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系脑或脑膜的微生物感染,较常见的有脑脓肿和颅内结核。
脑脓肿 脑脓肿为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实质所致。先引起化脓性脑炎,然后形成脓肿。头颅平片在急性阶段常无阳性发现,而慢性脑脓肿多呈现颅内压增高表现。脓肿壁钙化多呈壳状; 产气菌感染,可见脓腔积气,水平投照还可见气液平面,但这些征象极少出现。气脑和脑室造影较少应用,往往只能显示占位征象,无助于脑脓肿的定性诊断。
脑血管造影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在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病侧脑组织弥漫性肿胀,正位上中线部血管常有比较明显的侧移位,侧位上脑血管分支表现为普遍性拉直、绷紧和分开。颈内动脉分岐前后,常因血管痉挛而变细或粗细不均。脓肿形成之后,相应部位出现占位征象。脓肿区域的动脉可痉挛变细,或因血运增加而扩张,或为变细和增粗相间。极个别的情况下脓肿壁可显影,常见于动脉晚期至静脉期,表现为密度增高的环状影,厚约数毫米,厚薄可一致或不均。
CT检查,在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由于炎性水肿和坏死,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用造影剂增强后,邻近充血区密度可略增高。脓肿形成之后,表现为圆形低密度区。偶尔脓液极稠,脓腔内密度降低不著,甚至可以出现等密度病灶,这时只能显示脑室受压和移位。用造影剂增强后,脓肿壁显示为环状致密影,厚约数毫米,厚薄一致或不均。有时脓肿壁肉芽组织的结节状局限增生,可使环状致密影呈局限性增厚或出现向环内凸出的结节状影,这与星形细胞瘤等肿瘤的囊壁结节相似,应注意鉴别。
穿刺抽脓治疗脑脓肿时,作脓腔造影可了解脓腔的细节和作随访观察。造影剂可用气体、碘油、碘液或钡胶浆,以后者较为理想。第一次注入钡剂和气体,行水平投照,气体在上,钡剂在下,可了解脓腔的全貌。数天后钡剂为脓腔壁的吞噬细胞所吞噬,沉积于脓肿壁上,呈现为壳状影,可供长期随访脓肿的演变。刚穿刺过的脓肿,部分脓腔闭塞、皱缩成多角形。脓肿恶化时可见脓腔扩大,脓肿壁膨胀变圆。脓肿全愈时脓腔逐渐缩小直至消失,脓肿壁增厚、增密,形成一致密的点状或星状疤影。由邻近炎症蔓延而来的脑脓肿,可见钡剂流向原发病灶,或在脓肿日益缩小的过程中,渐渐移近该灶,并有“小芽”或“乳头”状阴影指向原病灶处。
颅内结核 颅内结核包括脑结核瘤、结核性脑脓肿和结核性脑膜炎。脑结核瘤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可位于大脑或小脑。平片、气脑和脑室造影以及血管造影均表现为占位病变,难于作出结核瘤的诊断。少数结核瘤的钙化呈断裂的环状或拧碎的壳状,则颇具特征,系因病灶缩小或纤维组织收缩,使原来完整的环状或壳状钙化皱缩所致。结核性脑脓肿与化脓性脑脓肿表现相似。结核性脑膜炎在急性阶段一般不作X线检查,仅在后期因颅内压增高时才作X线检查。造影检查可显示脑室扩张。有时血管造影可出现脑底动脉粗细不匀、管壁不光滑。结核性脑膜炎在治愈后数年,基底池可出现散在不规则斑点状钙化,可居蝶鞍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