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音韵阐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音韵阐微

音韵阐微

清李光地等奉敕编撰于康熙年间。十八卷。其书沿用《韵府群玉》的一百零六韵为目,附载《广韵》韵目备考。各韵所列的字,依三十六字母的次第及开、齐、撮、合四呼排列,以反切注音。上一字定声,用支、微、鱼、虞、歌、麻等韵的字,下一字定韵,清音用影母的字,浊音用喻母的字,故反切注音,较为准确,且容易掌握。

☚ 同文韵统   音韵述微 ☛

《音韵阐微》

音韵学著作。清初李光地奉敕承修,王兰生编纂,徐元梦校阅。本书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始编, 至雍正四年 (1726年) 完成。 此书韵部表面上依 “平水韵” 分为106部, 实际上保留文吻问物与殷隐焮迄以及迥经与拯证的区别,所以有112部。声母则依照36字母。各韵中先分开齐合撮四呼,再按36字母顺序列字。 卷首还附有韵图, 大体依照刘鉴 《切韵指南》。本书最大特色在于改革了反切方法。书中每个小韵除注明 《广韵》《集韵》的切语外,加注新作反切。新反切称为 “会声”。它的反切上字采用不带辅音韵尾的支微鱼虞歌麻几韵的字, 反切下字尽量采用影喻等纽的零声母字, 这样使拼切变得方便、 简单而且准确。 同时, 本书还注意到, 不但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调,连反切上字也要求与被切字同声调;在平声里,反切上下字都与被切字同清浊, 这样, 显然对清浊带来的声调变化也能兼顾到。 这种改良的反切, 受到当时及后人的肯定, 是等韵学上一大进步。

音韵阐微

音韵阐微

音韵学书名。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李光地、王兰生等奉诏编撰。全书十八卷。成书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全书依平水韵韵目分为一百零六韵,各韵之字按开、齐、合、撮四呼和三十六字母次序排列。编者用等韵学原理改进韵书体例,最大的特点是依满文(当时所谓“国书”)十二字头拼音方法改良反切。上字用“支”“微”“鱼”“虞”“歌”“麻”韵(即开音节)字,下字用零声母字(清音用影母字,浊音用喻母字)。反切用字划一,凡同母同呼同调的字,反切上字相同;凡同韵同呼同调的字,反切下字相同;只有反切上下字本身,才改用别字相切;反切字不用僻字,注音较为准确且容易掌握。因此,此书“用法简而取音易”,是一部适合于普通读者的注音字典,也是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资料。

☚ 五方元音   音学五书 ☛

音韵阐微

音韵学书。十八卷。清人李光地、王兰生等奉诏编纂。依《平水韵》分一百零六韵。每韵之字,先按“开、齐、合、撮”四呼分开,再按三十六字母排列。一般都是先列《广韵》、《集韵》的反切,再注出“合声”,即用本书自定的反切注音,然后简略地解释字义。本书自定的反切,是反切上的一大改进,其特点是上字尽量用无鼻音韵尾的“支”、“微”、“鱼”、“虞”、“歌”、“麻”韵的字,下字尽量用以元音或半元音开头的字,清声用影母字,浊声用喻母字。这就大体上避免了旧反切切音时发生的障碍,容易切出音来。以后的《辞源》、《辞海》基本上采用这种改良的反切。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音韵阐微

音韵阐微

音韵学著作。十八卷。清康熙五十四年下诏编纂。雍正四年(1726)成书。由李光地、王兰生主其事。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奄,又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代音韵学家。康熙九年(1670)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主要著述有《周易通论》、《尚书解义》、《洪范说》、《孝经全注》、《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论语孟子札记》、《离骚经注》、《三程遗书》、《朱子语类四纂》、《韩子粹言》、《榕村全集》、《韵笺》等。王兰生(1697—1736),字振声,一字坦斋。河北交河人。清诸生。康熙六十年(1721)赐进士。累官提督浙江学政,乾隆时官至刑部右侍郎,管礼部侍郎事。“自乐律音韵旁及中西象数,莫不深造。”卒后私谥文诚。主要著述有《律吕正义》、《数理精蕴》等。《音韵阐微》由李光地制定条例,王兰生编辑,参加编修者共十四人。
书前有《御制音韵序》和《凡例》。《凡例》中说明了此书的编纂体例和有关音韵学之问题。此书先以表格形式列出韵谱。声类用三十六字母,分部从平水韵,但多出六部,即保留了文、吻、问、物与殷、隐、焮、迄以及迥、径与拯、证的区别,同时将二百零六韵目附存。如“四支”下曰:“旧五支六脂七之”,在韵书正文的平水韵韵目下亦注明旧韵目名称,并详加阐述其分合的由来。如“四支”下曰:“按广韵、集韵皆分五支六脂七之为三韵,而律同用。宋刘渊并为四支。《五音集韵》、《韵会》、《韵钥》等书遂按母以并其音。今详三韵之谱,其呼法无异,等第又同。郑樵与明郑世子载堉虽细为区别,然终不能指其分韵之确据。故今亦将三韵并列之,以便按母检字。”各韵之字按呼分开,每呼里的列字顺序是从“见”开始,到“日”结束。在此书的《凡例》中曰:“世传切韵之书,其用法繁而取音难。今依本朝字书合声切法,则用法简而取音易。”“今于上一字择其能生本音者,下一字择其能收本韵者,缓读之为二字,急读之即成一音。”因此,此书依据当时的语音,对反切进行了改良,即反切上字用支、微、鱼、虞、歌、麻这几个韵中之字,反切下字,凡清声取影母之字,浊声取喻母之字。若全按此原则所定之反切,就称为“合声”,为此书中标准音。对于有音无字者,则取他韵、他母之字来替代,又有“今用”、“协用”、“借用”之分。遇到本母、本呼于支、微、鱼、虞、歌、麻数韵中无字者,就借仄声或别部之字来替代,但仍分四呼;遇到影、喻两母无字者,就借本韵旁近之字来替代,但仍分清浊,此为“今用”。借邻韵影、喻两母中字以协其声者,为“协用”。借邻韵,又非影、喻两母中字,其声虽近,但不甚协合者,为“借用”。遇到韵书《广韵》《集韵》之反切用字已合者,即仍其旧,不加改动。此书对每个字均在字头标出声纽及等第,在字下先列《广韵》、《集韵》之反切,然后标出此书所定之“合声”、“今用”、“协用”等反切,或注明“今从《广韵》”、“今从《集韵》”等字样,接着再引韵书、字书或其他古书训诂以明其义。在每一韵之后都加按语,叙述该韵等呼之情况。
此书所定之反切,系改良反切,方法简明易晓,故为后世辞书,如《辞源》、《辞海》所采用。此书之反切合于清代北方官话语音,故其中之材料可用来作为研究近代语音演变之重要资料。
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等;常见的是清光绪七年淮南书局的刻本及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

☚ 音学五书   古韵标准 ☛
音韵阐微

音韵阐微

(清)李光地、王兰生等奉诏编纂。18卷。编者应用等韵学原理改进韵书体例,又取满文(当时谓“国书”)十二字头拼音方法改良反切。韵目依《平水韵》,各韵之字按开、齐、合、撮四呼和三十六字母排列。本书改革反切较完备,为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资料。有光绪七年(1881年)淮南书局刊本。

☚ 韵史   同文韵统 ☛

音韵阐微

韵书。清李光地等人奉诏编著。十八卷。依《诗韵》分为106韵,每韵字先按开合齐撮四呼分开,再按36字母排列,每小韵只标一个反切。又取满文十二字头拼音方法改良反切。反切上字用支、微、鱼、虞、歌、麻韵字。反切下字则取影,喻声母字。为合声反切,是改革反切较完备之书,为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资料。

音韵阐微

❶十八卷。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奉敕修撰,雍正四年 (1726年)告成的一部官韵。由李光地修撰,王兰生协助,徐元梦校阅。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县人。康熙九年 (1670年)进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卒谥文贞。精天文、地理、经学、小学。著《榕村韵书》、《韵笺》、《周易通论》、《离骚经注》等多种。王兰生 (1679—1736)字振声,一字信芳,号坦斋,直隶交河 (今河北交河县)人。从李光地学,肄业于保阳书院。康熙六十年 (1721年) 赐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兼礼部侍郎。死后门人私谥文诚。善属文,精楷法,尤长音韵。主编 《对定周易折衷》、《律吕正义》等。这部书的语音系统与 《礼部韵略》基本一致,它的革新精神在于应用等韵学理改进韵书体例。韵目遵用流行的“平水韵”,分一百零六韵。各韵之字分开、齐、合、撮四呼,每呼之下,按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始“见”终“日”,情况与《五音集韵》大体相同。是书《凡例》云:“按韵分音,在于字母。每音上所标见溪等字,乃字母也。其法出自梵僧,详析于宋郑樵《七音略》,而审定于元刘鉴《切韵指南》。凡三十六母,内有一十三母重列者,故纵分二十三行。横分四等。平上去入,以声相附,唇喉齿舌,以类相从,凡经史、韵书中有音有字者皆足以包之。各有风土之殊,古今音韵之变,亦有以界之,乃汉文审音之枢要也。”又说“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见溪诸母下系一二三四字,乃其等也。”“依韵辨音,各有呼法。旧分开合二呼,每呼四等。近来审音者皆于开口呼内又分齐齿呼,于合口呼内又分撮口呼。每呼二等,以别轻重。二呼同居一辐,共分四等,名目加详,其实无二。于今每韵内分注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各若干音,以为按母分音之据,乃呼法也。”由此可见,《音韵阐微》是运用等韵学理来划分音类,改革韵书体例的。是对《五音集韵》改革韵书体例作法的继承和发展。本书的另一特点是采取满文十二字头拼音方法以改良反切。它的每个小韵除注明《广韵》、《集韵》的切语外,另加注新作切语。新切语称为“合声”。其改革主要是切上字采用歌麻开口字、支微齐齐齿字、鱼虞合口撮口字,这些开音节字不带鼻辅音,不受鼻辅音干扰,较易拼出正确读音。切下字则主要采用影、喻两纽的字,也就是零声母字,用这些字作切下字没有字首辅音的干扰,也较易拼出正确读音。另外,本书切语还使切上字与切下字的清浊相同,平声尤为严格,这是因为清代平声已根据清浊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旧切语上下字不论清浊,所拼出的音可能与清代实际读音不合。同时,本书所用切语上下字,力求整齐统一,同韵同调的字尽量使用相同的切下字,同声的字尽量使用相同的切上字,不象《广韵》那样繁杂。《音韵阐微》的分韵,形式上是按“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韵,但实际上,它还保留着文、吻、问、物与殷、隐、焮、迄,以及迥、径与拯、证的区别,较“平水韵”多出六部,共一百一十二部。于各韵之后,尚注明古今分韵之异同。本书采用《韵学集成》、《五方元音》等书作法,在卷首列一韵图,称为韵谱。韵谱与韵书内容相合,分一百一十二韵。各图分四栏,分列一二三四等字,等内复分平上去入四声,体例与《四声等子》相同。图中列字次序与韵书次序一致,所列的字是各小韵的首字。入声只配阳声,平声不分两类。《音韵阐微》属传统韵书范围,是此类韵书的殿后之作,它是为诗文创作服务的,虽然颇多改革,但仍是较为保守的,与《中原音韵》等曲韵韵书不同。是书有官修本、扬州局本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等。
❷三十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官撰。《续录》谓梁国治等撰。该书合声切字一本康熙年间《音韵阐微》,其稍有变化者,前本以三十六字母为字纽之次序,故东韵首公字之类,与部首标目不尽相应,今则部首一字属何母,即以其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字以次相从,使归于划一。韵部从《佩文诗韵》,唯分文、殷为两部,以殷部附真部,不附文部。其字数自《佩文诗韵》所收一万二百五十二字外,凡所续,收每纽之下。据《音韵阐微》增者在前,据《广韵》增者次之,据《集韵》增者又次之。旧韵所无而今所常用之字则分别增入各韵。各字义训亦稍有变化,如“查”本训浮木,今则训察核; “参”本训稽考,今则训纠弹;“炮”本训飞石,今则训火器。其互注之例,凡一字两部皆收而义同者,注曰“又某韵”;义异者注曰“与某韵义异;体例与《礼部韵略》相同。其与他韵一同一异者,注曰“又某韵与某韵音异”。其诠释之例,凡《说文》《玉篇》《广韵》《集韵》所有者,不注篇名,其他则一字一句必著所出,以明有据,此点与其他韵书不同。盖前本《音韵阐微》所重在于字音,此书所重在于字义,故训诂考据务求详核。是书有钞本,收入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小学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