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②。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③。吾知其必有合也④。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⑤。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⑥,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⑦?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 ①董邵南:唐朝寿州安丰(今安微寿县)人,韩愈的朋友。②燕、赵: 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在河北一带地方。③举进士: 为乡里所推举,入京应进士科考试。有司: 官吏,这里指主考官。利器:精良的工具,比喻有杰出的才华。适: 往,去。兹土:这个地方,此指河北地区。④有合: 有所遇合,指得到人的赏识重用。⑤慕义强仁者: 勉力按仁义行事的人。⑥风俗与化移易: 风俗是跟随着教化而改变。⑦望诸君: 即乐毅。战国时乐毅帮助燕昭王打败齐国。昭王死,燕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夺去乐毅的军权。乐毅避难于赵国,赵王封他于观津 (今河北武邑),称为望诸君。其墓在邯郸西南。屠狗者:指隐迹于屠夫中间的豪侠义士。指荆轲到了燕国,同隐藏在屠夫中的豪杰及善击筑者高渐离成为好友。 【译文】 燕、赵一带,古时候说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杰。董生应考进士科,连续几次没有被主考官录取,他怀藏着杰出的才华,闷闷不乐地要到这个地方去。我知道他去了那里一定会遇到赏识重用自己的人。董生,好好努力吧! 照你的才华不能为时所用,假如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杰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 可是我曾经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改变的,我怎么知道现在那里的风俗和古时候传说的有没有不同呢? 暂且通过你这次的出行来验证它吧。董生,好好努力吧! 我因你而产生了一些感触。请你为我到望诸君的坟墓前凭吊一下,并且到那里的街市去看看,还有没有像从前那样隐迹于屠夫中间的豪侠义士? 请替我告诉他们说: “圣明的皇帝在上面,可以出来做官了!” 【鉴赏】 韩愈的朋友董邵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一再不得志,就想离开京城,往河北去寻找出路。当时已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河北的藩镇为了巩固割据势力正在招揽人才。在临别时韩愈写了这篇序文赠送他。文中写出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预测董邵南前去那里必有所际遇。同时文章含蓄委婉地告诉他,时过境迁,恐怕也未必有所遇,那里也不一定是理想之处。并通过怀念古代名将,以及写“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暗示应该留在京城为唐朝出力。 本文虽然仅仅一百余字,但结构紧凑,内容丰富,欲抑先扬,富于变化,音节顿挫,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字数:1111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41-342页.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2。吾知其必有合也3,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敬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4;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7。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8?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9。” 【注释】 1燕、赵:古代的诸侯国。燕为西周的封国,领土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西端。赵是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领地包括现今河北南部和山西东部以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这里泛指河北一带地方。感慨悲歌之士,指慷慨激昂、重义轻生、敢于反抗强暴的豪侠之士。 2董生:指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利器:锋利的兵器,比喻杰出的才干。兹土:那个地方,指燕赵。 3合:遇合,顺心的遭遇。 4强(qiang抢)仁:勉力实行仁义。 5矧(shen 审):何况、况且。 6恶(wu乌):怎么、哪里。 7卜:原指占卜,引申为验证、判断、揣度。8望诸君:即乐毅,战国燕昭王时任上将军,曾率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后被猜疑,投奔赵国,赵王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望诸,也作孟诸,古泽名,故地在今河南睢县和山东菏泽市之间。屠狗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荆轲到燕国时,曾与屠狗为业的人交朋友,天天饮酒高歌。这里借指民间豪杰。 9谢:致意、问候。 【今译】 燕、赵一带地方,自古以来被称誉为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都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而没有考中,于是带着杰出的才能,闷闷不乐地到燕、赵去。我预料他一定会有好的遇合,会受到赏识重用的。董生多加努力吧! 因为你的遭遇不好,只要是仰慕仁义、身体力行的人,都会同情和爱护你的,更何况燕、赵那里的人士施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是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能料想现在的情况与古代所说的没有两样呢!姑且用您此行的结果来验证一下吧,董生多加努力呀! 由于你这次河北之行,引起了我内心的许多感慨啊。请代我去凭吊一下乐毅将军坟墓,并到街市上看看,象从前那样自隐于屠狗贱业的侠义人士还有没有?请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说:“现在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集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七:“文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与燕赵豪俊之士,相为叱咤呜咽其间。一涕一笑,其味不穷。昌黎序文当属第一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韩文》评语:“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古今二意是关键。‘吾知’、‘吾恶知’是俯仰呼应处,深意顿挫。字字司马论赞风神。” 清·林云铭《韩文起》评语卷四:“通篇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曲尽吞吐之妙。坊本惟极口虚赞,全未解了此义。甚矣,读书之难言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语卷七:“董生愤己不得志,将往河北,求用于诸藩镇,故公作此送之。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中言恐未必合,终讽诸镇之归顺,及董生不必往。文仅百十余字,而有无限开阖,无限变化,无限含蓄,短章圣手。” 清·过珙《古文评注》评语卷七:“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七:“此文言婉而多讽,妙在含蓄不露,结处提了‘明天子在上’,名义凛然。茅鹿门谓昌黎序中以此为第一,可不诬矣。”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通篇总以风俗与化移易为上下过脉,以董生,以燕、赵为宾主,以古今为呼应,妙在送董生往燕赵,就借董生往谕归命朝廷,所以责藩镇而讽董生也。其中有无限变化,无限含蓄,可为吞吐曲致,读之不胜激昂。”【总案】本文为“赠序”,是临别赠人之作。唐代这类别序不少,但以韩愈写作最力。同性质的文章,还有《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区册序》、《送幽州李端公序》、《送石处士序》、《送殷员外序》、《送王秀方序》、《送高闲上人序》等。清人《古文范》评语卷三说:“送序后出,在文章中为别体。其文皆友朋相赠之言,而必有种种情态络纬其间,以唤起兴味。韩公最为绝诣,后人莫能望也。”的确,韩愈打破常格,独辟蹊径,不仅改变了骈偶的呆板格式,而且还一洗六朝以来的浮靡虚空的恶劣文风,因事立意,有的放矢,使序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词约义丰,错落有致。此篇是为董生游河北而写的临别赠言。作者既同情友人不得志的遭遇,但又不愿其为藩镇所用,故以诚挚感情提出忠告,望友提高警惕,莫入歧途,顺势替唐王朝争取豪杰之士归顺。这表明了他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序名曰送,实为挽留、劝阻,“送之所以留之”。韩愈内心里不赞成董生的燕赵之行,但以情又不能不送,于理又不可不劝,而话又不便说得太露;于是,采取“曲说”的办法,用“倒辞”来透露本意。借送行之名,行规劝之实,反话正说,促其醒悟。通篇糅合古今,用笔委婉含蓄,波澜起伏,曲折隽永,具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的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