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音切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音切谱》音韵学著作。清李元著。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974年)。16卷。书中列出多种韵图。《等第图》横列36字母,纵列14韵。从列字可看出全浊声母已不存在,14韵中有3韵重出,所以只有11韵,入声字已散布于非入声韵。书中化四等为四呼,以调和新旧韵图。《十六摄分二百七部四声四等图》是以开合正副统纳韵部的图谱,《十六摄分三十六母四声四等图》是一个完整的等韵图,按16摄分16图,每图横列三十六字母,纵分开正、开副、合正、合副四类,各分四声。本书材料丰富,但语音系统新旧杂凑,故而不算是一部成功之作。 音切谱二十卷。清李元撰。李元 (? —1816)字太初,号浑斋,京山 (今湖北京山县)人。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举人。尚著《声韵谱》、《春秋郡国考》、《五礼撮要》、《易学集解》等,所著仅《音切谱》、《声韵谱》传世。是书卷一为《字母》、《四等》;卷二为《反切》、《五音》;卷三至卷九为《列韵》;卷十为《韵摄》; 卷十一至卷十六为 《通纽》; 卷十七为 《互通》; 卷十八为《通韵》; 卷十九为《古韵》;卷二十为《今韵》、《四声》、《通协》。卷首自序云:“余读等韵,得开合正副之法,因取反切之在《广韵》者参互配比,以承其流; 复取秦汉而上之书,以究其源,辑为《音切谱》,循前书之成例,窥古哲之用心。”此书是一部内容繁复的音韵学论著。其《四等》云:“四等者,开合正副也。正音近喉,副音近齿,正音缩舌,副音伸舌,正音重浊,副音轻清。开口正音俗称开口音,开口副音俗称齐齿音,合口正音俗称合口音,合口副音俗称撮口音。”这是“以呼为等”的典型说法。其等第图,就是用这种“以呼为等”的观念来处置字音的。图中横列三十六字母,分三十六行,纵列十四韵。十四韵的代表字是迦、冈、庚、庚、裓、高、该、裓、根、干、根、干、钩、歌。其中庚、根、干韵重出,所以十四韵实只十一类。李氏虽然使用三十六字母,但他将原属全浊音的平声字列入送气清音,将不送气清音的仄声字列在全浊音项下,表明当时的实际语音中,全浊音已按声调的不同变为清音。入声字“热烈”等,李氏将它们与 “耶些”等非入声字混列,表明他不保留入声。李氏又列“刘鉴《切韵指南》四等法”一图,也按开合正副的格式来安排字音,形式与上图相同,只是所列的字不一样,是把《切韵指南》所列的字套入本图。是书 《列韵》一节发明较多,该节以母统字,审其正副,辨其开合,考其偏旁,单者删之,阙者补之。兼采顾宁人、柴虎臣诸家之说以附之。本节列一韵图,此图像一个同音字表。他照《广韵》的反切、诗韵的收字,按韵部分列,每行上列声母及开合正副,下录所辖各字,字下注明切语。《韵摄》一节列两种图,一种叫“十六摄分二百零七部四声四等图”,另一种叫“十六摄分三十六母四声四等图”。李氏还列有一个“新定古韵十六摄图”。《通纽》一节汇辑见于经籍中之通假字,颇有参考价值,此编按各母韵次第编次先后,即此可以考见古人字通音谐之条例、本字借字间的声音关系,皆符合古今声韵流变规律,非泛而无所归也,如照知共域、穿彻同条、敷入非、娘归泥、麻部两析、支韵三分等,皆能竟委穷源,贯穿古今,发前人之所未发。李氏著作议论与图谱结合,内容繁杂,既想表现“时音”,又欲调和“古音”,因此往往进退失据;至误以诗韵为沈韵,犹袭明人之谬而未尝深考,尤当为之刊正者也。是书有嘉庆二年(1797年)家刻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