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韵语阳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南宋葛立方作。立方字常之,故又名《葛立方诗话》、《葛常之诗话》。二十卷。约成书于隆兴元年。主要评论自汉魏至宋代诗人及其作品,内容涉及诗法诗格、诗人本事、考证、用典、诗歌意旨是非,乃至地理、书画、音乐、歌舞、花鸟虫鱼、医卜杂技等等。书名取晋人“皮里阳秋”语义。其评语、考证颇有精确之处,但附会、舛误亦不少,赵与时《宾退录》对其谬误予以驳正。有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本。又收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有中华书局1981年本。 ☚ 岁寒堂诗话 苕溪渔隐丛话 ☛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诗话著作。宋葛立方撰。葛立方(?—1164),字常之。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居吴兴。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仕至吏部侍郎。绍兴二十七年(1157)罢归。有《归愚集》、《归愚词》、《西畴笔耕》等。《韵语阳秋》亦称《葛常之诗话》,二十卷,四百多则。书前有隆兴甲申(1164)自序,乾道元年(1165)徐林序和乾道二年沈洵序。据徐序称:“隆兴元年,常之由天官侍郎罢七年矣,于是《韵语阳秋》之书成。”则该书系其晚年罢归后所作,成于隆兴元年(1163)。又据沈序称:“公既殁,或请其书镂板以传世。”则该书当初刊于乾道二年。该书分卷,大约以类相聚:一、二卷多论诗法诗格,三、四卷多记诗歌本事,五、六卷多涉考证,七、八卷多说用事,九、十卷多述评史之作,十一卷则多叙仕宦升沉之况,十二卷多谈死生达观之理,十三卷重在山川地理,十四卷重在书法绘画,十五卷重在歌舞音乐,十六卷重在花鸟虫鱼,十七卷重在医卜杂技,十八卷重在论人识鉴,十九、二十卷则为岁时风俗饮食妇女之属,涉及面颇广。书中以记事、考释居多,诗学见解主要集中在前两卷。其论诗推崇杜甫和苏轼、黄庭坚,认为创作的源泉在于书本,“欲下笔,当自读书始”,并称“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学诗者不可不知此”。凡此均未脱江西诗派蹊径。但书中又不赞成江西诗人为去陈腐而刻意求奇和为去粗俗而故作执拗的偏向,认为“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而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近时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诗社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见尔”。针对这种偏向,书中标举陶渊明和谢朓,认为他们的诗“皆平淡有思致”,并称:“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另外,书中还谈到“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故昔人言覃思、垂思、抒思之类,皆欲其思之来,而所谓乱思、荡思者,言败之者易也”,并引小说(按,当指《冷斋夜话》)载潘大临方思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为例,实际上接触到艺术构思中的灵感问题。该书也存在不少缺陷,如称屈原自沉为“狷急偏躁”不知命,称李白与杜甫、苏轼与黄庭坚都曾相轻相讥,释“七哀”诗为“病而哀,别而哀,感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者俱也”等,均未免偏颇、附会或穿凿。又误以郑合敬诗为郑谷诗,以江淹诗为谢灵运诗,以苏轼诗为杜甫诗,以李白诗“休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句为袭郑谷语,并多杂神仙释老之事,则又未免疏误、错乱或芜杂。此等处,颇为后人讥议。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䂬溪诗话 葛常之诗话 ☛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二十卷,宋葛立方撰。……是编杂评诸家之诗,不甚论句格工拙,而多论意旨之是非,故曰“阳秋”,用晋人语也。然晋人以避讳之故,改“春”为“阳”可也。宋不讳“春”,而立方乃袭旧文,是好奇而无理矣。其中如偏重释氏,谓欧阳修梦见十王,得知罪福,后亦信佛之类,则未免虚诬。议屈原自沉为不知命之类,则未免偏驳。论李、杜、苏、黄皆相轻相诋之类,则未免附会。赵与时《宾退录》尝议其误以郑合敬诗为郑容诗,又议其不知阮咸出处。今观所载,如以江淹杂批“赤玉隐瑶溪”句为谢灵运诗,以苏轼“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句为杜甫诗,以李白“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句为袭郑容之语,皆未免舛误,尚不止与时之所纠。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亦未可尽没也。 《韵语阳秋》 诗话,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二十卷。南宋葛立方(?-1164)撰。立方字常之,丹阳人,徙吴兴(今属浙江)。绍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阳秋”即“春秋”,晋人避简文宣郑太后阿春讳,改“春”为“阳”。书前有作者自序,写于隆兴甲申(1164),书大约成于此时,为作者晚年归休吴兴时所作。此书为杂评宋代和宋代以前诗人作品的专著。在自序中说:“凡诗人句义当否,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辄私断臆处而归之正。若背理伤道者,皆为说以示劝戒。”宋代诗话著作很多,此书采罗广博,卷数很多,是一部大型诗话,对唐宋诗人及作品的评论,时有新意,保存了宋以前不少未传世之作,评论及史料皆可资借鉴。 韵语阳秋诗话集。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二十卷。南宋葛立方撰。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其先丹阳(今属江苏)人,后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后赋闲家居于吴兴。著有《西畴笔耕》、《归愚集》、《归愚词》、《韵语阳秋》等。 据徐林《韵语阳秋序》:“隆兴元年(1163),常之由天官侍郎罢七年矣,于是《韵语阳秋》之书成。”明年葛立方卒,则知为作者晚年绝笔之作。作者《自序》则谓不耐经注政论,“独喜读古今人韵语,披咏䌷绎,每毕景忘倦。凡诗人句义当否,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辄私断臆处而归之正。若背理伤道者,皆为说以示劝戒。书成,号《韵语阳秋》。昔晋人褚裒为皮里阳秋,言口绝臧否,而心存泾渭,余之为是也,其深愧于斯人哉!”书名源此,亦可见其用心良苦。所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明显可见。故徐序谓“今欲求《风》《雅》之正,探本而遗末,读常之之书,庶乎进于是哉”。 大概作者以为明定类例反而有窒碍难通之处,所以不示人以明显的编排体例。但是据各卷内容仔细考察,亦似略有类聚区分。如郭绍虞《宋诗话考》分析:“大抵一二两卷论诗法诗格,三四两卷则论诗之本事,五六两卷重在考证,七八两卷多涉用事,九十两卷则多评史之作,十一卷论仕宦升沉之况,十二卷述死生达观之理,十三卷重在地理,十四卷多论书画,十五卷则述歌舞音乐,十六卷则述花鸟虫鱼,十七卷述医卜杂技,十八卷则论人识鉴,十九及二十卷则岁时风俗饮食妇女之属附焉。”其中议论失当或疏讹失考之处,颇有所见,但就总体而论,如《四库提要》所说:“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亦未可尽没也。”其就诗歌故事发微抉要,略作评述,而见其理论主张。这就为后世的知人论世、评价诗人诗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理论借鉴,富有理论启迪意义。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在江西诗风犹盛之时,立方受时风熏染,论诗推尊杜甫和苏黄,多言江西诗法,肯定了黄庭坚和陈师道“点化”、“换骨”诸法,不脱江西诗派窠臼。但是他又能跳出江西诗派之外,批评其故作拗折而刻意求奇诸弊。在当日诗坛,此论具有补弊纠偏的现实针对性。 二、针对南宋国土沦丧、偏安东南的现实,发挥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高倡观物感兴的美刺寄寓宏论。虽承前人之言,但具有新的历史内容。如卷二云:“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今之作诗者,以兴近乎讪,故不敢作,而诗之一义废矣!”他以杜甫《莴苣诗》为例,说明“皆兴小人盛而掩抑君子也”,据此而言感兴,谓“始可以言诗矣”。 三、在诗歌的艺术美学探索方面,也颇有心得,启人至深。如开篇即引陆机《文赋》“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二句,盛赞创新精神,最终归于平淡自然诗风,而反对雕琢形似之伪。又如倡言“诗思”,已接触到艺术思想中的灵感问题,并进一步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特征。卷十六云:“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肯定了心境相生的说法。又曾记录欧阳修两首《啼鸟》诗,一作于外贬的滁州,一作于应召回京之时,客观鸟啼同声,而主观感受不一,产生了移情作用,因而艺术效果迥异。因此断言:“盖心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境之际,悲喜随之尔。啼鸟之声,夫岂有二哉?”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文艺心理的奥秘。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宋刻本很珍贵,而影印本也有参考价值。另有明正德二年菖谌重刊本。丛书中有《学海类编》、《艺圃搜奇》《常州先哲遗书》诸本。今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历代诗话》排印本。 韵语阳秋南宋葛立方撰。20卷。有《历代诗话》本。主要是评论自汉版迄宋代的诗人诗作,内容广泛。此书论唐诗的最大特点是思想与艺术并重。思想方面,认为刘叉《冰桎》、《雪叉》虽出语诡怪,但寄托遥深,有补于时;韩愈《双鸟》乃喻自己和孟郊人生经历。艺术方面,首先是论杜诗“自”字句,象“悉眼看霜露,塞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注意到乐景与哀情之间的巨大张力,指出杜诗没一味移情于物,从而避免了简单的我悲物悲的抒情定式的形成。其二,论杜牧写雨。与一般以如丝如膏喻雨不同,杜牧好以羽林枪比雨的形状,其中有不能忘却过去经历的“去国凄断”之情。这已不单纯在谈表现方式了,而是把创作中的潜意识及伴随着它的情感复现出来,显示了研究的深化。其三,作者不是盲目崇拜唐人,而是以谨严的眼光对唐诗中的不完美处提出批评,如指出许浑诗意重复,一联诗在集中反复出现的情况很多。作者还运用比较法论唐诗,如谓“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奇而语豪”,说明由于构思的不同而引起诗风的差异,指示了探求李杜诗风差异的一个新角度。以史证诗亦本书一大特色。如论李白《苏武诗》、张祜《狄梁公诗》,能深透地分析出诗歌用史事的喻义;论杜甫《折槛行》时不仅指出朱云时史事,且联系了杜甫时类似的史事,寓意遂昭然若揭。要之,此书“大旨持论严正,精确之处,亦未可尽没也”(《四库提要》)。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诗话著作。南宋葛立方撰。20卷,晋人以避讳之故,改春为阳。名曰:“阳秋”,乃用晋人语。书中杂评自汉魏至宋代诸家之诗,不专论词句之工拙,而多论诗歌意旨之是非。《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他说“屈原自沉为不知命”之类是“未免舛误”,“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亦未尽没也”。此书中亦时时论及辞赋,如卷七云:“屈原事楚怀王,不得志,则悲吟泽畔,卒从彭咸之居,究其初心,安之拯世之意不得伸而至于是乎!贾生责长沙,渡湘水,为赋以吊之。所遭之时虽与原不同,盖亦原之志也。”又如卷十七云:“傀儡之戏旧矣,自周穆王与盛姬观偃师造倡于昆仓之道,其艺已能夺造化、通神明矣。晏元献公堂为《傀儡赋》云‘外眩刻调,内牵纆索。朱紫坌并,银黄煜爚。生杀自口,荣枯在握’者,可谓曲尽其态。”这种关于辞赋的评述,书中随处可见。《韵语阳秋》有《历代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据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出版。 ☚ 新论·道赋 雍容揄扬 ☛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宋·葛立方撰。二十卷,一名《葛立方诗话》,又名《葛常之诗话》。立方 (?—1164),字常之,丹阳 (今属江苏) 人。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 《西畴笔耕》、《归愚集》等。此书成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取晋人语“皮里阳秋”之义为名。全书前六卷,主要评论自汉魏迄宋代之诗人诗作,对其意旨是非、词句工拙、诗法诗格、本事用事、仕宦穷达及人物品行之高下皆有所论; 其余诸卷,内容涉及考证地理、书画乐舞、花木鸟鱼、医卜杂技、论人识鉴、岁时风俗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了“人情对境,自有悲喜”的美感问题。认为“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心无系累,则对境不变”,“盖心有中外枯荣之不同,则对境之际,悲喜随之尔”。正确地阐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随主体的心理变化而不同的道理。在涉及到诗歌创作的灵感问题时说:“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 有物败之则失之矣”。也颇有见地。在文学批评上,反对雕章琢句,赞赏平淡之风。指出“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故对江西诗派主张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持批评态度。此书“不以名取人,亦不以人废言”,广泛采辑,故保存了一些不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也有一些错误、附会的记载和解说。《四库提要》、王士祯《池北偶谈》及吴曾 《能改斋漫录》等,对其谬误,均有辨正。有 《常州先哲遗书》本 (并附有跋),明正德二年 (1057) 葛谌重刊本 (并附谌及都穆序) 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 岁寒堂诗话 文则 ☛ 韵语阳秋又名《葛立方诗话》、《葛常之诗话》。诗论。南宋葛立方(?—1164)撰。二十卷。立方有《归愚词》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隆兴元年(1163),取《晋书》“皮里阳秋”之意名书。《千顷堂书目》称《葛常之诗话》,《诗话总龟》称《葛立方诗话》。前六卷涉及诗文,一二卷论诗法、诗格,三四卷论诗之本事,五六卷重在考证。主要评论汉魏迄宋诗人诗作,广涉人物品行高下,诗旨是非,词句工拙等。对江西诗派持批评态度。针砭宋诗之失。后十四卷,又兼及书画、音乐、舞蹈、鸟兽花木类。引诗论事有失实处,谓李白与杜甫、苏轼、黄庭坚相轻诋,亦属舛误。赵与时《宾退录》曾对此书谬误有所驳正。有《百川学海》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历代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校点本。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诗话集。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二十卷。南宋葛立方撰。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其先丹阳(今属江苏)人,后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后赋闲家居于吴兴。著有《西畴笔耕》、《归愚集》、《归愚词》、《韵语阳秋》等。 ☚ 岁寒堂诗话 艺苑雌黄 ☛ 韵语阳秋yùn yǔ yáng qiū《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诗话。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宋·葛立方撰。20卷。是集为陈评宋代和宋以前诗人作品的专著,不仅限于用词之拙巧,还兼论及流派意旨之是非。全书采罗广博,保存了南宋以前不少未能传世之文学作品。持论严正精确。 韵语阳秋二十卷。宋葛立方 (详见 《归愚集》)撰。是书应名为“韵语春秋”,葛立方从晋人之俗,避“春”讳,改为“阳”字,虽无所谓,但令人费解。是书杂评诸家之诗,但不甚论及句法格律之工拙得失,多论立意、旨趣之是非。其中偏好释氏,因是论李杜苏黄相轻,并称李白诗“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元晖”句为袭郑谷语,实为不经之词。又将苏轼“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为杜甫诗,甚是荒诞。但总而观之,是书大旨持论严正,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是书有明刊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