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职能
领导及其活动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一般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形态。有了正确的决策和必要的组织保证之后,领导在管理活动中就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古代,统治者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殊才能,迅速地找出最有效地判断的决策,对社会实施控制和监督。但是,到了现代,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外交、法律和宗教等极其复杂的社会因素面前,单靠个人的才能很难驾驭复杂的社会机器。因此,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认识和阐述领导及其活动问题,必须正确认识领导的作用和过程、领导的职能和特征、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集团的科学结构,以及领导体制的改变及其发展趋势等。领导职能是现代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关于领导的涵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群众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率领和引导群众前进,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权威,是路线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
但与此同时,西方管理学家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出种种解释:
领导是“在某种情况下,通过信息沟通过程所实行的一种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某些目标的人际影响力。”
“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己为完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统治形式,其下属或多或少地愿意接受另一个人的指挥和控制”,“领导即有效的影响”,“领导是一项程序,使人得以在选择目标及达成目标上接受指挥、导向及影响”。“领导是一项程序,使得以在选择目标及达成目标上接受指挥、导向及影响。”
在汉语中,领导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领导者,即担任某种领导职务的人,二是指领导职能,即领导引导和指挥下属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领导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而任何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中,这就必然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就是通过这种关系,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所谓领导是指通过一定权威引导和影响他人或组织,去实现其预期目标和运动过程。这个定义表明,权力、影响力和指挥是构成完整的领导的基本因素。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对下属的影响的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 领导者必须有部分追随者,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达到组织的目的。领导是通过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变量构成的一组复合函数,是运用一定权力和影响进行指挥的过程。可以用领导即权力+影响力+指挥的公式表示。
可见,领导最典型的特征是权威和权力,这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必要前提。领导正是靠其所拥有的权威,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去实现控制和指挥被领导者; 被领导者也正是基于权威而服从于领导者的控制和指挥。二者通过权威实现群体目标,从而表现为一个持续的领导行为过程。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孙子兵法》 中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唐人李荃说:“将不足,则兵必强,将才不备,兵必弱”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学校,其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怎么样,领导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现代管理无不重视领导的作用。无论哪种组织,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挥作用。组织一个庞杂的整体,这个整体要实现其总体目标,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有方法、有计策,需要上下左右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这应当需要有统一的指挥者。只要是集体的活动,就需要少数人实行指挥。因为在任何组织中,为了实现其共同目标,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在人们的具体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晰,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去帮助人们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恩格斯在 《论权威》 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纺纱厂、铁路、船海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需要有指挥,权威性的指挥,即“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2)协调作用。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不同的部门,而且在上下级与不同级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工作上的复杂关系。再加上各人的才能、理解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等不尽相同,人们之间在思想上发生矛盾是难免的。如果处理得好,他们之间能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使整个组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反之,他们之间若互相牵制,互相扯皮,甚至互相拆台,使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增大内耗,从而使整体作用无法发挥,管理效率大大降低。所以,这就需要领导者来不断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组织目标只有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如对某项职业的热爱、对权力的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物质利益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离开了特定的原因,任何人都不会有工作的愿望和热情,或暂时出现某种热情也不可能持久。因此,领导的重要作用应当是要保护和鼓励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关心下属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并尽可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起来,使下属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实现组织目标。
要实现有效领导,完成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必须树立现代的领导观,清除落后的领导观。落后的领导观念来自封建社会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其主要表现是:有了权力就可以当领导,只讲权力不讲责任,权力是上级授权的,当下属就要绝对服从上级,唯命是从,而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可听可不听; 有了权,就可凭个人经验来指挥,凭个人的好恶来奖励,实行“人治”而非“法治”。
这些观点同社会大生产已经不相适应,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更是背道而驰的。美国管理学家称这种领导观是“权力授予论”,即靠上级授予的权力来领导,其影响力可能很小或者不存在。他提出了“权力接受论”,即领导依靠权力所下达的命令,只有当下属理解其内容,相信它符合组织目标又符合个人利益,而且又是可能办到的情况下,才能为下属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现代领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权责对等,责任权。当领导,首先是承担责任,其次才是行使权力。权力是有责任的条件,责任才是用权的目的。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将使领导者难以有责,但有权无责或权大责小,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瞎指挥的现象。因此,上级要根据领导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授予相应的职权。作为领导者自身来说,在接受任命时,首先应考虑能否负担起这项责任,如何做到自己的责任。
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同志198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也是邓小平领导思想和领导活动的行为准则。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高度概括。领导,属于上层建设,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领导是为了不同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领导是“人民的公仆”。强调领导就是服务,是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早在一百年以前,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就提出人民公仆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领导,不是做官当老爷,不能高高在上,而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必须摆正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领导者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不能搞特殊化。必须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答应与否,作为制定各项方针的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机应变、动态领导。西方的权变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应用于领导工作,是指不同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存在某种绝对好或绝对坏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要学会多种领导方式,适应不同情况去完成不同的任务,要克服“一刀切”和“一阵风”等形而上学的领导作风。
领导职能
所谓领导是指通过一定权威引导和影响他人或组织,去实现其预期目标和运动过程。这个定义表明,权力、影响力和指挥是构成完整的领导的基本因素。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对下属的影响的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领导者必须有部分追随者,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达到组织的目的。领导是通过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变量构成的一组复合函数,是运用一定权力和影响进行指挥的过程。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孙子兵法》中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唐人李荃说: “将才足,则兵必强,将才不备,兵必弱。”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学校,其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怎么样,领导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现代管理无不重视领导的作用。无论哪种组织,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挥作用
组织一个庞杂的整体,这个整体要实现其总体目标,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有方法、有计策,需要上下左右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这应当需要有统一的指挥者。只要是集体的活动,就需要少数人实行指挥。因为在任何组织中,为了实现其共同目标,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在人们的具体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晰,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去帮助人们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纺纱厂、铁路、航海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需要有指挥,权威性的指挥,即“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2.协调作用
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不同的部门,而且在上下级与不同级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工作上的复杂关系。再加上各人的才能、理解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等不尽相同,人们之间在思想上发生矛盾是难免的。如果处理得好,他们之间能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使整个组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反之,他们之间若互相牵制,互相扯皮,甚至互相拆台,使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增大内耗,从而使整体作用无法发挥,管理效率大大降低。所以,这就需要领导者来不断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
组织目标只有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如对某项职业的热爱、对权力的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物质利益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离开了特定的原因,任何人都不会有工作的愿望和热情,或暂时出现某种热情也不可能持久。因此,领导的重要作用应当是要保护和鼓励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关心下属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并尽可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起来,使下属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实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