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编著有《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上游集》、《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等,点校《资治通鉴》等。 原名:诵坤 字:诚吾 号:铭坚 笔名:颉刚、三根、山根、朱山根、余毅、鼻公 别名:双庆 顾颉刚顾颉刚先生学述 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 在古书里做学问——访顾颉刚先生 当代史学家顾颉刚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记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 刘起 (马来西亚)郑良树 李 宁 李立明 施宣圆 | 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383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8月版241页 文汇报1957年3月5日 *星岛日报1972年7月31日 文汇报1980年1月8日 | 顾颉刚和谭其骧师生间的学术讨论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 | 徐志啸 | 文汇报1980年7月2日 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 | 当他远行的时候——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 郑 重 | 文汇报1981年1月7日,新华文摘1981 年3期 | 关于顾颉刚先生一二事 我的老师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 时人汇志——顾颉刚 | 臧克家 王 威 杨 宽 | 解放日报1982年2月3日 新民晚报1982年2月12日 光明日报1982年7月19日 国闻周报1935年12卷9期 | 杂忆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和禹贡学会 | 吴锡泽 | *传记文学1969年14卷1期 史学史研究1981年1期 | 悼念顾颉刚先生 | 白寿彝 | 史学史研究1981年1期,历史研究1981 年2期,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第179页 | 忆顾颉刚先生二三事——本刊记者访常惠先生 | | 民间文学1981年2期 | 顾颉刚与日本 | (日)小仓芳彦著 顾 洪译 |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3期 | 顾颉刚(1893—1980) |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507页 | 顾颉刚先生二三事 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纪念顾颉刚 先生 | 王湜华 郑天挺 | 群众论丛1981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3期 | 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 顾颉刚先生和《文史杂志》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 | 蔡尚思 方诗铭 (美)余英时 王煦华 | 文史哲1981年6期 历史知识1981年6期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8期 文献1981年8期 | 从《古史辨》看顾颉刚的治史方法 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 回忆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与西北 回忆顾颉刚先生 悼念颉刚 顾颉刚与《古史辨》 顾颉刚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记》 顾颉刚与《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 庄 葳 郭群一 韩儒林 王煦华等 容肇祖 李德贤 张紫晨 郭绍虞 方诗铭 吴丰培 顾 逸 |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 历史地理1982年2辑 历史地理1982年2辑 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3期 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3期 民间文学1982年3期 读书1982年10期 书林1983年4期 西北史地1983年4期 古籍书讯1983年15期 |
顾颉刚与胡適 顾颉刚先生与《尚书》研究 怀念我们的父亲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顾颉刚年表 顾颉刚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关于辨 伪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 黄艾仁 刘起 顾 潮 顾 洪 吴丰培 朱士嘉 崔 昇 王余光 | 艺谭1984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3期 人物1984年4期 人物1984年4期 晋阳学刊1984年4期 *宇宙1984年14卷4期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4年4期 | 我所知道的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 顾颉刚普及史地知识 现代已故史学家: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 | 崔锅堂 金相成等 钟 凤 刘起 刘起 | 历史教学1984年7期 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2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145页 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第570页 中国史学家传第354页,中国史学家评传 (下卷)第1438页 | 逝世人物:顾颉刚(1893—1980) | | 中国百科年鉴(1982)第27页 | 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观感 顾颉刚 顾颉刚与古史 顾颉刚先生的西安之行 忆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 顾颉刚 | 顾颉刚 李立明 余 拯 王振乾 沈延国 编纂组 刘 葆 | 中国哲学第9辑第511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84页 文坛史料第328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2辑第1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5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8册第269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42页 |
顾颉刚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 | (马来西亚)郑良树 编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253页 | 顾颉刚年谱 顾颉刚评传 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 | 顾潮编 顾 潮 顾 潮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631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180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36页 |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 《顾颉刚先生学述》评介 鲁迅为何与顾颉刚势不两立 我和歌谣 介绍顾颉刚先生撰《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 兼述他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 王学典 熊德基 陈漱渝 顾颉刚 顾廷龙 | 山西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368页 人民日报1987年1月19日 团结报1988年9月6日 民间文学1962年6期 文献1981年8辑 | 论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 顾颉刚致李书华函选辑 颉刚先生与甪直保罗寺罗汉像 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 顾颉刚与占史辨派 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 怀念顾颉刚先生 胡适与顾颉刚的师生关系和学术情谊(上、下) 顾颉刚与俞平伯二十年代的交谊 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与其古今文经学认识的关 系 | 孔智华 马长林 张爱平 顾 洪 陈寒鸣 刘俐娜 杨向奎 王树民 季维龙 王煦华 余兼胜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档案与历史1987年4期 文物天地1987年5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4期 文史哲1989年3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9年4期 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4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3期 | 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 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代的交往 崔述与顾颉刚 论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史学的科学化:从顾颉刚到傅斯年 顾颉刚、白寿彝任主编时期的《文讯》 顾颉刚与《禹贡》半月刊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逝世10周年 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 老骥伏枥顾颉刚 纪念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1893—1980) | 壮 澜原作 顾 潮 路新生 杨善群 顾 潮 杨国荣 何长凤 郑秉勤 朱守芬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何 品 胡 绳 京 声 溪 泉 | *传记文学1992年61卷4期 文史哲1993年2期 历史研究1993年4期 江汉论坛1994年7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3期 史林1998年3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史林2000年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383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6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79页 先贤和故友第121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90页 |
顾颉刚(1893—1980)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唯亭人。本名诵坤,字铭坚,以号行,笔名上炎、诚吾、余毅等。顾柏年子。苏州草桥中学毕业。1912 年任中国社会党苏州支部文书,曾就读上海神州大学。1920 年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毕业。留校研究所国学门助教。1922 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次年首倡成立朴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开古史辨伪先声。1924 年参加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编辑《歌谣》周刊,辑《吴歌甲集》,与胡适校点《崔东壁遗书》时称最善。次年任朴社总干事,整理蒙古车王府曲本。1926 年辑刊《古史辨》第一册,创建古史辨派。出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史学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发起创建首个民俗学会。1928 年获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常务筹备员。次年任燕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史学系教授,并兼北京大学讲师,致力于研究《尚书》,主编《燕京学报》。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十人团、燕大教职员抗日会。1933 年任通俗读物编刊社社长,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次年获聘暨南大学史地系主任,兼故宫博物院理事。与谭其骧创办并主编《禹贡》半月刊,发起筹备禹贡学会,1936 年为首任理事长,兼燕大边疆问题研究会理事,开拓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出任燕大史学系主任,主编《史学集刊》《大众知识》等。1937 年兼西北移垦促进会理事、风谣学会会长。后任甘肃学院、云南大学、民族文化书院、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专门委员兼整理处主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委等。当选首届中国边疆学会理事长、总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主编《文史杂志》等。为国民参政会二至四届参政员、“立宪国大”代表。1947 年脱离国民党,次年当选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首届院士。先后被聘为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委员、修订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专家,国立编译馆社会教育用书编纂委员会常委,国史馆纂修。历任中国出版公司总编辑、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福德图书馆馆长、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民众读物社理事长,兼上海文艺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协会首届理事等。主持中国史地学社,主编《民众周刊》等。获聘兰州大学史学系首届系主任,兼社会教育学院、英士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边疆文化教育馆研究员。1949 年任诚明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震旦大学、上海学院、复旦大学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当选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理事等。主持校点中华书局《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主编《尚书通检》,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尚书文字合编》等。主要论著及日记、书信等辑入《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1别号铭坚。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受聘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部助教,预科国文讲师。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后又为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8年3月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他先后主编过《禹贡半月刊》和《文史杂志》等,对当代史学研究颇有影响。他曾在《语丝》杂志上发表《古史杂论一》、《孙中山先生最早的政治主张》等杂文。1937年出版《顾颉刚通俗论著集》(亚东图书馆),收进《信仰》、《牺牲》、《命运》等篇。《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收其《古史辨自序》(1926年1月)一文,长达七万言,除了简约介绍《古史辨》一二册的内容和成书原因外,绝大多数篇幅用来介绍家世和自己求学治史的经历,提出许多古史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文字平实流畅,在娓娓叙述中时时给人以文史知识。作者说:“我在生活上虽是祈祷着安定,但在学问上则深知道这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即是自己的堕落,所以愿意终身在彷徨觅路之中,不希望有一天高兴地呼喊道,‘真理已给我找到了,从此没有事了!’”这种勤奋求学、孜孜不息的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 ☚ 顾均正 钱今昔 ☛ 顾颉刚 163 顾颉刚1893—1980史学家,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相继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在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授,主编《文史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复旦大学执教。1954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持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点工作。他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建者。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著名论断,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辨证古代历史的学派,以“疑古”为旗帜,疑辨古代史料,去伪存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证。主要著作有:《古史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等。 ☚ 郭沫若 范文澜 ☛ 顾颉刚1893—1980现代史学家,上古史专家。江苏苏州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创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后执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1934年创《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倡导历史地理及边疆地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入甘肃、青海宣传抗日救亡。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资治通鉴》总点校及校点《廿十四史》总其成工作。著有《古史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汉代学术史略》及《史林杂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