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韩愈《师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1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 以贻之(14)

【注释】 ①师说: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②学者:求学的人。传道: 传授道理。道指孔孟之道、儒家的哲学、政治等思想观点。受业: 传授学业知识。受,通“授”。解惑:解释疑难问题。③庸: 难道,何必。④师道: 从师学习的道理。⑤句读 (dou): 断句,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⑥小学而大遗: 小问题要向老师学习,大问题却反而遗漏了。⑦巫医:古代以降神弄鬼为人祈祷的人。乐师: 从事唱歌、奏乐的人。百工: 各种工匠。⑧士大夫: 做官和有地位的读书人。族: 辈、类。⑨近谀 (yu): 接近谄媚、讨好。⑩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11)郯 (tan) 子: 春秋时郯国 (今山东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知识。苌 (chang) 弘: 春秋时周敬王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师襄: 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过弹琴。老聃 (dan): 李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1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见《论语·述而》。原文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3)李蟠 (pan): 人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六艺经传: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的拘束。(14)嘉: 赞许。贻 (yi): 赠送。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请教老师,那疑难问题就始终不会解决。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向他学习。我学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唉! 从师学习的道理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着老师学习。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笨,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对于他自己,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的事,真是太糊涂了! 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儿童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读书不懂得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问题向人学习,大问题却放弃了学习,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从师学习当作耻辱,而读书做官等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学生这样的话,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回答说: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觉得很羞耻,向地位高的人学习又觉得近乎于讨好。唉! 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君子是不屑和他们同列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却反而不如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就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学业、技艺方面各有专长,不过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今年十七岁,喜爱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全都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特地写了这篇 《师说》 来赠送给他。

【鉴赏】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精辟地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道理。文章中鲜明地指出,老师对学生有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三种作用。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继承和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皆可以为师,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和老师应该互相学习。这种思想在古代和今天,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这篇文章论点明确,用质朴的语言把道理说得透彻而浅显易懂,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字数:2360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07-309页.

韩愈《师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①传道、受业、解惑:传授道理,讲授学问,解释疑难问题。受,同 “授”。②闻:知道,懂得。③出人:超过一般人。④句读(dòu):指文章的诵读断 句。语意尽处,称为句,未尽处称为读。⑤不:同“否”。⑥郯(tán)子:春秋时,郯 国(今山东郯城境内)的国君,郯是子爵,因此被称为郯子,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 于官制的问题。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方面的问 题。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弹琴。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 耳,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周礼。

【鉴赏】“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形式,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夹叙 夹议,常表达作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见解。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耻于 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精辟地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道理。

韩愈顺应当时政治、 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文 学发展的趋势,强调“文以 明道”,反对六朝以来骈俪 浮夸的文风,提出恢复先 秦、西汉古文优秀传统的 主张,与柳宗元等人掀起 了一场著名的“古文运 动”。作为领袖之一,韩愈 不但自己创作大量堪称典 范的古文作品,还刻意地 培养和团结大批古文创作 者。为推进古文创作,韩 愈曾公开招收后学传授古文创作方法,遭到了世俗之辈的揶揄和讽刺。 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以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师说》是韩愈反 驳舆论,公开组织古文写作队伍,培养后学的宣言。

作为一篇议论文,《师说》论证严密,逻辑性极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学者必有师”,说明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正确态度 应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者连用三个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的重要性:一 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 愚”;二是人们“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结果造成 “小学而大遗”;三是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而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不耻 相师,结果士大夫之族“智乃反不能及”。三个对比,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扬抑讽喻,富有气势。作者进一步提出能者为师的观点,以孔子为例,说 明了“学者必有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表明文章写作的缘由。

《师说》从开篇提出论点,到篇末说明作文的缘由,都紧紧围绕中心论 点,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深 刻,感情充沛,丝毫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之感。语言平实晓畅而又灵活自 然,整篇文章动荡流走,一气呵成,不愧为古文中的典范之作。

《师说》还明确地表明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学有所长,人 们都可向他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样就把以前师法、家法的壁垒打破了,把老师 与弟子的关系带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个贡献。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21-224页.

韩愈《师说》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是韩愈著名的论说“师道”的文章。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当时韩愈倡言师道,抗颜为师,是冒着触犯流俗的危险,很需要一些勇气的。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只不过没有采用通常的驳论形式而已。

文章的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授)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

第二段开头,紧承上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两个语气强烈的感叹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笔捩转,总起这一段的批判内容,其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艺概·文概》)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近代林纾说:“大家之文,每于顶接之先,必删却无数闲话,突然而起,似与上文毫不相涉。”(《春觉斋论文》)本篇正是典型的例证。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注〕道:指孔孟之道。业:指以攻读儒家经典为主的学业。惑: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受,通“授”。句读(dòu豆):即“句逗”。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不:同“否”。郯(tán谈)子:春秋时郯国的君主,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少皞氏以鸟名官的事。苌(cháng长)弘:周敬王时大夫,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方面的问题。师襄: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dān丹):即老子李耳,孔子曾向他问礼。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注解。


唐宋散文之韩愈《师说》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师说》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生乎吾,其闻道也5,固先乎吾6,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无贵无贱10,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1,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2,犹且从师而问焉1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4,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15,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16,则耻师焉17,惑矣1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1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0,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1,吾未见其明也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3,不耻相师24。士大夫之族25,曰师日弟子云者26,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27,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8,官盛则近谀呜呼2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1!

圣人无常师3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3。孔子曰:三个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4,师不必贤子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5,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36,年十七,好古文3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39,作《师说》以贻之40

【注释】 1《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二。师说:关于从师求学的议论。 2学者:求学问的人。 3传道:传授道理、知识。受业:教授学业。受:同“授”、教给。解惑:解释疑难问题。 4其:那,那些。 5闻道:懂得圣人之道。 6固:本来。 7从而师之:跟他学习,以他为师。师:动词。 8师道:学习道理。下文“师道”,指从师求学的风尚。 9庸知其:哪管他。庸:岂、睦。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11“道之”二句:“道”在谁那里、谁有道,谁有道,谁就是老师。 12出人:超出众人。 13犹且:尚且。 14下圣人:低于圣人。 15益:更加。 16于其身:对于他们自己。身:本身,自己。 17耻师:以从师学习为羞耻。 18惑:迷惑、糊涂。 19习其句读:让学生学习诵读书中文句。句:句子、一句话。读:(dou逗)句中需停顿处叫“读”。 20“或师”二句:有的(指不会句读)从师,有的(指不解疑难问题)却不从师。不:同“否”。 21小学而大遗:小的牙舌(指“句读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舌(指“惑之不解”)却丢弃了。22明:明智。 23巫医:古代巫医不分,故连举。巫,后专指从事降神召鬼的迷信职业者。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手艺人。 4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 25之族:那一类人。 26“曰师”句:称“老师”、称“学生”等等。云者:有“如此这般”之意。 27相若:相近、相似。 28位卑则足羞: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足以让人觉得羞愧。 29官盛则近谀:向职位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则又近于巴结。 30不齿:不屑于提。 31“其不”句:这不有点奇怪吧?欤:表感叹,词气助词。 32常师:固定的老师。 33之徒:这些人。 34不必:不一定。 35求业有专攻:指在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门研究。 36术氏子蟠:术家的孩子,名叫:“蟠” (pan盘)。术蟠: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7古文:指先秦、秦汉的散文。38六艺:即六经,指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经:指六经的正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通习:普遍学习。 39嘉:赞许、赞赏。 40贻(yi):赠送。

【今译】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得有老师。老师是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哪里管理他们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谁有道理、谁有知识、谁就是我的老师。

唉!古时从师学习的风尚,失去已经很长时间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很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从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反而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挑选好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可对于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讲的给他们传授道理,能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弄不通书中的文句,就请老师指教;有了疑难问题不理解,却反而不请老师指教。细小的方面学了,重大的地方却丢了,我真看不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啊!巫师、医生、乐师和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丢面子。读了书、做了官的人们,要是如此这般地称呼“老师”、“学生”的话,就大家凑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就会说:“他和他年纪接近,学问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觉得难为情;向官职高的人学习又象是在巴结上司。”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得到恢复,由此可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行各业的工匠,士大夫们是不屑于提起他们的,现在的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还不如这些人,这可真是怪事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子学习过。郯子这一类的人,他们的学识才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那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什么都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比学生强,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只是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令十七岁了,爱好古文、六部经书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被现在的不正之风所拘束,来跟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诗说》赠送给他。

【总案】 唐时士大夫之风,耻于相师。与韩愈同时的散文大家柳宗元,在几篇文章中论及《师说》的背景。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又如“《师友箴·并序》:中:“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等等。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流,自鸣得意“耻于相师”、“举世不师”的陋习,“奋然不顾流俗”,写下了这篇顾具胆识的力作——《师说》。

文章开篇即旗帜鲜明地提出“学必有师”,并首次为“师”立下了明确的界说;阐释了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意义。之后,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来立论,采用了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例证论证等方法、依次展开,环环相扣,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性。并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展开文论,从而使立论更为坚实,观点更加鲜明,文章也显得更有气势。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比,又是排比。再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对偶。这些语法句式的运用自如、错落有致,再加上“ 嗟呼!师道之不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类由衷的咏叹和“……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等饱含激情,带有疑问的感慨,都使之文章增辉生色,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文中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不令在当时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而且即使是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