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膜所形成的袋状结构内的形成物。此囊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囊腔与总体蛛网膜下腔完全隔开,互不相通,为一完全闭合性囊肿;另一种是囊腔与总体蛛网膜下腔狭窄的通道相连,实际为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大部分。前者多是发生学上的问题,叫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后者则由创伤、炎症而引起蛛网膜广泛粘连的结果,又称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可由此囊肿大小及所在部位而定,一般为占位性局灶症状。
颅内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多发生在原来脑裂和脑池所在处,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囊液类似脑脊液而蛋白质含量常较高,囊壁为蛛网膜。可压迫所在部位的脑组织并使之萎缩。根据病因可分三类。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可能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脱落入蛛网膜下腔的蛛网膜小块发展而成。在硬脑膜侧的囊壁之外还有一层蛛网膜,但此层常与囊壁互相粘连在一起。在囊肿与脑皮质相邻的一面仍然有蛛网膜下腔存在,可能囊腔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使脑脊液进入囊腔,并因长期随脑脊液搏动冲击力而使之逐渐扩大。好发部位为: 大脑外侧裂,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中线。患者在幼儿期即有头颅较大慢性颅内压增高的征象,由于病初症状多不明显,往往到成年因癫痫发作,偏瘫或严重颅内压增高等而引起注意。通过CT扫描、脑血管造影或气脑造影等检查,对位于幕上者通常易于定位或断定为不含血管的病变,其中有的可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或水瘤相区别,但不能与下述其他蛛网膜囊肿鉴别。位于幕下者则往往只能定位。治疗以开颅切除为佳。术中常见囊液呈黄色,其中蛋白含量极高。将表面部分囊壁切除,分离四周的粘连,使原来的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打通,不需切除脑侧的囊壁,否则将因局部渗血以后又发生粘连。对手术切除仍不能解决颅内高压状态者,可考虑施行脑脊液分流术(见“脑脊液分流术”条)。治疗效果一般良好。
(2)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这类囊肿继发于脑膜炎后,由蛛网膜粘连而围成,其中充满脑脊液。好发部位为视交叉池、脑底池、环池或小脑延髓池等处,阻碍脑脊液流动及吸收,所以除个别病例发生某种局灶性症状 (如视交叉综合征)外,大多易显示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象。由于这类囊肿可为多发性,常发生于幼儿期,引起头颅增大,既不易与先天性蛛网膜囊肿鉴别,也不易了解到囊肿的数目。诊断和治疗与先天性者相同。但手术只宜切除引起症状的主要囊肿,对多发者常不能也无法将其全部切除,颅内压增高不能解除者可考虑施行脑脊液分流术。
(3) 外伤后蛛网膜囊肿(见“颅骨损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