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顿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顿咳病名。见《医学正传》。即百日咳。《本草纲目拾遗·鸬鹚》:“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呛甚作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并载有鸬鹚涎方(鸬鹚涎、白糖)治疗。详百日咳条。 顿咳即百日咳。 顿咳 顿咳dunke又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是感受风热时疫之邪,从呼吸道侵入伤于肺经,肺失清肃,或痰涎内阻,气机不畅所致。按病程可分顿咳初期。顿咳中期,顿咳后期。其特点表现为:初期有类似于伤风感冒的症状,如低热、咳嗽、流鼻涕、鼻子不通气等。咳嗽与一般感冒相似,但日渐加重。中期出现阵性、持续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吸气性吼鸣,表现为日轻夜甚,有的患儿有舌系带溃疡。后期顿咳次数减少,程度逐渐减弱,吼声渐渐消失。治宜初期需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用止嗽散加麻黄,苏梗,生姜。常用药:百部,白前,紫菀,桔梗,橘红,甘草。偏热者宜散风清热,用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甘草,桔梗,芦根。外寒内饮者宜散寒解表,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白芍,甘草。中期治宜清泻肺热,理气化痰为主,可用止嗽散合导痰汤,导痰汤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星。后期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桑叶,生扁豆,玉竹,生甘草。 ☚ 丹痧 中医治白喉 ☛ 顿咳病名。又称“疫咳”、“天哮”。因其病程较长,又称“百日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深吸气,声如鸡呜为特征。五岁以下小儿多见。由感受时行疫气,肺失清肃,痰邪交结于气道所致。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初期邪在肺卫,咳嗽逐渐加剧,治宜疏风宣肺;中期痉咳阵作,必待呕吐痰涎及食物后暂可平息,治当泻肺镇咳;后期痉咳缓解,气阴两伤,宜润肺健脾。 顿咳dùnké即百日咳。详该条。 顿咳 顿咳顿咳,又名时行顿呛、天哮、天哮呛、疫咳、鹭鸶咳、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传染病。以阵发性顿咳,伴有吼声为特征。病程较长,不易速愈。全年均可发生,尤以秋冬季节较为多见。五岁以内小儿罹患者为多,较大儿童次之,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对小儿机体影响越大。本病主要是感受时疫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失清肃,或痰涎内阻,气机不畅所致。按病程可分为顿咳初期,顿咳中期,顿咳后期。 ☚ 白喉 痄腮 ☛ 顿咳 顿咳顿咳又名百日咳,是小儿因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最初二、三周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咳嗽时飞沫传播。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之季为多。本病主要是感受时行疫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疫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则煎津熬液,酿成痰浊,阻遏气道,肺失清肃,壅塞不宣,以致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须待粘稠痰液尽量吐出,气机通畅,痉咳才暂行缓解。临床表现为,咳嗽阵作,反复不已,咳时面红耳赤,颈静脉怒张,甚则咳血,呕吐,舌尖边红,苔黄厚,脉数有力,指纹紫蓝。病程可分为三期,初起1~2周类似外感咳嗽,中期出现阵发性痉咳,咳时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样回声。后期痉咳减缓,症情逐渐恢复。 ☚ 肺风痰喘 小儿泄泻 ☛ 顿咳呛qiàngdùn képertussis;whooping coug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