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顿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顿咳

病名。见《医学正传》。即百日咳。《本草纲目拾遗·鸬鹚》:“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呛甚作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并载有鸬鹚涎方(鸬鹚涎、白糖)治疗。详百日咳条。

顿咳

即百日咳。

顿咳

顿咳dunke

又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是感受风热时疫之邪,从呼吸道侵入伤于肺经,肺失清肃,或痰涎内阻,气机不畅所致。按病程可分顿咳初期。顿咳中期,顿咳后期。其特点表现为:初期有类似于伤风感冒的症状,如低热、咳嗽、流鼻涕、鼻子不通气等。咳嗽与一般感冒相似,但日渐加重。中期出现阵性、持续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吸气性吼鸣,表现为日轻夜甚,有的患儿有舌系带溃疡。后期顿咳次数减少,程度逐渐减弱,吼声渐渐消失。治宜初期需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用止嗽散加麻黄,苏梗,生姜。常用药:百部,白前,紫菀,桔梗,橘红,甘草。偏热者宜散风清热,用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甘草,桔梗,芦根。外寒内饮者宜散寒解表,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白芍,甘草。中期治宜清泻肺热,理气化痰为主,可用止嗽散合导痰汤,导痰汤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星。后期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桑叶,生扁豆,玉竹,生甘草。

☚ 丹痧   中医治白喉 ☛

顿咳

病名。又称“疫咳”、“天哮”。因其病程较长,又称“百日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深吸气,声如鸡呜为特征。五岁以下小儿多见。由感受时行疫气,肺失清肃,痰邪交结于气道所致。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初期邪在肺卫,咳嗽逐渐加剧,治宜疏风宣肺;中期痉咳阵作,必待呕吐痰涎及食物后暂可平息,治当泻肺镇咳;后期痉咳缓解,气阴两伤,宜润肺健脾。

顿咳dùnké

即百日咳。详该条。

顿咳

顿咳

顿咳,又名时行顿呛、天哮、天哮呛、疫咳、鹭鸶咳、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传染病。以阵发性顿咳,伴有吼声为特征。病程较长,不易速愈。全年均可发生,尤以秋冬季节较为多见。五岁以内小儿罹患者为多,较大儿童次之,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对小儿机体影响越大。本病主要是感受时疫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失清肃,或痰涎内阻,气机不畅所致。按病程可分为顿咳初期,顿咳中期,顿咳后期。
顿咳初期: 风邪侵犯肺卫,卫气失宣,而有咳嗽,喷嚏,流涕,痰稀白,咳嗽逐渐加重,舌尖微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有力,指纹淡红。治宜宣肺化痰止咳为主。偏寒者,宜祛风散寒,用止嗽散加麻黄、苏梗、生姜。偏热者,发热汗出,咽红频咳,宜散风清热,用桑菊饮加减。外寒内饮者,治宜散寒解表,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加减。
顿咳中期: 此期病程长短差别较大。时疫之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阻于气道,壅塞不通,气机不畅。逆而顿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双手拳握,舌向外伸,弯腰曲背,缩成一团,头颈筋脉怒张,眼胞浮肿,涕泪俱作,夜晚尤甚,每阵连咳数声至数十声,最后深吸气时,喉中发出吼声,宛如鸡鸣;反复数次,将痰涎或乳食吐出,气机通畅,可暂时平息;舌质偏红,苔黄白稍厚,脉滑数有力,指纹紫红而滞。证属痰热互结,肺失清肃。《幼科金针》云:“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痰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降火清金,清痰祛风”。故治宜清泻肺热,理气化痰为主。用止嗽散合导痰汤,或贝母瓜蒌散加减。婴幼儿易出现肺气郁闭,或痰热上蒙清窍,而发生神昏惊厥,或心阳虚衰等危重证候,须分别治之。
❶顿咳呕吐: 呕吐多出现在顿咳严重阶段,咳甚触犯肝胃之气,气逆则呕吐。治宜平肝降逆止呕。用橘皮竹茹汤,酌加伏龙肝等。
❷顿咳咯血: 顿咳日久,伤及肺络,则气虚血溢;目为肝窍,而目赤出血;鼻为肺窍,而鼻窍衄血;或痰中带血,宜在治咳方(如黛蛤散)中酌加茅根、侧柏叶等,以凉血止血。
❸顿咳喘急: 痰热互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咳嗽痰喘,气促鼻煽,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指纹紫滞。证属痰热蕴肺,肺热喘急。治宜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方加减,以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❹顿咳抽搐: 小儿神志昏迷,顿咳日久,心气不足,容易出现痰热攻心,上蒙清窍,故见神志昏迷,而发惊厥抽搐等证。除急用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外,必要时酌加安宫牛黄散,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❺顿咳阳衰: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顿咳日久,气耗阳伤,正气不支。症见面色苍白,精神困倦,额出冷汗,四肢不温,唇舌淡白,脉细无力,指纹紫暗。证属心阳虚衰。治宜益气固脱,温振心阳。急用四逆汤加人参,待阳气来复,再治顿咳。
顿咳后期: 顿咳次数和程度,逐渐减少和减轻,吼声渐消失。但由于咳久,气阴耗伤,精神困倦,咳声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失调,自汗盗汗,或咳而无痰,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无力,指纹暗淡。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用沙参麦冬汤,或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此外服用鸡苦胆(或用猪、鸭、牛苦胆代替),或百部煎剂;或针刺定喘、天突配大椎、丰隆,均有一定疗效。

☚ 白喉   痄腮 ☛

顿咳

顿咳

顿咳又名百日咳,是小儿因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最初二、三周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咳嗽时飞沫传播。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之季为多。本病主要是感受时行疫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疫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则煎津熬液,酿成痰浊,阻遏气道,肺失清肃,壅塞不宣,以致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须待粘稠痰液尽量吐出,气机通畅,痉咳才暂行缓解。临床表现为,咳嗽阵作,反复不已,咳时面红耳赤,颈静脉怒张,甚则咳血,呕吐,舌尖边红,苔黄厚,脉数有力,指纹紫蓝。病程可分为三期,初起1~2周类似外感咳嗽,中期出现阵发性痉咳,咳时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样回声。后期痉咳减缓,症情逐渐恢复。
治宜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第一种治疗方法: 清脾经300次 补脾经150次 清肝经300次 清心经250次清肺经400次 补肾经200次 推大肠100次 推后溪150次 揉外劳100次 推六腑100次 推三关50次推揉膻中150次 揉中脘200次 推揉擦肺俞发红 按肩井2~3次。第二种治疗方法: 清肺经300次 清胃200次 揉小天心200次 揉一窝风100次 运八卦300次 推天柱骨300次 推揉膻中50次 挤捏天突(以局部有轻度淤血为度。如见到阵发咳嗽显著减轻,回吼声亦渐消失,咳时已不作呕吐,则可改用健脾润肺,益气养阴,化痰止咳: 补脾经35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200次 清肺经200次 补肺经400次 补肾经300次 推大肠100次 推后溪120次 揉外劳100次推揉膻中100次 揉中脘150次 推擦揉肺俞发红 按肩井2~3次。

☚ 肺风痰喘   小儿泄泻 ☛

顿咳呛qiàngdùn ké

pertussis;whooping coug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