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韩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韩愈768—824韩愈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其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先后任宣武、武宁节度推官。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因上疏论宫市之害,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初为国子博士,拜河南令。元和十三年(817年)随裴度平吴元济,以功迁刑部侍郎。后因反对宪宗迎佛骨,曾被判死刑,得裴度等人救免,贬潮州刺史,改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受命入镇州乱军劝谕王庭湊,事成,转吏部侍郎。历官京兆尹、御史大夫。他崇儒重道,反对王叔文等的改革,以儒家正统继承者自居。常以儒家学说为武器,驳斥佛教。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文学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倡导古文运动,写过许多散文。他的文章论事析理,直言雄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气势磅礴,如江河奔腾。又于质朴中见流丽,疏密掩映,丰腴多姿。其诗歌瑕瑜互见,有歌功颂德、攻击王叔文等的,也有反映人民苦难指斥藩镇的。风格奇崛,意境壮阔。对宋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五箴 ☚ 县令箴 韩愈 ☛ 韩愈 韩愈韩愈(763~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昌黎先生集》。 ☚ 韩愈 五箴 ☛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擢进士第,后为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寻因上书论政,得罪权贵,贬阳山令。元和年间召回朝廷,任比部郎中、考功郎中、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再贬潮州刺史。穆宗即位,方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卒谥文,后人亦称其为韩吏部、韩文公。政治态度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维护儒家道统,坚决排斥佛教;文学观念上,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反对骈偶,提倡散体,主张继承古代散文传统,又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诩书》)。其散文创作既有宣传儒家观念的文章如《原道》、《原性》等,又有对下层知识分子境遇表示同情的“不平之鸣”和其他言之有物的议论文、叙述文和抒情散文,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杂说》、《祭十二郎文》等。文章风格雄肆奔放,富于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表现力很强,这些杰出的艺术成就使韩愈成为我国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他还不顾流俗,抗颜为师,团结一批知名作家如皇甫湜、李翱、樊宗师等共同努力,写作古文,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诗歌创作也卓然特立,为一大家,诗风尚奇崛、险怪,往往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竭力排比铺张,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对后世颇有影响。《陆浑山火》、《南山》可为这类作品代表。亦有一些较平易晓畅的诗歌。有《韩昌黎集》。 ☚ 张籍 薛涛 ☛ 韩愈 韩愈768—825字退之,排行十八。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因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三试博学宏词不中,又三诣光範门上书宰相,皆不得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表为观察推官。晋卒,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为推官。调授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拜监察御史。因上疏论关中旱饥,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遇赦,为湖南观察使杨凭所抑,量移江陵法曹参军。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皆分司东都。元和五年,改为河南令。次年,赴长安任职方员外郎。复入国子监为太学博士。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九年,转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又改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随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平淮西、蔡州,任行军司马。淮西平,以功授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洒。穆宗长庆元年(821),官兵部侍郎。后转为吏部侍郎,世因称“韩吏部”。长庆三年,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复任兵部侍郎,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八月,以病免吏部侍郎。十二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文,世因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中期著名古文家,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袖。他以复兴道统为己任,与柳宗元一道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偶文风。二人同为当时文坛盟主,人称“韩、柳”。古文家李翱、皇甫湜、诗人张籍皆出韩门。李翱称“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韩公行状》)。皇甫湜评为“如长江秋注,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轼更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其诗与孟郊齐名,人称“韩、孟”。赵璘谓“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因话录》卷三)。孟郊称“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戏赠无本》)。其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于呼吸也”(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欧阳修《六一诗话》)。愈以文为诗,对后世诗风影响极大。高棅称“其诗骋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抉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又《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唐诗品汇》)。钟惺称其“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唐诗归》卷三九)。五古、七古尤为人称道。延君寿谓“昌黎五古,语语生造,字字奇杰,最能医庸熟之病”(《老生常谈》),贺裳称“七言古最见笔力,中唐名家亦多缓弱,惟韩退之有项羽救钜鹿,呼声动天,诸侯莫敢仰视之概”(《载酒园诗话·又编》)。陈师道则认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胡应麟更谓其言近体“神韵全乖,故纷拏叫噪之途开,蕴藉陶熔之义缺”(《诗薮·内编》)。叶燮论唐诗至韩愈为“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韩愈集》四十卷。有《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今人钱仲联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全唐诗》存诗十卷,《全唐诗续补遗》补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诗十一首。《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有传。事又见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卷五等。有年谱多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较为详备。 ☚ 令狐楚 张仲素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曾自言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并称“韩柳”,与诗人孟郊并称“韩孟”。与宋代散文家苏轼并称“韩苏”,与欧阳修并称“韩欧”。贞元八年进士,始为宣武军节度府观察推官,累迁四门博士、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租赋,触怒德宗,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后历任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讨淮西,任行军司马。乱平,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谏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改袁州刺史。翌年召为国子祭酒。迁兵部侍郎、京兆尹,官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诗人、文学家。幼年家贫,刻苦好学。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职。曾上书极言宫市之弊,请缓征京畿灾民租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又上书谏迎佛骨,终于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又改任袁州刺史。翌年召为国子祭酒。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官终吏部侍郎,因称韩吏部。卒谥“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文拯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主张文道合一,即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文气说与“唯陈言之务去”的文体改革论。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骈文,对改变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文雄健浑厚、结构谨严、气势充沛、说理透辟、语言精练,居“唐宋八大家”首位。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想象新奇,境界开阔,气魄雄伟,“奇崛险怪”,自成一家。是韩、孟(郊)诗派的代表诗人。时人认为他上承杜诗,下启宋派,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全唐诗》存其诗400余首,编为10卷。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字退之,邓州南阳 (今属河南) 人。因其祖籍在昌黎 (今属河北),故世称 “韩昌黎”。韩愈幼孤,由堂兄韩会抚养,后堂兄病故,随堂嫂长大。韩愈醒事颇早,自以孤子,刻苦学习,尽通六经百家学。他早年曾从独孤及、梁肃之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二十五岁中进士,考官是唐代名相陆贽。此后十年,他虽然在仕途上未能青云直上,但却在学界和文坛上开始独树一帜。当时,由于帝王的提倡,佛道二教大为盛行,与儒教三分天下。韩愈以 “复兴古学” 自命,不遗余力阐扬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他在 《原道》 中概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历圣相传的 “道统”。他认为,儒教之所以不振,是因为自孟子以后,“道统” 就失传了,言下之意,他要做这个 “道统” 的传人。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宏伟的抱负。欲尊古道,就要提倡古文,要用先秦诸子那样的单行散句来表达思想。这种 “文道合一”的主张,便是所谓 “古文运动”的基本精神。韩愈在德宗朝曾任监察御史,他敢于批评朝政,结果被贬为山阳令。直到唐宪宗即位,年过四十岁的韩愈才回到长安,在国子监 (最高学府) 担任博士官。博士官是教职,既无权,又无钱,他曾撰 《进学解》 一文,来自嘲自解。元和十年 (815),宰相裴度督师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韩愈被聘为行军司马 (参谋官),以军功升刑部侍郎(副部长,正四品),并奉命撰写《平淮西碑》。两年后,韩愈又被贬谪到边远的潮州。原来,当年正值凤翔法门寺开塔之年,唐宪宗要派群僧将塔内所藏的一粒佛骨迎入皇宫中供养三日,以祈福祥。韩愈本来就视佛教为异端,而中国皇帝竟然不顾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的明训,要将其 “朽秽之物” 迎入宫禁,岂不荒唐!韩愈愤激之下,便上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结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据《旧唐书》本传,唐宪宗当时勃然大怒: “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犹能容忍; 至谓东汉之后,奉佛之帝皆运祚不长,何其狂悖无礼!” 他要重治韩愈,幸赖宰相裴度从中周旋,皇亲国戚也代为求情,才改为贬官潮州。两百多年后,苏轼也被贬官潮州,他为新建的韩文公庙撰写了碑文,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表达了他对这位前辈大师的崇敬。唐宪宗后来有所悔悟,说: “韩愈谏迎佛骨,大是爱我,我岂不知? 只是他作为人臣,不应当说凡奉佛之帝皆年促。”不久韩愈即被召回长安,历官国子祭酒 (最高学府校长)、兵部侍郎、京兆尹 (长安市长)、吏部侍郎等要职,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谥曰 “文”,故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或韩文公。韩愈不仅在文坛上开创了新时代,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在诗坛上也是开创风气的巨匠。他好奇尚险、以文为诗的风格,对宋诗以及清代的宋诗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是他的文名太大,掩没了他的诗名。韩愈一生升沉起落,故其诗文中常有 “不平之鸣”,晚唐诗人杜牧有诗曰: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诗韩文被后代视为诗文典范,故有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 的奇迹。 韩愈 尝观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未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螘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退之参李、杜,透机关,于《调张籍》诗见之,自“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以下,至“乞君飞霞珮,与我高颉颃”,此领会语也。从退之言诗者多,而独许籍者,以有见处可以传衣钵耳。 韩吏部愈,应期会而生,学独去常俗,直以古道在己,乃《空桑》《云和》,千数百年希阔泯灭已亡之曲,独唱于万千人间。 众人耳惯, 所听惟郑卫怗之声, 忽然闻其太古之上无为之世,雅颂正始之音,恍惚茫昧,如丧聪,如失明,有骇而亟走者,有陋而窃笑者,有怒而大骂者,丛聚嘲噪,万口应答,声无穷休。爱而喜,前而听,随而和者,惟柳宗元、皇甫湜、李翱、李观、李汉、孟郊、张籍、元稹、白乐天辈数十子而已。吏部志复古道,奋不顾死,虽摈斥摧毁,日百千端,曾不少改所守。数十子亦皆协赞附会,能穷精毕力,效吏部之所为。故以一吏部数十子力,能胜百万千人之众人,能起三数百年之弊。唐之文章,所以坦然明白,揭於日月,浑浑灏灏,浸如江海,同於三代,驾於两汉者,吏部与数十子之力也。 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而有不工者,而好韩之人,句句称述,未可谓然也。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唐韩吏部序侯喜、刘师服与道士轩辕弥明 《石鼎联句》,其事颇怪。弥明之词警绝远甚,世以谓非神则仙,殆非人思所能到。孙汉公以为皆退之语也。盖以其词多讥刺,虑为人所知,故假以神其事。 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 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沈括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下谈诗。存中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吉甫曰:“诗正当如是,我谓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甫,四人交相诘难,久而不决。公择忽正色谓正仲曰:“君子群而不党,公何党存中也?”正仲勃然曰:“我所见如是,顾岂党邪! 以我偶同存中,遂谓之党,然则君非吉甫之党乎?”一座大笑。 韩文公诗号壮体,谓铺叙而无含蓄也。若虽近不亵狎,虽远不背戾,该于理多也。 退之诗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南溪始泛》三篇,乃末年所作,独为闲远,有渊明风气,而诗选亦无有。 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韩退之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何则?文章自东汉以来,气象则已卑矣。分为三国,又列为南北,天下大乱,士气不振; 而又杂以蛮夷轻淫靡嫚之风,乱以恙胡悍鲁鄙悖之气,至于唐而大坏矣。虽人才众多如贞观,风俗平治如开元,而惟文章之荒,未有能振其弊者。愈当贞元中,独却而挥之,上窥典谟,中包迁固,下逮骚雅,沛然有余,浩乎无穷。是愈之才有见于贤圣之文,而后如此。其在夫子之门,将追游、夏而及之,而比之于汉以来龌龊之文人,则不可。 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 然譬之樊侯冠佩,微露粗疏与。 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 雅道不复作,至于子美、太白天下无异议,退之晚尤知敬而仰之。唐人多工巧,退之以为余事,其有取于李、杜者,雅道之在故也。 古人作诗,无一篇无源流,无一字无法度。退之虽豪健奔放,绝少刀尺,而缘情寄兴,依声用韵,未尝不本诸古。《南山诗》则司马相如《上林赋》也, 《圣德诗》则太史公《龟䇲传》也,《秋怀》拟枚乘十九首,《别元协律》效李少卿、苏子卿七篇。若《南溪始泛》、《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则纯是学建安诸子,晋宋齐梁而下,更不道也。故无古人胸襟不能读退之诗,无退之笔力不能作古人语。 唐三百年文儒为盛,然莫盛于元和以来。韩退之其名教宗主欤,而恳恳推道柳宗元、皇甫湜、李翱、李观、张籍、孟郊、侯喜、欧阳詹、卢仝辈,逊服卑卑如不足者,退之岂真宜坐其下哉! 有大才,作小诗辄不工,退之是也。子苍然之。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至于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然退之《南山》诗乃类杜甫之《北征》,《进学解》乃同于子云之《解嘲》,《郓州溪堂》之什依于《国风》,《平淮西碑》之文近于《小雅》,则知其有所本矣。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自陈无已辈皆有此论。然二家之论俱过矣。以为子美亦不及者固非,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者,谈何容易耶?退之诗,大抵才气有馀,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 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 自唐以来,李、杜之后,便到韩、柳。韩诗沉着痛快,可以配杜,但以气为之,直截者多,隽永者少。 韩昌黎之诗,或讥其为文; 苏东坡之诗,或亦有不逮古人之叹。今观其宏才远趣,拔时代而超人群也,恶可不与知者道哉! 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宋人呼为大家,直是势利他语。 唐之诗人固多卓然名家,而尤以李、杜并称,一或较其优劣,辄贻讥于不自量。以此知昌黎非独高文,虽其诗间或过于豪放,亦不当轻议之也,彼有所自得焉耳。 若韩退之者,以闳中肆外之才,发而为诗,奇崛演迤,高者可薄汉魏两晋,下者亦不汩于齐梁,譬而言之,殆犹河源出于昆仑。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 退之诗于叙事处特有笔力……但此格本自 《木兰》、《焦仲卿》来,下此则俚俗。元、白之流派,有韵之文章是己,学者博取之可也。 昌黎五七言古及东野倡和诸篇,穷竟笔力,司空图谓“掀雷掣电,撑决天地之垠”,信矣。而揆之昔人,则和平温厚之义缺焉。李宾之谓为角音,似也。至近体卑卑,不离中晚寸步,气运所驱,即以退之材力蔑克挽回,而今人以咎温、韦、李、许,舛矣! 韩公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拣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韩愈最重字学,诗多用古韵,如《元和圣德》及《此日足可惜》诗,全篇一韵,皆古叶兼用。其《赠张籍》诗云:“时来问形声,知籍亦留心韵学者。乃籍诗独不甚用古韵,惟祭愈诗七阳用至八十三韵,古韵几乎用尽,却无一韵不押得稳帖,视愈之每每强押者过之。宋吴才老推韩愈为唐一代字学冠,下及白傅,柳州,而未满于籍。夫识字贵善用耳。籍用古韵,即仅此一篇,韵学之深可知矣。才老或未足语此也。 诗道须前后辈相推引。李、杜两大家,不曾成就得一个后辈来,殊可惜。惟昌黎公有文章官位声名,任得此事。公又实以作人迪后担子一身肩承,史称其奖借后辈,称荐公卿间,寒暑不避。而会其时,所曲成其业与其身名如孟郊、李贺、贾岛其人者,又皆间出吟手,能偕公翻斗新异,换夺一世心眼传后。以故继诸人而起者,复灯灯相继续不衰,追颂公亦因不衰。终唐三百年,求文章家一大龙门,非公其谁归? 读韩昌黎诗,知其世莫能容。 “陇上壮士有陈安, 躯干虽小腹中宽。 䯅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渊。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五决无当前。”此言可评昌黎七古。 司空图云: 韩吏部歌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决天地之垠。愚按: 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若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然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 退之五七言古,于窄韵既极奇险,于宽韵又极豪纵。欧阳公尝谓退之得宽韵则故泛入旁韵,得窄韵反不旁出,此正欲骋其奇险与豪纵耳。 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退之五言古……凿空构撰,“木之就规矩”议论周悉,“此日足可惜”又似书牍,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门户耳。然可谓过巧,而不可谓不工也。 退之五七言古为大变,而五七言律则多出中晚者。 韩文公绝妙诗文,多在骨肉离别生死间,信笔挥洒,皆以无心得之,矩矱天然,不烦绳削。亦是哀至即哭,真情流溢,非矜持造作所可到也。文则 《祭十二郎》是已,诗则吾得《河之水》二首焉。诗云:“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二诗只似说话,而澹泊淋漓,咏之生悲。诸选皆收其钰心刿肠之篇,而此独以质朴见遗,何也? 七言古最见笔力,中唐名家,亦多缓弱。惟韩退之有项羽救钜鹿,呼声动天,诸侯莫敢仰视之概; 至败亡,犹能以二十八骑于百万众中斩将刈旗。稍一沉深,项可刘,韩可杜矣。张司业祭韩诗曰:“独得雄直气,发为古文章”,余意独举以评其诗尤当。 《十操》为韩诗之最,然尤妙于《拘幽》:“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 臣最当诛兮,天王圣明”。此真圣贤语。至《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亦复不减。末云:“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未免浅露矣。此外即《残形操》为佳,如思如疑,妙得恍惚之景,当在《猗兰》、《别鹄》之上。 东坡评子厚诗,谓“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温丽情深不及”,此言犹当。陈后山曰:“退之于诗本无所解,直以才高而妙耳”。此言则非,韩何至在宋人下! 《醉赠张秘书》曰:“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至宝不雕琢,神功谢锄耘。”高处在此,不及处亦在此。 韩诗亦善使事, 如《送郑尚书赴南海》曰:“风静去,官廉蚌蛤回”,上句用海大风,下用合浦还珠事,何工妙也!《酬天平马仆射》曰:“威令加徐土,儒风被鲁邦。清为公论重,宽得士心降”。不惟有奖,兼亦有劝,莫谓韩诗全直。 韩诗至《石鼓歌》而才情纵恣已极,至《嗟哉董生行》则骎骎淫于卢仝矣。古人所以戒入鲍鱼之肆。 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惟韩退之一人。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奇崛之路。 韩昌黎伯: 怪怪奇奇,乃公自题。文不求奇,而公之奇以合乎轨; 文不尚怪,而公之怪以矫乎靡。不犹人者一笔,而中乎心者低昂涌起。壮哉! 胸空两京,足蹴六季,其百折不回者,我服此公清刚之气。 韩昌黎诗句句有来历,而能务去陈言者,全在于反用。如《醉赠张秘书》诗,本用嵇绍鹤立鸡群语,偏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县斋有怀》诗,本用向平婚嫁毕事,偏云:“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送文畅》 诗,本用老杜“每愁夜中自足蝎”句,偏云“照壁喜见蝎”。《荐士》诗,本用 《汉书》“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语,偏云“强箭射鲁缟。”《岳庙》诗,本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句,偏云“猿鸣钟动不知曙。”此等不可枚举。 犀月谓昌黎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此中机括,仿佛见作文用笔之妙。又善用反衬法,如《郑群赠簟》“携来当昼不得卧,却愿天日恒炎曦”是也。又善用深一步法,如《病鸱》“计较生平事,杀却理亦宜。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是也。 若韩退之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饾辏之巧; 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 自谢惠连作《雪赋》,后来咏雪者多骋妍词,独韩文公不然,其集中 《辛卯年雪》 一诗,《咏雪赠张籍》一章,所以讥贬者甚至。又《酬崔立之咏雪》一章,亦含讽刺,岂直为翻案变调耶? 尝考雪之咏于《三百篇》 者凡六……其后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 韩公之放才歌谣,正是《诗》、《骚》苦语。 善学少陵者,无如昌黎歌行,盘空硬语,妥帖恢奇,乃神似非形似也。 退之五言大篇学杜,而峭露特甚; 小诗学《选》而变,凿空处类孟郊,而气象较阔。 昌黎诗不似唐,却高于唐。永叔论诗,不专美子美而尊昌黎,良亦有见。陈后山谓“韩以文为诗,故不工”,不知韩,并不知诗也。然则韩之起八代,宁特以其文哉! 善使才者,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也。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昌黎四言,唐人中无与俪者,《平淮西碑》尤为立极。 昌黎从李、杜崛起之后,能不相沿习,别开境界。虽纵横变化,不迨李、杜,而规模堂庑,弥见阔大,洵推豪杰之士。 昌黎高超迈俗,五言近体中运以古风,笔力英气逼人。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问、才力跨越李、杜之上; 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余而巧不足也。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昌黎极有古音,惜其不由正道,反为盘空硬语,以文入诗,欲自成一家言,难矣! 然集中《琴操》、《秋怀》、《醉赠张秘书》、《山石》、《雉带箭》、《谒衡岳》、《县斋有怀》数篇,居然大家规范。其“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青天白日花草丽”、“此等句亦是不凡。近体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语。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若此。 诗家奥衍一派,开自昌黎,然昌黎全本经学,次则屈、宋、杨、马亦雅意取裁,故得字字典雅。后此陆鲁望颇造其境。 元相称韩舍人诗:“欲得人人服,能教面面全。”又曰:“玉磬声声彻,金铃个个圆”。韩舍人,即昌黎也。昌黎硬语横空,而元相以此二联称之。此中消息,非深于诗者不知。 昔人为诗,未有用力于韵者。自韩昌黎横空盘硬,妥帖排奡,韵宽者转更出入旁通,韵狭者则界画谨严,险阻不避。欧阳永叔所谓“退之一生倔强”,见于此也。然韵愈龃龉,诗愈精神,腕中固宜独有神力。 不读《南山》诗,那识五言材力,放之可以至于如是,犹赋中之《两京》、《三都》乎? 彼心囊括苞符,此以镌镵造化。 以昌黎之神力,而七言律未能擅场; 弓强而手不柔也。。 输般之施斧斤也,必度其材而成器,工在理而不在巧也。然则非信手挥霍能神其技也。韩昌黎为诗家之输般也,人皆见其操斧运斤,挥霍如意,而不审其度材成器之能尽乎理也。其阳开阴合,傍见侧出,反复抑扬之妙,信手挥霍能如是哉? 知《南山》 一诗连缀四十八“或”字,祖法《北山》 也。《琴操》诸篇,气味逼真 《雅》什,不第辞句耳。 昌黎氏意在砥柱颓流,扶挟斯道,故其诗歌斟酌古今,吐纳巨细,力出险峻,用意深微,具抗古之才,运经世之学,实李、杜后一人而已。 韩昌黎生平所心摹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 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恐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昌黎) 所心折者,惟孟东野一人。……盖昌黎本好为奇崛矞皇,而东野盘空硬语,妥帖排奡,趣尚略同,才力又相等; 一旦相遇,遂不觉胶之投漆,相得无间,宜其倾倒之至也。今观诸联句诗,凡昌黎与东野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 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可知昌黎之于东野,实有资其相长之功。宋人疑联句诗多系韩改孟,黄山谷则谓韩何能改孟,乃孟改韩耳。此语虽未免过当,要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昌黎作《双鸟诗》,喻己与东野一鸣而万物皆不敢出声。东野诗亦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居然旗鼓相当,不复谦让。至今果韩、孟并称。盖二人各自忖其才分所至,而预定声价矣。 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辟,务为前人所未有。如《南山诗》 内铺列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月蚀诗》 内铺列东西南北四方之神,《谴疟鬼》诗内历数医师炙师诅师符师是也。又如 《南山》 诗连用数十“或”字,《双鸟诗》连用“不停两鸟鸣”四句,《杂诗》四首内一首连用五“鸣”字,《赠别元十八》诗连用四“何”字,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答张彻》五律一首,自起至结,句句对偶,又全用拗体,转觉生峭。此则创体之最佳者。 昌黎不但创格,又创句法。《路旁堠》 云:“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此创句之佳者。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乃 《送区宏》云:“落以斧引以纆徽”。又云:“子去矣时若发机”。《陆浑山火》 云:“溺厥邑囚之昆仑”。则上三字相连,而下以四字足之。自亦奇辟,然终不可读。故集中只此数句,以后亦莫有人仿之也。 昌黎诗中律诗最少。五律尚有长篇及与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则全集仅十二首。盖才力雄厚,惟古诗足以恣其驰骤,一束于格式声病,即难展其所长,故不肯多作。然五律中如 《咏月》、《咏雪》诸诗,极体物之工,措词之雅; 七律更无一不完善稳妥,与古诗之奇崛判若两手。则又极随物赋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韩退之诗有论气,“风雅”二字都用不着。其 《琴操》 诸作, 浸淫向汉魏上去矣。 盛唐只是厚,中唐只是畅。昌黎诗古奥诘曲,不能上口,而妨于厚,盖以畅故。 韩诗联句,并无浅深层次、递接转掉之法,只是句上叠句,景中叠景,散漫生硬,不成章法。只有 《斗鸡》略可观耳。 韩之古诗,不及韦苏州远甚。 古体诗用韵之宽,莫如昌黎。如《此日足可惜》一首通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 《元和圣德诗》 通用语、麌、马、有、哿五韵; 则后学似不宜效之。《六一诗话》谓其“得韵宽,则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此譬如善驭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骋,惟意所之; 至于蚁封水曲,又疾徐中节,不少蹉跌。此天下之至工也。”然韩集中窄韵古诗,亦不止《病中赠张十八》一首。如《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一首,又《会合联句》三十韵,洪容斋谓除“蠓”、“蛹”二字《韵略》未收,余皆不出二肿之内。今按“蠓”、“蛹”二字,《唐韵》本收在二肿,则皆本韵也。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泉”、“刺手拔鲸牙,举瓢斟天泉”、“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自是昌黎诗法得手处。然昌黎不又云:“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乎? 公诗有“滂葩”而无“平澹”,终非诗教之本指也。如《月蚀诗》虽删改卢仝作,终苦怪僻; 《谴疟鬼》、《嘲鼾睡》尤游戏不经。至如《双鸟》诗:“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辀。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此等诗由怪僻而入诡诞,颇于诗教有害,殊非游于《诗》、《书》之源者之吐属也。唐人谓元和之风尚怪,殆指公此等诗而言之欤?抑公亦为风气所移欤?要之“滂葩”、“平澹”间,学者酌而用之,斯善学昌黎矣。 沈存中谓“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吕惠卿谓“诗正当如是,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此二说皆过也。昌黎《琴操》,高古绝特,唐人无及之者。古诗崛而坚,足为李、杜后劲; 其斗险之作,则不可法。存中以其斗险之失,概却全集,而惠卿矫之,谓诗正当尔尔,其谬更甚于存中也。 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韩公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横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间有长语漫势,伤多成习气。 韩公亦是长篇易知; 短篇用意深微,文法奇变,隐藏难识,尤莫如《秋怀》十一首矣。 他人数语方能明者,只须一句即全现出,而句法复有余地,此为笔力。韩公独步。 韩诗无一句犹人,又恢张处多,顿挫处多。韩诗虽纵横变化不逮李、杜,而规摩堂庑,弥见阔大。 昌黎诗笔恢张而不遗贾岛、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昌黎诗神奇变幻,壮浪纵恣,顾侠君所谓入李、杜之室而不袭李、杜之貌者。或谓其文工于诗,或诮其以文为诗,均非笃论。 昌黎联句累牍连篇,有伤诗品,然枵腹者不忘饾饤,因存之。至《石鼎》诗,本非韩作,不必附会。 退之山立霆碎,驱驾气势好,押狭韵示工。蔡宽夫恨其深婉不足,最当。其古体不避粗险,却佳。永叔言“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物态,各尽其妙”,余谓只写物态可耳。而冷斋谓熟味之多出自然,又言用事高出老杜上,当别有领会。 (昌黎) 律体多有未工,则以文为诗,无己所谓“不合以诗似文样做”,言其性也; 沈存中云“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虽健美而格不近诗”,言其体也; 东坡云“诗格之变,自退之始”,言其流也,皆是。东坡又谓“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余谓后来学者多患绝膑缘此。此派不可轻,亦不可法。《南山》 诗见才力,《南溪始泛》 见洁峭,《元和圣德诗》 虽少作,不支撑。 退之以诗为文章末事,然能知变,别辟一径,是大本领。纤利小才,乌得不畏服? 韩昌黎诗,宽韵多旁出,窄韵每独用,固为因难见巧,然非天分、学力二者兼优,则弄巧反成拙矣。其集中五七古多于仄韵用排偶,极五花八门之奇,所以不为李、杜牢笼也。 昌黎古诗胜近体,而近体中惟《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及《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诸作,矫矫不群,可以颉颃老杜。他如“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鸣篴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唐诸人莫及也。近体中得此,所谓已探骊龙珠,余皆长物矣。 退之古诗,造语皆根柢经传,故读之犹陈列商周彝鼎,古痕斑然,令人起敬。时而火齐木难,错落照眼,应接不暇; 非徒作幽涩之语,如牛鬼蛇神也。 退之七古有绝似太白处,读者自知之。 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 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划、音节遒劲处求之。使第谓出于《柏梁》,犹未之尽。 “若使乘酣骋雄怪”,此昌黎《酬卢云夫望秋作》之句也。统观昌黎诗,颇以雄怪自喜。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是以言各有当也。 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束处太少。少陵七古间用比兴,退之则纯是赋。 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一绝,是刚华之最佳者。然退之亦不能为第二首,他人亦不能效退之再作一首,可见此非善道。 退之五古,横空硬语,妥帖排奡,开张处过于少陵,而变化不及。中唐以后,渐近薄弱,得退之而中兴。 《岳阳楼别窦司直》 一首最雄放; 《泷吏》 一首最质古;《调张籍》 诗:“想当施手时,巨刃摩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奇杰之语,戛戛独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虚字强押,退之所创,然不可轻学,学之往往不稳。 李、杜而后,昌黎亦继起之英雄,词间有过生处,韵亦有过险处,然其硬语盘空,终不可及。后李义山 《韩碑》诗庶乎近之。 昌黎学杜,以佶屈聱牙为胜,不能得其纵横处,所以敝也。 其源出于陆士衡,而隳其体貌,盘空硬语,抉奥险词,雅音谬然,独造雄古。郊、岛、卢同,相缘并作。五言长篇,嫌见排比之迹耳。 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全集所载,《琴操》最佳。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惟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喜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贵,颇不尚奇。及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至愈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面目全非矣。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令人莫耐。《潼关》之作,格尤凡下,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 韩愈 唐代著名的大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河南南阳人。自幼勤奋好学,学问广博。他一生主张复兴儒学,强调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发扬儒学的重要作用,提出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他大力提倡兴办学校,亲自授讲,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韩愈的著作有数十卷之多,关于教育思想和学说则散见于《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学颂》诸文之中。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所以为道”这里的道即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重在仁义道德,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被称为性。在人性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性可分上、中、下“三品”,而情是后天产生的,情也可分成三等。由此而论,他认为上、中品的人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属下品的人则不能教育,只能用刑罚来制裁他们。韩愈的人性论和教育目的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让受教育者做到一切遵守儒学伦理道德,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儒家学说中特别重视师道。韩愈所处的时代,儒学削弱,人们“耻学于师”,社会上出现了不尊师道的风气。为了复兴儒学,改变这一状况,韩愈写下《师说》,提出子对教师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只指传授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授业”为讲授儒家经典,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解惑”是说回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抛开“道”的具体内容,仅就“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教学过程而言,是合乎教育规律的。它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还提出了教师的标准是“道”和“业”。教师应从这两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韩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师生关系上有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某些方面学生可能强于教师,教师也可能劣于学生,这是正常的。他提倡在学术上相互为师,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他的这些主张有利于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 韩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体现在他的《进学解》一文中。如我们所熟悉的治学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出于《进学解》,它告诫人们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努力,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而毁坏于因循苟且。如何在称得上“勤学”,首先是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多读、多看、多思考;其次是必须夜以继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正是韩愈自己多年勤奋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另外,韩愈还探讨了教学上的博学和精深的关系,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提其要,钩其玄,”博是精的前提,精是博的深入。学生既要博学多识,又要探索精微,融会贯通,领会实质。 韩愈对于教学方法方面,一贯主张因材施教。在《进学解》中他以大小木材在建造房屋时都能被工匠派上不同的用途,说明人的才能虽大小不同,但教师如能因材施教,就能造就出各种有用的人才。这种教育方法也是我们现今大力提倡的。总之,他在治学和教学中,提出的符合教育和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具有相当的价值。 韩愈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诗论方面,提出“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著名论点,在历数前代能鸣者后,又说“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在《荐士》诗中,他对《诗经》以来的历代诗歌作了评述,抨击了南朝特别是齐梁以下的诗歌,推崇盛唐时代诗歌的复兴,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凌暴。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中唐时期,出现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抑李扬杜论,针对这种情况,在《调张籍》诗中,对李杜作了同样高度的评价,成为盛唐以后对李杜诗歌评价的千年定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称赞他们的诗“生平千万篇,金薤垂琳琅。”在其它诗中,韩愈也总是将李杜并提,如《感春其二》:“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留醉东野》:“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对于同时代诗人,韩愈最推重孟郊,在《送孟东野序》及《荐士》诗中备加赞扬:“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荐士》:“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评其诗:“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云出”(《贞曜先生墓志铭》)。对张籍的诗评价也很高:“张籍学古淡,轩鹤立鸡群”(《醉赠张秘书》)。 韩愈768—824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领导者。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时成为孤儿,由嫂嫂抚养成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始为宣武军节度府观察推官,累迁四门博士、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因上疏论事,触怒德宗,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历任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督师讨淮西,愈为行军司马。乱平,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于凤翔,愈上表极谏,几乎被杀,经裴度等营救,贬为潮州刺史。其年冬,改任袁州刺史。翌年召为国子祭酒,历兵部侍郎、京兆尹,官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世称韩昌黎。少孤,由兄嫂抚养。7岁即好学,日诵数千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德宗贞元八年(792)擢进士第。贞元十二年(796)宣武节度使董晋署为观察判官。晋卒,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为节度判官。十八年(802),任四门博士。次年,升任监察御史。因上书得罪权贵,贬为连州阳山令。永贞元年(805)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任权知国子博士,后改真博士,升都官员外郎、判祠部,均分司东都(洛阳)。元和五年(810)任河南令,次年升职方员外郎,召回长安。以论事不实,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仿东方朔《答客难》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出征有功,迁刑部侍郎。十四年(819)上疏谏阻佛骨入禁中,贬谪为潮州刺史,寻改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官终史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韩愈哲学上是唯心主义者,政治思想亦比较保守,鼓吹孔孟道统,鼓吹封建专制主义,又迷信天命、鬼神。但为人方正,居官清廉,仗义执言,斥责弊端。毕生用力反对佛教、批评道教,提倡积极用世,这些在他的诗文辞赋中都有反映。在文学创作上,除揭橥“文道统一”这一理论外,还在散文的气势、语言、声调等方面提出完整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领导了当时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是推进赋体改革的健将。《韩昌黎文集》中有赋6篇,《别知赋》、《感二鸟赋》、《复志赋》、《明水赋》传为名篇。此外,尚有未以赋名,但同样具有赋作特征的《进学解》、《送穷文》、《吊田横墓文》、《颂风伯》等。这些作品形式灵活多样,有骚体,有新文赋,也有以文为主而杂以骚体句法者。在命意、谋篇上又能推陈出新,不因袭前人。气势流转,无不如意,语言精粹新鲜,在唐赋中首屈一指。但内容多局限于抒发个人不得志之苦闷,缺乏深刻的思想,或不过守道、安命之类的议论。尽管如此,从表现艺术来说,后来之赋作家,少有能过韩愈之水平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王禹偁称他为“古文之主”,辛文房称他为“一代文宗”,已成为后来评价韩愈散文(包括辞赋)的定评。著有《韩昌黎集》。 ☚ 韩补 葛长庚 ☛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北魏贵族的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刻苦好学,尽通六经百家之学。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时,召为国子博士,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后从宰相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迁升刑部侍郎。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改官袁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兵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官至吏部侍郎。卒年57岁。 ☚ 李程 刘禹锡 ☛ 韩愈hán yù〖名词〗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号昌黎,邓州南阳 (今河南南阳)人。三岁丧父,在长兄抚育下刻苦自学,于贞元八年(公元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被擢为“四门博士”。次年拜监察御史。宪宗时,先后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部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公元819)正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 (今属广东) 刺史,后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召拜国子祭酒,后相继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所著有其门人陇西李汉编纂的《昌黎先生集》。韩愈为排斥佛、教之说的影响,提出了道统论,并以此作为法律思想的指导。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德主刑辅”的观点,提出 “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的主张,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使“先王之道”深入人心。“先王之道”就是“合仁义而言之”和“天下之公言”。重视教化的作用。认为教化可改变人的性情。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与之相应将情也分为三等。上品性的人天生为善,中品性的人可导向上,也可导向下,下品性的人天生为恶,刑罚的重点即在下品性的人身上。对他们要施以刑威,以达到畏威而寡罪的目的。主张执法不仅要依据法律,而且应当与儒家的经义相合。对于法律无明确规定的疑难案件,即根据儒家的经义处理。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因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三岁丧亲,由伯兄抚养。自动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过县令、刺史,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思想上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散体。重视教育工作,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监生徒;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记》;做国子祭酒时,奏请儒生为学官,主张每天都会讲,整顿国学。他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曾作《子产不毁多学颂》,在任潮州刺史时,曾拿出自己薪俸兴办州学。他热心奖掖后进,几经他指教过的都称为“韩门弟子”。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恢复儒家传统的仁义之道、“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学所以为道”。他讲的“道”,就是“三纲五常”,特别是“仁”和“义”。他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一是仁义道德等儒家伦理,二是诵习儒家经典《诗》、《书》、《易》、《春秋》,三是学习和谨守礼乐刑政。韩愈把教育的作用和性三品说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仁义礼智性五常是本性所固有的,是天生的。人除了性还有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是“接于物而生也”。教育的作用就是去掉情欲,使天性得到发展。“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可受教育,“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品之人“可导而上下”,只有下品的人不能接受教育,只能用刑罚制之。可见,尽管他重视教育,但教育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韩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和见解。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求学生在勤和思上下功夫,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夜以继日,勤奋学习,长年不懈。他主张学习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要遵循“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娟”的原则,要博学与精约结合。他象先秦儒者一样,重视因材施教,主张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注意生动活泼。他主张教学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于重要内容都要细读,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沉浸郁,含英咀华”。他主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不应拘泥于章句之辞。他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他对如何识别人才,发挥人的才智和培养人才的思想,有极深的体会,认为世上不是没有人才,关键在于有无高明的人去发现,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关于教师问题的精辟见解,集中反映在他的《师说》一文中。 ☚ 颜之推 朱熹 ☛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山阳令。永贞二年(805年)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曾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伦理思想上尊崇儒学,排斥佛、道,强调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的“祖统”。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伦理,“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并阐扬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情三品说,认为“与生俱生”的人性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还提出“接于物而生”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性相对应,亦分为三品,主张控制情欲,使之“动而处其中”(同上)。注重道德教育,对民要“喻以圣德”(《论淮西事宜状》),导以“先王之教”。在《师说》中,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强调道德修养要治心有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原道》)。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礼法兼备,但维护成法,反对当时王叔文等的政治改革。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其伦理思想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著作编为《韩昌黎集》,其中《原道》、《原姓》、《原人》、《原毁》、《与孟尚书书》、《谏迎佛骨表》、《师说》、《圬者王承福传》等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于768年,卒于82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3岁成孤,25岁中进士。曾任刑部、兵部及吏部侍郎。著作被汇编成《韩昌黎集》。文《师说》专门论述了教育问题。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政治、文学方面均有建树,文学成就最高。他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主张“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说理透辟,逻辑性强,对后代影响很大。他的诗也很有特色,采取“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奇特雄健,壮丽恢弘,一改诗歌的因袭和柔弱之风,开创诗歌发展的新路。他的诗歌和散文,均收入《韩昌黎集》40卷,内诗10卷,外集遗文10卷。《全唐诗》合编其诗10卷。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丧父,靠自学举进士。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德宗末年任监察御史,遇关中遭受旱灾,上书为民请命,被贬为山阳令。宪宗时参加平定吴元济之役,官位有所迁升,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再返长安,官至吏部侍郎。从政之外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主张“文以载道”,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形成的不良文风,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在哲学思想方面,极力尊儒反佛,维护儒家的“道统”。作品大都收入《韩昌黎集》中。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被视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058 韩愈认为天、地、人是有意志的主宰:“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宣扬人与神相通:“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反对佛、道,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勒令僧众还俗,焚毁佛教经卷,没收寺院庙产。在人性论方面,主张“性也者,与生俱生也。”认为性与情皆有三品。性的内容就是仁、礼、信、义、智。性有上、中、下三品: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情是性接触外物时的表现: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它也有上、中、下三品。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思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指出“孔孟之道”应从尧、舜算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之贤不及孟子”,“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学习方面,提出“德”与“艺”两项内容。强调修德时不要 “以众人待其身,以圣人望于人”。反对空谈道德,要求学有实用、能办事的才力,“凡适于用之谓才,堪其事之谓力。”认为圣人安排创始历史,“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 刘知几 李翱 ☛ 韩愈 099 韩愈在伦理道德方面,恢复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从“先王之道”出发,把仁义道德并提“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把“道”说成是推行仁义之道,把“德”说成是依据仁义所进行的自我修养,并且把“仁义”与“礼乐刑政”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教”是“道”的体现,“礼乐刑政”是“仁义”的体现。正是基于仁义道德之说是“先王之道”,提出了一个由 “先王”相互传授的“道统”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这种思想完备于宋明理学的道统说的确立,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先河。在人性论上,提出了性情三品说,性指仁、义、礼、智、信,性分三品,上品的性是善的,下品的性是恶的,中品的性是可善可恶的,上品与下品的性都是生而“不移”的。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情分三品,上品的情“动而处其中”,是合乎道德原则的;中品的情“有所恶,有所亡”,即有过有不及;下品的情“亡与甚情而行者也”,不顾道德原则纵情而为。其思想为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刘知几 刘禹锡 ☛ 韩愈 049 韩愈唐代文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国子祭酒等职。一生重视功名利禄,但又不为功名所羁,敢于直言谏上,不断奋斗。其教育思想、教学活动与反佛兴儒及古文运动相联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人才。主张性三品说,而性的上、中、下三品是与生俱生的。他认为师与道密不可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对教师任务的第一次完整阐述。他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在学习方法上,要求“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所著《师说》、《进学解》对教育的论述,至今仍不失其生命力。 ☚ 王通 胡瑗 ☛ 韩愈 070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先后任宣武及武宁节度使判官。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阳山令。宪宗时,累官至太子右庶子,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谥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多有建树,而主要是文学。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提倡古文,同柳宗元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其散文主要是论说文,在文学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名篇如《师说》、《杂说》、《原道》等,议论生风,纵横开阖,颇具艺术成就。诗歌别开生面,以奇崛宏伟取胜,具有一种壮丽瑰奇之美,刻意避熟求生,以文为诗,以押险韵、用奇字为工,往往工力有余,而韵味不足,但也有些诗写得清丽洒脱。今人有《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 张籍 刘禹锡 ☛ 韩愈 韩愈768—824Han Yu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3岁丧父,养于兄嫂,自幼刻苦好学,遍览群书,希望以此跻身上流社会,但仕途极为坎坷,多次应举不第,穷苦不堪,靠权贵的施舍过活。后终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却仍未谋得一官半职,只好含恨离京,在汴州节度使处作幕僚,后又任过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上疏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即位,迁为国子博士,力主讨伐叛乱藩镇,并参予了平定淮西的战事,因功提升为刑部侍郎。正值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一生反对佛老,遂上疏力谏,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中唐时期在思想、政治和文学上都极为显赫的人物。在思想上,他以孔孟传人自诩,不遗余力地鼓吹儒学,排斥佛老异端思想;政治上坚决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文学上,他是唐文坛的首领,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从散文方面说,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统帅,为文主张文道相济,用“文”为宣传孔孟道统服务,而反对六朝以来骈体文那种只求华美、不顾内容的虚浮文风。他的散文中有一部分就是这种“明道”之作。如“五原”、《谏佛骨表》等。同时,由于韩愈仕途多难,总是怀才不遇,因此他又主张“不平则鸣”,用文章来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为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而鸣不平。他写了很多这类文章,著名的有《师说》、《送孟东野序》、《三上宰相书》、《柳子厚墓志铭》、《蓝田县丞厅壁记》等,它们大多是韩愈积郁心中的块垒不能自己的愤怒宣泻,写得气盛言宜,势不可挡。韩愈还有一些带有纯文学色彩的散文,如《毛颖传》、《进学解》、《送穷文》、《石鼎联句诗序》、《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等,它们的载道色彩不那么浓厚,而且将不平之气以诙谐之语出之,在文字游戏中获得解脱和快感。写得别有特色。韩愈的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传统,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奇谲,或严正,无施不可,正如宋代文学家苏洵形容的:“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他的散文创作,推动了一大批古文家进行散文创作,使六朝文风遭到致命打击。韩愈是语言大师,创造出一种在口语基础上的书面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许多成语至今广为流传。从诗歌方面说,韩愈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首领,作诗力避平俗,形成奇特雄伟、光怪陆离的诗歌风格,如《陆浑山头和皇甫湜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南山诗》等,奇谲险怪,出人意表,别具特色。韩愈为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主要表现为: ☚ 孟郊 李贺 ☛ 韩愈 韩愈768—824Hanyu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又被称为韩昌黎。贞元(785—805)年间考取进士,做过多年唐王朝的官员,曾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的活动,几乎丧命,贬到潮州。后官至吏部侍郎。他从国家前途考虑,从维护统一集权出发,反对藩镇割据,反对佛教,维护儒家传统思想,欲建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在《原道》、《原性》等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对当时和以后都很有影响。他反对齐梁以来形式僵化的骈体文,提倡秦汉时期的散体古文,不仅主张文体上的改革还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内容上要有思想性。其散文语言简练,逻辑性强,富有战斗精神,又很注重艺术技巧,是后人公认的古文运动创始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思想上,他在《原性》中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在《师说》中又认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著有《韩昌黎先生集》40卷。 ☚ 杜甫 白居易 ☛ 韩愈 韩愈768—824Hanyu☚ 孟郊 刘禹锡 ☛ 韩愈 韩愈768—824HanyuYanzhitui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世称“韩昌黎”。自幼承袭家学,刻苦学儒。贞元八年(792年) 中进士, 先后任潮州观察推官、武宁节度推官、四门博士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因关中旱饥,上疏论宫市之害, 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五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 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卒谥文,称韩文公。著有 《韩昌黎集》。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国家统一。思想上尊儒排佛、抵制异端,力求重振儒学,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为与佛教的“袒统说”相对抗,从天命论和圣人史观出发,提出了神秘的 “道统”说,杜撰出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道统传授谱系,并把自己打扮成承接于孔孟心传的“道统”传人,创立了一种先王式的儒家新宗教。“道统”之道,即儒家的仁义道德,宣扬 “道统说”的目的, 旨在于拯天下受佛,道之溺,把人们从虚无缥缈的天国那里召回到君臣、父子的世俗人间,服膺儒道,安于封建的等级制度。提出 “性三品说”,把人性划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性天生为善,下品的人性天生为恶,两者都不可改变,中品混, 可上可下,可以改变。仁、礼、信、义、智乃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人五种皆备,中品人杂而不纯,下品人偶尔有一点善的因素,但整体上背逆善性。认为学习和教育对中品人极重要。上品人经过学习和教育,其善性可更加发扬光大,对下品人也需要用教化改善其 “恶性”,但难以奏效时,必济之以刑威。提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在于 “明先王之教”, 即指仁义道德。“仁”为博爱, “义”是从 “仁”心产生的适当的行为,“道”就是沿着仁义的理想和目标前进,“德”就是心安理得地帮助和安慰他人。强调要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指导人生。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用质朴实用的秦汉散文代替绮靡浮华的六朝骈文, 用古文宗经明道、达到尊儒排佛、尊王攘夷的目的。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开宋明理学先河的重要地位。 ☚ 颜之推 柳宗元 ☛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又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郑氏扶养成人。25岁中进士,先后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曾因上书 《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朝廷被贬阳山令。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叛乱有功,升刑部侍郎。后又因上书 《论佛骨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世称 “韩吏部”。 ☚ 高适 温庭筠 ☛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上维护儒家正统思想,自称为道统传人。阐扬修齐治平思想,指斥佛、道。信天命之说,肯定鬼神存在。提出“性情三品说”,并断言历史由圣人创造。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任袁州刺史时,使730名奴婢获得人身自由,并奏请皇帝责令各地依法禁止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认为圣人制定“礼乐刑政”,是以“德礼为先”,以仁义治心,使人们“顺而祥”、“和而平”;民不安份守法则用刑治之;处理复仇案件应酌情论处,“礼刑两不失”;认为人情有三品,有“下品之情”者不可教化,“畏威而寡罪”。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中国唐代教育家。崇儒卫道,重视教育事业,做过四门博士和国子祭酒。作《师说》、《进学解》,提出不少教育主张。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教诲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读书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要求读书人有“焚膏油以继晷,常兀兀以穷年”的精神。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768—842约767—约830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贞元进士,几度作节度使下属官,后官至监察御史。宪宗朝,随裴度平吴元济,官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世称“韩文公”。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先声。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又主张“物不得其平则鸣”;力主务去陈言,要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过重大影响。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宗八大家”之首。又善诗,虽有“奇崛险僻”与“以文入诗”之病,但独辟蹊径,另树旗帜,颇富独创性。有《昌黎先生集》。参见“教育”中的“韩愈”。 韩愈唐代伦理思想家。提出关于人性的性情三品说,认为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性发为上品的情,中品的性发为中品的情,下品的性发为下品的情,因此,性情皆有三品。人性的上下品不可变换,教育可使上品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原性》)参见“性情三品说”和“哲学”中的“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成人。贞元八年(792)及进士第。历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河南令、职方员外郎等职。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后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召回长安。官终吏部侍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思想上尊尚儒学,排斥佛老;文学上,集前人之大成,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道合一,文从字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其散文题材广泛,感情充沛,气势雄健,句式灵活多变,语言简练,准确而又鲜明生动,富于创造性。抒情、说理、叙事、记人皆所擅长。代表作有《师说》、《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叙》等。对宋代及明清散文家影响颇大。其诗多抒写个人失意的心情,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族疾苦也有广泛真实的反映。艺术上以奇崛雄健为主要特色,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追求奇特的形象,多运用散文语言,句法以铺张排比的手段,并以议论入诗,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从正反两方面对宋诗都有巨大影响。如《南山》、《八月十五赠张功曹》、《山石》等。有《昌黎先生集》。 ☚ 韦应物 李贺 ☛ 韩愈 《韩愈》台湾学者罗联添著。1977年3月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出版,列入“古风丛书”之六,140页。 ☚ 韩愈文 韩愈研究 ☛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集考异/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集/东雅堂韩昌黎集注/唐韩昌黎集/韩集补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选/韩文选/韩愈文选 ☚ 欧阳行周文集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散文大家、诗人。韩愈的散文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对文与道关系的认识上,亦即对作品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认识上。他认为古文创作中应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送陈秀才彤序》)。认为作文传道是目的,文辞是传道的手段。韩愈之所谓“道”,指儒家道统,他极力主张写文章要宣扬儒家道统。韩愈对创作中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把“道”的内涵局限于儒家道统,就显得狹隘与保守。在古文创作方面,他还提出许多颇有美学价值的意见。他从文章气势着眼,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著名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所谓“气”,是指源于作者感情和肌肉、心灵的一系列运动而形成的内在节奏,经过外化,成为体现于结构和语言的抗坠、疾徐、张弛、强弱一系列的波澜起伏。这与曹丕的“文气”说涵义不同。对后世古文家的创作与理论均有很大的影响。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更把“文气”和“神气”(作家的特定个性风格)结合起来。韩愈还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强调创作的独创性,认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要做到“陈言”“务去”,学古人应“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是也”。虽有强调过分之处,为后人所诟病,但重视独立创造,力戒模仿因袭的创作精神是极可贵的。韩愈本人乃至唐宋古文大家能在创作上各标风韵,取得高度成就,与韩愈对审美创造的张扬是分不开的。他提出了有名的“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真正的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会是旁观者,而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鸣其不幸”。他的观点体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比司马迁“发奋著书”说更有理论高度。此外,韩愈的“文从字顺”的观点,对唐宋散文自然的风格的形成,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由韩愈所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所进行的革新运动,它大力矫正了六朝骈文末流那种浮靡的文风,开创了古代散文创作全新的局面。韩愈的散文美学理论与创作实绩对中唐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坛影响极大。 ☚ 柳冕 李翱 ☛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3岁而孤,由兄嫂抚育成人,自幼备受艰辛,知读书,通六艺、百家学。25岁时中进士。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请免徭赋,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平淮西有功,拜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书谏迎佛骨,触怒皇帝,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卒谥文。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在他和柳宗元的倡导下,造就了一大批古文作家,一时清新流畅的新文体蔚然成风,取代了骈文数百年来在文坛的统治地位,“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主张文道合一,建立儒家道统,同时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他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后人建立了楷模,韩愈的散文是唐文的最高典范。他继承了秦汉古文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骈文长处和古今语言,使文章骈散相间,节奏铿锵,形成了完美的形式。论说文在其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或结构严整,层次分明;或构思奇特,逻辑性强。杂文讽刺幽默,形式活泼,记叙文也占很大比重,或句奇语重,大笔淋漓;或夹叙夹议,形象丰满。抒情文中的祭文,感情真挚、文笔曲折入微。总的来说,韩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奇偶交错,巧譬善喻,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愈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昌黎先生集》。 ☚ 令狐楚 吕温 ☛ 作《进学解》/碑文风波/谏迎佛骨/撰文驱鳄/文章功过/谀墓之金 ☚ 颉颃韩愈 作《进学解》 ☛ 韩愈768-824hán yù《本草纲目》石部第9卷水银(7)。人名。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以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西)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负之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等。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思想上,他尊儒反佛,是宣布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世代相传,是为“道德”。他以继承道德使之绵延万世为已任,反对佛、道二教的思想。他认为儒家思想从时间上早于佛、老,是华夏正统思想; 从思想内容上,佛、道二教的思想破坏封建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是封建秩序的破坏因素,应予以摒斥。提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乎已天待于外之谓然。”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阐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驳斥佛道二家以“清静寂灭”为“道”和“德”的内容,离开“仁”和“义”讲“道”和“德”,弃天下国家于不顾,毁灭了伦理纲常。他持天命论认为“责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人生由命非由他。”但又有“未知乎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的疑问。在人性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论。认为“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接触外界而产生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由于不同的人各自具有的五德参差不齐,所以人性有三品,上品者善,中品者可善可恶,下品者恶。人的七情也分为三品,与性三品相对应,他主张人应控制情欲,使之适“中”,即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思想上,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主张“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并精辟地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西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其文体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力求创造一种融汇古人词汇语法而又能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文学语言,并要求这种文学语言自由流畅,直言散行。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气势雄健、独具风格的优秀散文,形成了一种富于逻辑性和规范性的文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编为《昌黎先生集》。 ☚ 韩非 葛兰西 ☛ 韩愈 韩愈韩愈(768—824),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居昌黎,也称昌黎先生。三年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县令、刺史等地方官,以及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为人刚正忠义,曾几次废黜下迁。公元819年,曾因谏佛骨事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一任四门博士,二任国子博士。 ☚ 昆体良 张载 ☛ 韩愈 韩愈韩愈 (768—824),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位列其首,苏轼誉他 “文起八代之衰。” 这表明,韩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韩愈,字退之,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幼年父母双亡,靠兄嫂养育。家庭中的不幸,鞭策他刻苦学习,每天攻读几千字。由于没有门第的资荫,又无权贵的引荐,三次应举落榜。贞元八年(792),幸逢贤臣陆贽主考,韩愈才中进士。但博学究词科考试又三次不中。得官以后,敢于直言切谏,关心民生疾苦,但因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请缓征京畿灾民租税,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两度遭贬甚至险些被处死。官至吏部侍郎。韩愈生活道路坎坷,仕途进展也很艰难,但在文学事业上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歌内容相当广泛,有表露对人民的同情,有斥责佛老的虚妄,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艺术表现上,虽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但有时还是写得很形象生动的。《山石》、《渴衡岳庙遂缩岳寺题门幡》、《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便是显例。他的诗,一般都有骨力,有气派,有独创性,在中唐诗坛上别具一格。韩愈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倡并领导了当时的 “古文运动”。六朝以来,士族文人崇尚 “骈辞俪句”,一味追求声韵的完美和辞藻的典丽,“饰其辞而遗其意。” 虽在技巧上或有一些借鉴之处,但形式僵化,框框极多,成为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散文的发展。从隋到唐初,一些进步文人曾起而抨击,但未能扭转风气。韩愈顺应文学发展和时代要求,举起了以复古为革新的文体改革的大旗,对古文 “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旧唐书·韩愈传》)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由于韩愈的积极倡导,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和其他人的热烈响应,古文的写作队伍和范围不断扩大,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使古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古文运动”,终于取代了骈四俪六的时文,而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愈所提倡的古文,是在继承先秦两代文章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的抒写自由、不拘形式、文字自然质朴的散文。在内容上,他主张 “文道合一”,即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须言之有物。在形式上,他主张 “回事陈词”,“唯陈言之务去” 和 “文从字顺”,即语言要独创新意新词,文章要通达流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散文,其中不少优美之作,大都出言不凡,气势磅礴,命意、布局、措辞都富于变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韩愈积极倡导的 “古文运动” 及其卓著的创作实践,开创了以“唐宋八大家” 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在我国文学史上,韩愈的名字永垂不朽。 ☚ 杜甫 白居易 ☛ 韩愈 韩愈韩愈 (768—824),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盂县)人。祖居昌黎,也称昌黎先生。三年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县令、刺史等地方官,以及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为人刚正忠义,曾几次废黜下迁。公元819年,曾因谏佛骨事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 ☚ 昆体良 张载 ☛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监察御史等职。宪宗时,任国子监博士、史馆修撰等。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因上疏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有《昌黎先生集》40卷。他是杰出的散文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政论一类以《原道》、《原毁》、《师说》等为代表,大都议论透彻,结构谨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记叙文章则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形象刻画鲜明完整,记叙中融进强烈的爱憎之情,富于抒情色彩,这类作品以《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最为著名。杂文如《杂说一·说龙篇》、《杂说四·说马篇》、《获麟解》等,则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认识价值。其散文实践了他的古文理论,语言准确生动,有独创性,风格奔放雄奇,变化多端,对当时与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其诗今存300余首,诗风奇崛险怪,自成一派。代表作有《南山》、《陆浑山火》、《山石》等。此外也有些诗写得清峻刚健、自然素朴,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然有时过于追求险奇,又好以文为诗,以致其作时见艰涩隐晦、缺乏诗意的流弊,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 ☚ 王建 刘禹锡 ☛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先世曾居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号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但又坚持维护成法,反对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强调儒家的“道统”为华夏正统思想,并以自己为“道统”的继承人。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阐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在《原性》中提出“性情三品”说,认为人性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在《师说》中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主张控制情欲,使之适中,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在 《原道》 中提出圣人教人 “相养生之道,为之君,为之师” ,断言“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认为历史是由圣人安排造就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 韩愈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思想家。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祭酒等职。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令百官讨论“钱重物轻,为弊颇甚”的问题,韩愈上《钱重物轻状》提出的主要对策:赋税征收土产如布、绵、丝、粟、草、百货等,即生产什么征什么;禁铜禁钱出五岭(唐时岭南以金银为货币,韩愈即主张岭南专以银为货币,禁钱流至岭南),限制铸钱流通的范围;铸造当五钱,新旧钱兼用。他说:“凡铸钱千,其费亦千,今铸一而得五,是费钱千而得钱五千,可立多也。”主张通货减重,实也是认为国家有任意规定货币价值权力的名目主义观点。 ☚ 陆贽 白居易 ☛ 韩愈768~824Han Yufamous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one of the advocators of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Works:Analysis of Advancing in Learning,Memorial on the Buddha Bone,Discourse on Teachers,Preface to the Linked Verse on a Stone Cauldron,Denouncing the Lord of the Wind,Send off Poverty or Farewell to Misfortune,Essential of the Moral Way,The Slander,etc.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退之。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初任节度使幕僚,后官至监察御史。宪宗时,随裴度平吴元济,官刑部侍郎。因阻谏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大力倡导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坚决反对佛道;反对藩镇割据。文学上,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华而不实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唐杰出散文家、诗人、哲学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少刻苦自学,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上书请宽民徭,贬为山阳令。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元年,重回京城,后升任吏部侍郎。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淫靡文风,排击骈偶, 提倡散体,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继承秦汉传统加以创新,论证周密, 气势雄健,有不少讽刺时弊的优秀作品。其诗力求新奇,反对陈言,以文入诗,但有流于险怪。在哲学上,维护儒家“道统”。散文代表作有《原道》、《原毁》、《师说》、《祭十二郎文》、《毛颖传》等。诗代表作有《南山》、《陆浑火山》等。刊行有《韩昌黎集》。 韩愈768—824唐诗人、文学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以孤子刻苦力学。贞元进士。十九年(817)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他上疏请宽税钱,为幸臣所谗,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以大赦移江陵府。宪宗时,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官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处死刑,后贬潮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重回长安。时镇州(河北正定)兵变,他奉命前往宣抚,使局面转危为安,因功升为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卒谥文。他在政治上上对藩镇割据,思想上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大力提倡儒学,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他所倡导的儒学复古运动是为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秩序服务的。与此相应,他还倡导古文运动,极力反对六朝以来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并有所改革和创新,他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强调文章语言要新颖,文句要流畅。他的文章气势雄健,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他的诗歌以奇崛险怪为风格,一反大历、贞元柔靡浮荡之风。近体诗亲切自然。但有的诗作也有故作奇语、刻意求工之弊,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参考图356—358)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因先世居昌黎(今属河北),世称昌黎先生。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认为性是与生俱生,情是接于物而生;把人性分为三等,上等的人生来就善,中等的人生来即善恶混,下等的人生来即恶。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在性与教的关系上,认为上品之性可教,中品之性可导,下品之性可制。(2) 关于学习,提出学习的前提是学知与从师;学习的过程分打基础、深造和大成;学习的态度是虚心;学习的方法是勤与思、博与专、学与创。(3) 在德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既少且精(道德观念)、行成于思、养气、特立独行、克服怠忌。主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 范缜 李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