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系统进化论
现代领导是按照现代社会生产需要建立起来的,其系统的进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
现代社会生产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大规模地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并且系统地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依靠机器和机器体系的作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形而形成。在劳动手段采用机器的情况下,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经验,简单领导也必然被复杂科学领导所代替。
(2)劳动社会化程度很高。从现代生产内部来看,是由许多人集中在一起,在分工的基础上所从事的协作劳动。这种分工比工场手工业要广泛得多,细致得多,并且这种分工不取决于主观的意愿,而是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体系的客观要求所决定。
(3)竞争日趋激烈。今天,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意识的普遍提高,使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复杂,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生产的节奏。
上述说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小生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不能采用小生产的单凭经验的领导,而必须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领导。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化的科学领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今的世界,领导系统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进化,无视这种趋势,仍然抱残守缺,停留在旧有的领导水平上,不仅给各项实践活动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必将被历史淘汰。可以说,寻求最佳领导,推进领导系统的进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各国所研究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复杂性,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得领导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有一份报告曾对几百家企业做过调查,结论是:企业的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领导”。由于领导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领导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进一步探索领导系统不断进化的机制,以期推进领导系统朝着更为科学化、现代化、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一个现实的领导系统进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它的进化机制则遵循着组织系统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因为领导系统也是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必然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
(1)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就象热力学系统中的非平衡态一样,在热力学中称为热力学系统的热运动形态,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处在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下的热力学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反之,处于一定不变的外界条件下的热力学系统,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达到一个确定的状态,而不再有任何宏观变化发生,即会处于平衡状态。
领导系统由于受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领导系统是一个非封闭的开放系统,这必然使得领导系统具有非平衡的性质。然而,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正是领导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进化机制。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在于领导活动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而这个复杂系统中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都是各种不同的变数,彼此都因为受各自的内因和外内的制约而很不一致,发展起来相互之间就出现不平衡,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我们对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无能为力,但是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使其达到相对的平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要求得到协调发展,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做到均衡生产,以保证国民经济或各企业的生产顺利地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的任务就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从地区来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历史上的原因,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很不一样。因此,一方面要允许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不能削长补短,强制拉平,搞平均主义,损害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支援不发达地区,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缩短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经过长期努力,使之趋于平衡。
(2)领导系统的熵变。领导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有序和无序。所谓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状态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按照等级和层次进行的。相反的情况就是无序。有序和无序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的矛盾现象。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使体系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方向变化,或者说总是朝熵增加的方向变化。所谓熵是克劳修斯先进提出的表示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之间发生了矛盾。因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世界是朝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朝着有序、熵减的方向发展。这一矛盾在比利时布鲁客尔自由大学的普里戈金教授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中得到了解决。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如果系统趋向于平衡则向无序,熵增加的方向变化。接近平衡状态的系统,由于它特征是趋向于平衡,所以也不能产生有序结构。只有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才有可能产生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只有在不断耗散外界输入的能量和物质的前提下才能维持,这种系统状态称为耗散结构。
有序和无序在领导哲学中是反映领导组织协调程度的矛盾范畴。所谓有序是指组织系统中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一致,组织系统的各部分和要素很好配合,协调而有序,就可以把各种分散的力量,集合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从而在各种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协调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所以它的目的是达到组织系统的有序。所谓无序是指组织系统中不协调一致的状况。组织系统的无序问题比较复杂。
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而又在特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个特定条件不是别的,正是系统的开放性。
如果领导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那么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领导系统的“熵”就要发生变动。引起这个熵变的条件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外部条件来自领导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称为外部“熵流”; 内部条件是领导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熵产生”和“熵流”。由于领导系统的“熵产生”不为负值,总是大于或等于零,所以说,要使领导系统稳定有序就要使组织的熵发生变化,但是,领导组织系统的内耗、混乱等“熵产生”是客观的存在,要使系统总熵减少,唯一的办法是用“熵流”来抵消。这就要输入“熵流”,“熵流”只有小于或等于零才能抵消“熵产生”,所以应输入“负熵流”。“负熵流”的研究在领导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组织系统,不但失去外部“负熵流”会走向灭亡,失去内部“负熵流”也会走向灭亡。例如,企业领导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发展的非平衡状态:如竞争、分权、分配上的差别,思想上的民主,领导方法的创新等。这种内部的“负熵流”实际上是打破旧的有序,平衡而产生新的无序、不平衡。再比如,我国领导体制中长期存在着“吃大锅饭”的弊端,这是领导体别中的“热平衡态”,旧的有序,而各种经济责任制就是新的无序,新的不平衡,它就是消除因“吃大锅饭”而出现的“熵产生”。这种在旧的有序中产生的无序,是导向新的有序的动力,是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先决条件。
可见,领导系统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本身存在自发熵产生倾向,而领导系统进化,即向有序方向转化,就必须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即输入负熵流,促使系统总熵趋小,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3)领导系统进化的必然性。领导实践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绝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水平上,而是随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制约,不断发展变化。领导理论系统是领导实践的反映。当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系统就要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指由于系统外部情况的改变,使系统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变化的条件。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指系统发生变化的动力来自系统本身。比如,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泰勒的科学领导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本积聚和集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工人的政治斗争更加普遍,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新的领导理论产生的外界条件,也使得旧的领导理论无法单独依靠规章制度、劳动定额、严格的奖惩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行为科学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领导理论系统的完美无缺,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和自身矛盾运动,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一系列新兴学科的形成,又极大促进其迅速发展。
总之,无论领导的实践系统还是理论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从无序向有序进化,同样,在一定条件下由有序向无序退化。如果系统是封闭的,就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趋于退化; 反之,就按进化论的规律系统趋于进化。因此,要使领导系统进化,就必须保持它们的开放性,按照自组织系统理论揭示的规律,减少系统的总熵,使系统不断向有序方向发展。
领导系统进化论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复杂性,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得领导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有一份报告曾对几百家企业做过调查,结论是:企业的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领导”。由于领导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领导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进一步探索领导系统不断进化的机制,以期推进领导系统朝着更为科学化、现代化、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一个现实的领导系统进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它的进化机制则遵循着组织系统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因为领导系统也是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必然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
1.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
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就像热力学系统中的非平衡态一样,在热力学中称为热力学系统的热运动形态,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领导系统由于受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领导系统是一个非封闭的开放系统,这必然使得领导系统具有非平衡的性质。然而,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正是领导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进化机制。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领导系统的非平衡性,在于领导活动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而这个复杂系统中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都是各种不同的变数,彼此都因为受各自的内因和外内的制约而很不一致,发展起来相互之间就出现不平衡,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2.领导系统的熵变
领导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有序和无序。所谓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状态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按照等级和层次进行的。相反的情况就是无序。有序和无序在领导哲学中是反映领导组织协调程度的矛盾范畴。所谓有序是指组织系统中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一致,组织系统的各部分和要素很好配合,协调而有序,就可以把各种分散的力量,集合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从而在各种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协调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所以它的目的是达到组织系统的有序。所谓无序是指组织系统中不协调一致的状况。组织系统的无序问题比较复杂。
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而又在特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个特定条件不是别的,正是系统的开放性。
如果领导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那么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领导系统的“熵”就要发生变动。引起这个熵变的条件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外部条件来自领导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称为外部“熵流”; 内部条件是领导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熵产生”和“熵流”。由于领导系统的“熵产生”不为负值,总是大于或等于零,所以说,要使领导系统稳定有序就要使组织的熵发生变化,但是,领导组织系统的内耗、混乱等“熵产生”是客观的存在,要使系统总熵减少,惟一的办法是用“熵流”来抵消。这就要输入“熵流”,“熵流”只有小于或等于零才能抵消“熵产生”,所以应输入“负熵流”。“负熵流”的研究在领导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组织系统,不但失去外部“负熵流”会走向灭亡,失去内部“负熵流”也会走向灭亡。例如,企业领导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发展的非平衡状态:如竞争、分权、分配上的差别,思想上的民主,领导方法的创新等。这种内部的“负熵流”实际上是打破旧的有序,平衡而产生新的无序、不平衡。再比如,我国领导体制中长期存在着“吃大锅饭”的弊端,这是领导体别中的“热平衡态”,旧的有序,而各种经济责任制就是新的无序,新的不平衡,它就是消除因“吃大锅饭”而出现的“熵产生”。这种在旧的有序中产生的无序,是导向新的有序的动力,是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先决条件。
可见,领导系统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本身存在自发熵产生倾向,而领导系统进化,即向有序方向转化,就必须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即输入负熵流,促使系统总熵趋小,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3.领导系统进化的必然性
领导实践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绝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水平上,而是随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制约,不断发展变化。领导理论系统是领导实践的反映。当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系统就要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指由于系统外部情况的改变,使系统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变化的条件。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指系统发生变化的动力来自系统本身。比如,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泰勒的科学领导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本积聚和集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工人的政治斗争更加普遍,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新的领导理论产生的外界条件,也使得旧的领导理论无法单独依靠规章制度、劳动定额、严格的奖惩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行为科学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领导理论系统的完美无缺,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和自身矛盾运动,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一系列新兴学科的形成,又极大促进其迅速发展。
总之,无论领导的实践系统还是理论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从无序向有序进化,同样,在一定条件下由有序向无序退化。如果系统是封闭的,就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趋于退化;反之,就按进化论的规律系统趋于进化。因此,要使领导系统进化,就必须保持它们的开放性,按照自组织系统理论揭示的规律,减少系统的总熵,使系统不断向有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