盾的同时,把自己的目的对象化于组织之中,使组织对象按照计划发生符合于主体目的的有序改变,并最终使领导目标实现。
控制过程是保证和监督组织过程与计划方案相一致,使领导系统在合理的、预先确定的轨道上运动,并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以领导哲学来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为了确保领导系统达到预期追求的价值目标,在领导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领导活动进行认识和再实践,从而对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进行辩证综合的过程。
(1)控制过程是对计划过程再认识的过程。计划过程是以领导认识为主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形成领导的计划方案。在组织过程中,这个计划方案付诸实践,使领导系统状态发生了现实的运动。然而,实践过程是否符合计划方案预定的要求,计划方案是否符合领导系统及其环境的固有客观规律,这在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中都是没有解决的,因而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这就形成了控制过程的一个本质特征。
控制过程的再认识活动不同于计划过程的认识活动。因为在计划过程时,领导主体对领导系统及其环境的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结果是形成计划方案,这种方案当时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尚未现实化和客观化。但是控制过程的认识活动却是在计划已进入具体实施,在组织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活动时才展开的。因此它比计划过程更高层次的认识过程,是对计划认识的再认识,它已不是停留在观念形态的超前思维,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对领导运动现实状态的深刻反思。
这种再认识包含相互推进的两个层次:
❶对组织过程和计划性的认识。即在组织过程的领导实践中,领导系统是否在计划的预定轨道上运动,实践是否符合预定目的的认识,
❷对计划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认识。它们是相互推进的,只有通过组织过程和计划性的认识,才能达到对计划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能对组织过程和计划性的认识达到新的自觉性的高度,就必须对计划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的实施计划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后者是前者的内在根据。因此,控制过程是以计划方案为中心,对计划过程的认识成果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再认识。
(2)控制过程是对组织过程再实践的过程。控制的再实践活动,一是当领导系统基本上在计划预期的轨道上运动,处于所需要的状态时,它就努力消除内部及外部各种干扰的影响,力图保持系统在原有轨道的稳定运动。二是当偏差超越了计划所允许的范围,就应采取实际的纠偏措施,将系统状态重新引入预期的轨道。这两种控制活动都包含着对领导客体的一系列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对组织过程的再实践过程。
(3)控制过程是以价值评价为基础的领导评价活动过程。由计划和组织的前提条件转化为控制的再认识和再实践,其关键的中介是领导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是以主体的需要,以所期望达到的价值目标作为标准,来衡量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的现实状态,找出“应当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的差距,来估量现实的领导运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将造成的后果,权衡所应采取的控制操作方式及可能带来的效果。领导的价值评价是贯穿于整个控制过程的一条主线,是使计划和组织过程引入控制过程的中介桥梁,也是整个控制活动的基础。
以价值评价为基础,这是现代领导控制论的精髓。在控制过程中贯穿着领导评价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控制的认识和实践中,不但要正确地、客观地获取有关领导系统的运动状况及其预定轨道偏离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控制行来纠正偏差,而且还必须在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下,以实现价值目标为目的,努力提高控制的效益。
控制过程是对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的一种“扬弃”。一方面,它以计划为依据,但又超越了计划的主观形态,并在控制的实践中对计划进行更高层次的再认识,从而对计划过程的结果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以至纠正不足和错误的部分。另一方面,它以组织为基础,但又超越了组织过程的实践形态,对它进行监督、纠偏和调节的再实践。

☚ 领导运动论(一)   领导情势理论 ☛
000026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