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日常工作方法
日常工作方法主要处理正常的事务性工作,范围很广,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应当因地制宜,随机灵活地使用。
(1)时间运筹法。领导工作千头万绪,领导者能否在领导活动中充分合理地使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是能否有效地实现领导职能的重大因素之一。因此,领导者有必要学习和研究合理使用时间的科学方法。
工作分类处理法:
即把每天或一个阶段,要经办的工作事先梳理清楚,根据问题的实质分类合并、按照轻重缓急分成三类,然后把工作安排制成计划、图表置于显眼位置,分类的好处是一可以使领导者避免把时间浪费在表面的问题上,同时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先干重要的,后干次要的,把最难办的事摆在个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去做,把次要的工作委托秘书或助手处理。二是领导者授权时应注意把完成一项“完整任务”所要求的责任和权力同时授出,要避免助长下属“上交问题”的倾向,这样不但节省领导者本身的时间,也使工作人员乐于接受分配的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三是领导者可以摆脱不必要的琐事,对完成目标没有多少价值的例行工事应予合并,取消或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并有选择地忽略可以自行解决问题不必要的材料,以便为自己留有适当的机动时间,应付随机事件。当然按分类排定的时间程序也应灵活调整,次重要级工作因特殊情况也应升级处理。
集中时间处理法:
领导者处理某一问题时,要尽量集中时间,一气呵成,并且要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产生重大效果的那些“关键性的少数活动上”,因为少数关键性的努力(大约20%)通常能够产生绝大部分(大约80%),集中时间的方法可采取“闭门谢客”、秘书对电话和不期来访者的阻挡,以及找一个隐蔽的工作地点等等,这样可以减少打扰,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减少因断断续续工作而造成的重复劳动,同时又因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性的少数活动上,可以主动支配工作,减少持续的时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避免因终日忙忙碌碌工作所产生的工作盲无头绪,处处被动的局面。
计划协调法:
领导工作任务是由许多复杂的方面和过程组成的,领导者应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优先未来、优先例外、优先开拓性工作的次序进行时间预算和分配,通过统筹方法,尽量使各方面协调配合,缩短工作任务中花费时间最长的路线,这就等于节省了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在计划时既要避免急于求成,少算时间的盲目乐观态度,又要限定最后期限,避免犹豫不决和拖拉作风。
(2)会议组织法。会议是研究工作、制定决策、分配任务、检查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形式,科学地组织会议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方法。
首先,要有效地控制会议的召开。会议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召开,如果会议开得太多太滥就会适得其反,反而浪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要根据会议的性质、任务确定其必要性、规模、地点和形式。一般来说便于集思广益的政策性的商讨会以及便于彼此合作的执行性的协调会是非开不可的; 规模则视会议涉及的范围所定,要尽量利用电话、电视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可以用公文、报刊等宣传工具代替的则尽量不要集中,避免长途跋涉、劳民伤财。
其次,要有效地组织会议的召开。对必须召开的会议,则一定要达到会议目的和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会议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确定会议的中心议题后,要安排好会议日程,编好会议资料,并将会议有关事项预约与会人员,还要搞好会场、会务准备。会议开始后,领导者必须始终围绕会议主题,简明扼要加以阐述,避免一言堂,同时要在讨论中启发引导与会者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并且注意把握好会议时间,最后领导者应对各种意见作出概括总结,说明达到会议要求的程度,或者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待下次议决。
最后,要有效地发挥会议作用。会议决议要充分体现与会者的新思想、新办法,如果仍然原封不动地搬出预先准备好的一套意见和方案,就失去了会议的意义,同时还必须注意落实贯彻执行会议决议的责任和措施,要避免在会议上热热闹闹,会议后冷冷清清,雷声大、雨点小,收不到会议实效的情况。
(3)舆论引导法。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是教育人民、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力的武器。因此,领导者必须关心报刊、广播和电视,选用好社长、总编辑和各种人才,要经常亲自为报刊、广播撰写重要文章,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同时通过舆论工具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要求以及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新创造,丰富完善领导决策,使舆论工具成为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4)公文处理法。公文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领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命令、指示、决议、条例等形式向下级传达领导者的意图,又可以通过工作简报、情况反映、请示报告等形式向上级提供情况,作为上级处理问题的依据,还可以通过公函、便条、通知等形式进行单位、个人之间的联系。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会科学地处理公文。
首先,公文内容必须有严格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很强的针对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阐明主观意图,态度明确,是非清楚,文字语言要简练明晰、准确生动、容易领会也容易记忆。
其次,要合理处理公文,一是控制公文发放,不要事无巨细,动不动就要材料,发命令送通知,领导者要严格把好发文关,内容空洞、要旨不清的不发,繁文缛节的不发,可面谈或电话传达、请求、答复的不发,同时要控制发文范围,注意精简节约。二是筛选法,由秘书或助手从事公文筛选工作,排列优先次序,进行整理、摘编等文字处理后,供领导人处理或参考。
三是建立快速、准确、简单的文件归纳系统,以便随时查阅。总之,科学处理好公文,既可使领导者摆脱具体公文处理事务,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又可避免公文积压,提高处理公文的时效性。
最后,要提高公文效用,避免公文流于形式或公文旅行的不良现象。一是要建立领导机关处理公文责任制,事有头、文有主,避免“踢皮球”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二是规定办文期限,提高办文效率。若在期限内不作处理,产生不良后果,可追究处理公文单位或领导者的责任。三是督促催办落实公文。领导者应关注公文办理情况,要指定专人负责查办、催促。事关重大的公文,领导者应亲自过问督促,以求迅速彻底落实,避免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公文。
领导者的日常工作方法
日常工作方法主要处理正常的事务性工作,范围很广,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应当因地制宜,随机灵活地使用。
1.时间运筹法
领导工作千头万绪,领导者能否在领导活动中充分合理地使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是能否有效地实现领导职能的重大因素之一。因此,领导者有必要学习和研究合理使用时间的科学方法。
(1)工作分类处理法
即把每天或一个阶段,要经办的工作事先梳理清楚,根据问题的实质分类合并,按照轻重缓急分成三类,然后把工作安排制成计划、图表置于显眼位置,分类的好处是一可以使领导者避免把时间浪费在表面的问题上,同时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先干重要的,后干次要的,把最难办的事摆在个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去做,把次要的工作委托秘书或助手处理。二是领导者授权时应注意把完成一项“完整任务”所要求的责任和权力同时授出,要避免助长下属“上交问题”的倾向,这样不但节省领导者本身的时间,也使工作人员乐于接受分配的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三是领导者可以摆脱不必要的琐事,对完成目标没有多少价值的例行公事应予合并,取消或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并有选择地忽略可以自行解决问题不必要的材料,以便为自己留有适当的机动时间,应付随机事件。当然按分类排定的时间程序也应灵活调整,次重要级工作因特殊情况也应升级处理。
(2)集中时间处理法
领导者处理某一问题时,要尽量集中时间,一气呵成,并且要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产生重大效果的那些“关键性的少数活动上”,因为少数关键性的努力(大约20%)通常能够产生绝大部分(大约80%),集中时间的方法可采取“闭门谢客”、秘书对电话和不期来访者的阻挡,以及找一个隐蔽的工作地点等等,这样可以减少打扰,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减少因断断续续工作而造成的重复劳动,同时又因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性的少数活动上,可以主动支配工作,减少持续的时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避免因终日忙忙碌碌工作所产生的工作盲无头绪,处处被动的局面。
(3)计划协调法
领导工作任务是由许多复杂的方面和过程组成的,领导者应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优先未来、优先例外、优先开拓性工作的次序进行时间预算和分配,通过统筹方法,尽量使各方面协调配合,缩短工作任务中花费时间最长的路线,这就等于节省了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在计划时既要避免急于求成,少算时间的盲目乐观态度,又要限定最后期限,避免犹豫不决和拖拉作风。
2.会议组织法
会议是研究工作、制定决策、分配任务、检查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形式,科学地组织会议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方法。
(1)要有效地控制会议的召开。会议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召开,如果会议开得太多太滥就会适得其反,反而浪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要根据会议的性质、任务确定其必要性、规模、地点和形式。一般来说便于集思广益的政策性的商讨会以及便于彼此合作的执行性的协调会是非开不可的;规模则视会议涉及的范围所定,要尽量利用电话、电视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可以用公文、报刊等宣传工具代替的则尽量不要集中,避免长途跋涉、劳民伤财。
(2)要有效地组织会议的召开。对必须召开的会议,则一定要达到会议目的和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会议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确定会议的中心议题后,要安排好会议日程,编好会议资料,并将会议有关事项预约与会人员,还要搞好会场、会务准备。会议开始后,领导者必须始终围绕会议主题,简明扼要加以阐述,避免一言堂,同时要在讨论中启发引导与会者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并且注意把握好会议时间,最后领导者应对各种意见作出概括总结,说明达到会议要求的程度,或者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待下次议决。
(3)要有效地发挥会议作用。会议决议要充分体现与会者的新思想、新办法,如果仍然原封不动地搬出预先准备好的一套意见和方案,就失去了会议的意义,同时还必须注意落实贯彻执行会议决议的责任和措施,要避免在会议上热热闹闹,会议后冷冷清清,雷声大、雨点小,收不到会议实效的情况。
3.舆论引导法
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是教育人民、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力的武器。因此,领导者必须关心报刊、广播和电视,选用好社长、总编辑和各种人才,要经常亲自为报刊、广播撰写重要文章,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同时通过舆论工具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要求以及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新创造,丰富完善领导决策,使舆论工具成为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4.公文处理法
公文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领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命令、指示、决议、条例等形式向下级传达领导者的意图,又可以通过工作简报、情况反映、请示报告等形式向上级提供情况,作为上级处理问题的依据,还可以通过公函、便条、通知等形式进行单位、个人之间的联系。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会科学地处理公文。
(1)公文内容必须有严格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很强的针对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阐明主观意图,态度明确,是非清楚,文字语言要简练明晰、准确生动、容易领会也容易记忆。
(2)要合理处理公文,一是控制公文发放,不要事无巨细,动不动就要材料,发命令送通知,领导者要严格把好发文关,内容空洞、要旨不清的不发,繁文缛节的不发,可面谈或电话传达、请求、答复的不发,同时要控制发文范围,注意精简节约。二是筛选法,由秘书或助手从事公文筛选工作,排列优先次序,进行整理、摘编等文字处理后,供领导人处理或参考。
(3)建立快速、准确、简单的文件归纳系统,以便随时查阅。总之,科学处理好公文,既可使领导者摆脱具体公文处理事务,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又可避免公文积压,提高处理公文的时效性。
(4)要提高公文效用,避免公文流于形式或公文旅行的不良现象。一是要建立领导机关处理公文责任制,事有头、文有主,避免“踢皮球”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二是规定办文期限,提高办文效率。若在期限内不作处理,产生不良后果,可追究处理公文单位或领导者的责任。三是督促催办落实公文。领导者应关注公文办理情况,要指定专人负责查办、催促。事关重大的公文,领导者应亲自过问督促,以求迅速彻底落实,避免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