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韦应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韦应物(约737—791)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长安区)杜陵人。字义博。宰相韦待价曾孙,杨凌岳父。天宝(742—756)中以门荫补右千牛,改羽林仓曹。少豪纵不羁,后折节读书励行。历官高陵尉、廷评、洛阳丞、河南兵曹、京兆府功曹参军等。大历十四年(779 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病辞。建中二年(781 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刺史,封扶风县开国男,入为左司郎中。贞元四年(788 年)任苏州刺史,天下号曰“韦苏州”。高洁清标,抑豪横,悯民疾苦,民不忍欺。与丘丹、顾况及僧皎然等相倡酬,风流雅韵播于吴中,时有诗仙之目。卒于官舍,十一年归葬原籍少陵原祖茔。苏州建专祠,并入名宦祠。工楷书,撰书《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晓音律,文变大雅。为诗气质闲妙,原于曹植、刘桢,参于鲍照、谢灵运,加以变态,诗律深妙,号称“韦体”。歌行才丽之外,深得讽谏之意,而五言尤高远雅淡,自成一家。人比之陶潜,并称“陶韦”。著有《韦苏州集》。 共2首 (一作调笑令 二) (词)唐·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一作调笑令 一) (词)唐·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共2首 (词)唐· 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閤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词)唐· ① 按《乐苑》:“唐天宝中,羽调曲有《三台》,又有《急三台》。” 一年一年老去,明日后日花开。 未报长安平定,万国岂得衔杯。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1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时入宫,以“三卫郎”事玄宗,放荡不羁。安史之乱爆发后,受到震动,始折节向学。登进士第。历官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后人称其为韦左司、韦江州、韦苏州。其诗受陶渊明影响,风格高雅闲淡,往往寄秾艳于简淡之中,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很受后人推崇,如《山中寄全椒道士》、《滁州西涧》、《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等诗都很著名。亦有《拟古诗》、《杂体》、《广德中洛阳作》、《寄李儋元锡》等现实性很强的作品。有《韦江州集》,一称《韦苏州集》。 ☚ 皎然 戎昱 ☛ 韦应物 韦应物韦应物 (737—789?) 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 人。曾官滁州刺史、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性行高洁,崇尚佛教,所在焚香扫地而坐,与顾况、皎然等友善。其诗闲淡简远,绝去雕饰,气韵生动,有似陶渊明,世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 送灵澈上人 赠琮公 ☛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中为玄宗侍卫,广德元年(763)任洛阳丞,大历间为京兆功曹,摄高陵宰,迁鄠县令。大历十四年(779)以疾辞归。德宗建中二年(781),除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初,改江州刺史。终官苏州刺史,晚居苏州,世称韦苏州。卒于贞元八年(792)后。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六、《吴郡志》卷一一、《唐才子传》卷四等。今人孙望撰有《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撰有《韦应物系年考证》。韦应物为唐代著名诗人,“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氏长庆集》卷二八)。有《韦苏州集》十卷。现存词四首。其《调笑词》二首,《韦苏州集》卷八所载与《尊前集》不同。《词律》卷二、《词谱》卷二所举两体,皆依《尊前集》。而宋苏辙《栾城集》卷十三《效韦苏州调笑词二首》,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古调笑令》三首,则与《韦苏州集》之《调笑词》格式完全一致,为每首三十四字,第六句六字,上四字叠第五句末二字,下二字颠倒第五句末二字。当为此调之本体,《词律》、《词谱》均失载。今传韦氏此二首词,均从《尊前集》而失其本体。 ☚ 刘长卿 王建 ☛ 韦应物 韦应物737? —792?排行十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望族,先世门第鼎盛、代居高位,父銮时已甚式微。少以三卫郎入事唐玄宗。任侠负气,放浪不检。及玄宗卒,失所恃,屡为人欺,遂悔愤折节读书,一度入太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永泰(765—766)初,因笞罚军骑而被讼弃职,闲居洛阳。大历九年(774)后,因黎幹之荐任京兆府功曹。大历十三年,转鄠县令。大历十四年,除栎阳令,称疾辞归,寓长安西郊沣水北岸善福寺。德宗建中二年(781)除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四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末,罢任闲居于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夏秋间,移刺江州。贞元三年,入为左司郎中。贞元四年秋,出任苏州刺史。贞元六年,罢职,寓苏州城外永定寺,世号曰韦苏州。与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等过往酬唱。兹后数年间卒。应物秉性高洁,为官多有惠政,其诗“忧民之意如元道州”(刘熙载《艺概·诗概》),诸如《拟古诗十二首》、《杂体五首》及其乐府诗《夏冰歌》、《采玉行》等篇什,均表现出对豪门恶行的痛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现实性很强。白居易谓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韦氏亦颇多山水田园诗,以往诗评家因多以陶、韦并称,或称王、孟、韦、柳。司空图谓“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应物好五古,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严羽称之为“韦应物体”(《沧浪诗话》)。其如“微风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东郊》)等句,简淡秀朗,用心别到,有灵运之气韵。宋濂认为“韦应物祖袭灵运,能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答章秀才论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高古奥逸主孟雲卿之上入室者。韦应物交游甚广,其交游诗数量之多在唐诗人中较为突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全唐诗》存诗十卷,《全唐诗补逸》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四首。《全唐文》存文一篇。事见王钦若《韦苏州集序》、沈作喆《韦应物外传》、姚宽《西溪丛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校笺》卷四。今有孙望《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供参阅。 ☚ 陈羽 章八元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与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韦”,与孟浩然并称“韦孟”,与中唐诗人柳宗元并称“韦柳”,与刘长卿并称“韦刘”。曾在宫中任三卫郎。代宗时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后历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著有《韦苏州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韦应物 顾著作来,以足下《郡斋燕集》相示,是何情致畅茂遒逸如此!宋齐间,沈、谢、何、刘,始精于理意,缘情体物,备诗人之旨。后之传者,甚失其源,惟足下制其横流。师挚之始,《关雎》之乱,于足下之文见之矣。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贵之。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 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韦苏州少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纵不羁; 玄宗崩,始折节务读书。然余观其人,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扫地焚香而坐,与豪纵者不类。其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又岂似晚节把笔学为者,岂苏州自序之过与?然天宝间不闻苏州诗,则其诗晚乃工,为无足怪。 韦苏州以诗鸣唐,其辞清深闲远,自成一家; 至歌行,益高古近风雅,非天趣雅淡、禀赋自然者不能作。 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韦应物诗平平处甚多,至于五字句,则超然出于畦 径之外,如《游溪诗》:“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南斋诗》:“春水不生烟,荒岗筠翳石。”《咏声诗》:“万物自生听,太空常寂寥。”如此等句,岂下于“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哉! 韦应物诗,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不近也。《答长安丞裴税》诗云:“临流意已凄, 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 万事都若遗。”盖效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怀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句也。然渊明落世纷深入理窟,但见万象森罗,莫非真境,故因见南山而真意具焉。应物乃因意凄而采菊,因见秋山而遗万事,其与陶所得异矣。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吕氏童蒙训》 云:“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自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 比陶如何? 曰: 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韦苏州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古今诗人,多喜效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云:“霜露悴百草,而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非唯语似,而意亦太似。盖意到而语随之也。 诵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苏州诗淡而自然。 诗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婉谐,属对藻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驰骤建安以还,各有风韵,自成一家之体,清深雅丽,虽诗人之盛,亦罕其伦。甚为时论所右,而风情不能自己,如赠米嘉荣、杜韦娘等作,皆杯酒之间,见少年故态,无足怪矣。 有韦应物祖袭灵运,能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余韵者,独左司一人。 陶、韦之言,潇洒物外,若与世事夐相左者。然陶之壮志不能仇,发之于《咏荆轲》; 韦之壮迹不能掩,纪之于《逢杨开府》。 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至于《拟古》,如“无事此离别,不如今生死”语,使枚、李诸公见之,不作呕耶? 此不敢与文通同日,宋人乃欲令之配陶陵谢,岂知诗者!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陶淡而深,韦淡而浅。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是大历声口,与王、孟稍不同。 苏州酬寄诸诗,洗净铅华,独标丰骨,有深山兰菊、花发不知之况。 钟云: 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自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韦诗也。 谭云: 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倖假借不得。 苏州诗气象清华,词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玄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世争长矣。 《传》言: 应物当开元天宝间,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侠负气。洎渔阳兵乱后,流落失职,乃更折节读书。其集有《逢杨开府》诗,言之备矣。晚年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盖其人既自豪放以归恬淡,故其诗亦自纵逸以归冲淡也。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徐师川云:“韦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其背戾滋甚。要知应物之诗本出于陶,六朝支离琐屑,正不当与之并言,不得以字句形似求之。 应物七言古,体既矫逸,而语复劲峭,与五言古如出二手。以全集观,声调间有不纯者。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古也。 苏州之清适怡和,不减王、孟、储也。 唐五言绝句得王维意者,唯韦应物。 “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陶令差能仿佛,下此绝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非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所得而问律也。 苏州诗独立衰乱之中,所短者,时伤刻促。此作 (按指《幽居》) 清,不刻直,不促,必不与韩、柳、元、白、孟、贾诸家共川而浴。中唐以降,作五言者,惟此公知耻。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非此则钻心作窍,其心愈为血所模糊,拣择去取,莫知端涘,亦无望其仿佛也。 韦苏州拟陶诸篇,非不逼肖,而非苏州本色。苏州本色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空馆忽相思,微钟坐来歇”。如此等话,未尝拟陶,然欲不指为陶诗,不可得也。 韦应物冰玉之姿,蕙兰之质,粹如蔼如,警目不足,而沁心有余。然虽以澹漠为宗,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正如嵇叔夜土木形骸,不加修饰,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特秀。 唐诗之翛 闲澂淡,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左司古体得柴桑之胜, 七律亦具萧散之致, 与佻染、 喭悦两种,固自有别。 韦诗古淡见致,本之陶令,人所知也。集中实有蓝本大谢者,或不之觉,特为拈出。如“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无累恒悲往,长年觉时速”、“适悟委前忘,清言怡道心”、“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积喧忻物旷,听玩觉景驰”等句皆是。至于“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风条洒余霭,露叶承新旭”、“摘叶爱芳在,扪竹怜粉汗”、“缘崖摘柴房,扣槛集灵龟”,则依依晋宋诸公佳致矣。 韦左司诗,澹泊宁静,居然有道之士。《国史补》称韦“性高洁,鲜食寡欲”,今读其诗,益信其为人。 韦诗淡然无意,而真率之气自不可掩。 韦公五言正脉。白居易谓“高雅闲淡,自成一家”,尚不为知言。朱子谓“左司五言所以高于王维者,以其无声香臭味也”,此是笃论。 韦诗不惟古淡,兼以静胜。古淡可几,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韦《咏声》诗:“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此乃静坐功深,领得无始气象,又在希夷、康节前也。较陶靖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更入玄通。 古今共推韦诗冲淡,而韦之分量未尽也。如 《睢阳感怀》、《经函谷关》并大有关系之作,尚得以冲淡不冲淡论耶?《唐文粹》、《文苑英华》不录此二首,独《品汇》收入,可称巨眼。 韦诗五百七十余篇,多安分语,无一诗干进。且志切忧勤,往往自溢于宴游赠答间,而淫荡之思、丽情之句,亦无有焉。 杜、韩不无干谒诗文,太白亦多绮语,试执此以论韦,卓乎其不可及已。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左司歌行,极华瞻中仍加淡逸,特风调稍逊王、李诸公,然王、李较之意浅。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不得已,则取徐迪功所谓“朦胧萌拆,浑沌贞粹”八字,或庶几可仿象乎? 渔洋谓“左司五绝,源出右丞,加以古淡”。愚按: 左司古淡清丽,诗源自出魏晋,非出右丞,其年代不甚在右丞后。诗之古淡,本与右丞相似,非“加以古淡”也。古淡由气骨,岂由加增而得者耶? 魏泰谓“韦左司古诗胜律诗”,此语殊妄。韦五律之清妙,都不让五古。七律如“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假使陶元亮执笔为七律,又何以过此! 按唐人称高达夫五十后始为诗,为之辄工,然不如左司之高古也。(沈) 作喆谓其诗超然简远,有正始之风,所谓“朱丝疏弦,一唱三叹。”又云:“气质闲妙,浑然无成,初若不用工,而近世诗人莫及。”……愚谓左司诗正如归太仆文,为大家不足,为名家有余。惜翁所谓晋元南渡,虽不能如光武中兴,而绝使焚币,终不肯与石勒通和者,此两家足以当之矣 (拟之书家则虞永兴也)。 韦公之学陶,多得其兴象秀杰之句,而其中无物也,譬如空华惮悦而已,故阮亭独喜之。陶公岂仅如是而已哉! 汉魏晋人诗气息渊永,风骨醇茂,唐人诗似之惟韦苏州。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韦公古淡胜于右丞,故于陶为独近。如“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如出五柳先生口也。 韦公亦能作秀语,如“乔木生夜凉,流云吐华月”、“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亦足敌王、孟也。《寄全椒山中道士》 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 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 微妙之诣也。 苏州少作多豪纵,余清澹似张曲江,晚学陶。世称“韦柳”,其不及柳州者,少一峭耳。然《郡斋燕集》一篇,固与仪曹《南》争俊也。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有定论,惟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令,亦得近裁白傅。乃如昼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佳妙。不假雕饰之功,惟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 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直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韦应物 韦应物737—786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任侠,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应举登第,历任京兆府功曹、栎阳令,迁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后出苏州刺史。以诗著名于世,存词数首,日本近藤元粹《韦柳诗集》卷十谓其〔调笑〕“胡马”云:“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 ☚ 戴叔伦 王建 ☛ 韦应物737—789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早年豪侠使气,放浪不羁。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卫玄宗。玄宗死后,折节读书,应举进士。代宗永泰年间(765—766)任洛阳丞,转京兆府功曹,后曾辞官闲居。德宗建中二年(781),以比部员外郎出外滁州刺史,不久改授江州刺史,官终苏州刺史。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辞赋家。《唐才子传》有传。京兆(今西安)人。尚侠,初以三卫郎事玄宗。永泰(765)中,任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大历十四年(779),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归,寓善福寺精舍。建中二年(781),由前资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居顷之,改江州刺史,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又出为苏州刺史。约贞元八年卒于苏州。韦应物善诗,亦作赋,今仅存《冰赋》1篇。有《韦苏州集》。 ☚ 韦充 韦承庆 ☛ 韦应物中唐诗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737年,约卒于792年。785年任江州刺史,3年后任苏州刺史。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山水田园诗最为人称颂,与陶潜并称“陶韦”;各体俱长,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全唐诗》编录其诗10卷。今传有《韦江州集》10卷本和《韦苏州集》10卷点校本。 韦应物737—约789唐朝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充唐玄宗宫廷“三卫郎”,后中进士。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任比部员外郎,后相继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其诗多写田园风物,效法陶渊明,又受王维影响,语言简淡。部分诗篇同情人民疾苦,涉及政事。有 《韦苏州集》。 韦应物 韦应物737—约792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大历九年(774)授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今属陕西)宰。十三年转鄠县(今陕西户县)令。十四年改栎阳(今陕西临潼北)令,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曾有《沣上西斋吟稿》数卷问世。建中二年(781 )擢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寄居苏州永定寺,卒于苏州。世称韦左司、韦江州或韦苏州。他的诗亦多反映时政民病之作,清人刘熙载谓“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 (《艺概·诗概》)。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世以“陶韦”并称,又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各体俱长,尤工五言。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又能小词。今存《韦苏州集》10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宾退录》、《唐才子传》等。万曼有《韦应物传》,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证》。 ☚ 李幼卿 李益 ☛ 韦应物 韦应物737—约792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大历九年(774)授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今属陕西)宰。十三年转鄠县(今陕西户县)令。十四年改栎阳(今陕西临潼北)令,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曾有《沣上西斋吟稿》数卷问世。建中二年(781 )擢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寄居苏州永定寺,卒于苏州。世称韦左司、韦江州或韦苏州。他的诗亦多反映时政民病之作,清人刘熙载谓“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 (《艺概·诗概》)。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世以“陶韦”并称,又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各体俱长,尤工五言。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又能小词。今存《韦苏州集》10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宾退录》、《唐才子传》等。万曼有《韦应物传》,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证》。 ☚ 李幼卿 李益 ☛ 韦应物 067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任侠使气,狂放不羁,曾任玄宗侍卫。后为洛阳丞、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贞元五年(789)出为苏州刺史。晚年罢职,寓居苏州永定寺,不久病卒。世称韦左司或韦苏州。他为官清廉刚正,关心民间疾苦。其诗对时事颇多感慨,最大的成就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他的诗造境优美细腻而清新自然,饶有韵致且兴寄深微,充满画意,深得后人传诵。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所擅长的白描手法和谢灵运的炼字技巧,善于用简淡的笔调描绘幽寂的景色,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撰有 《韦苏州诗集》。 ☚ 寒山 孟郊 ☛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Wei Yingwu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曾为唐玄宗近侍。安史乱起,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他早年生活放浪,中年以后,久历州县,目睹时弊,思想大变,成为一名刚正廉明的地方官,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在《采玉行》、《杂体五首》、《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等诗中,对百姓所遭受的战争及徭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腐败骄奢也给予了抨击,在《观田家》和《寄李儋元锡》等诗中,还流露了自己作为地方官,不能施惠于民的惭愧心情,表现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文人的胸襟和品格。他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常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将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他的诗清丽飘逸,风格简淡秀朗,语言凝练自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寄全椒山中道士》、《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幽居》等,都写得清新自然,饶有生意,兴寄浑微,别具境界。《西塞山》一诗则又显出韦诗雄豪的一面。最为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情境宛然。他是中唐前期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影响也较大。有《韦苏州集》10卷。 ☚ 卢纶 孟郊 ☛ 韦应物 韦应物737—约789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任侠使气,生活颇为放荡。后入太学,折节读书。永泰(765~766年)中任洛阳丞,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遂弃官。后任京兆府功曹,迁鄠县令、栎阳令。建中二年(781年) 为尚书比部员外郎,后出任滁州刺史,转江州刺史,入朝为左司郎中,又出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苏州”或“韦左司”。其作品既有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抨击官军荼毒百姓,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很强的作品,又有放情山水,歌咏隐逸,写闲适趣味的田园山水诗。以后者作品为多。他向往陶潜,作“效陶体”诗,又学谢灵运的炼字技巧,还继承了王维的含蓄简远、着墨无多的手法,使他的诗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境界,风格简淡秀朗。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今存 《韦苏州集》 十卷。 ☚ 刘长卿 孟郊 ☛ 韦应物 韦应物737—789Weiyingwu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字不详。15岁时为唐玄宗侍卫“三卫郎”,狂放不羁。后折节读书,应举及第,先后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以及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地方官吏,最后以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致仕,故人称“韦苏州”或“韦江州”。有《韦苏州集》。韦应物的诗多写山水田园,描写闲适的胸襟,描摹自然界的风景,写情细腻,赋物工致,语言简淡,风格秀朗。他对陶渊明也极为向往, 不但作诗 “效陶体”, 而且在生活上要 “慕陶”,“等陶”,因此唐人很早就把他的诗和陶诗并举。他的山水田园诗 “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 (白居易《与元九书》),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做到锤炼而近于自然。后人论唐诗,也有把王、孟、韦、柳并称的, 主要也是根据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歌。但是,韦应物和王、孟毕竟不同。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怀,比起王维、孟浩然的诗来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韦应物的生活道路比较曲折,从他多数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他在诗中斥责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讽刺豪门贵族的奢华享乐醉死梦生, 对民间疾苦表示同情和关怀。但他写得更多, 写得更好的仍是山水田园诗。 ☚ 元稹 全唐诗 ☛ 韦应物 韦应物737~?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人。韦家是名门望族,韦应物的高祖父是初唐重臣,曾祖父武后时为宰相,因而韦应物15岁时便由于门第特权而入宫为皇帝侍卫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韦应物流落长安。公元758年至764年,韦应物入太学读书。公元764年,被任为洛阳丞,后罢官闲居于洛阳、长安。后任京兆功曹。公元783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后任江州刺史,因而后人也称韦应物为“韦江州”。公元787年,韦应物入朝为左司郎中,后人也因此称他为“韦左司”。次年,韦应物出为苏州刺史,人谓之“韦苏州”。其后韦应物罢官,闲居永定寺。卒年今不详。 ☚ 韦庄 卢照邻 ☛ 韦应物737—约792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充唐玄宗宫廷“三卫郎”,后读书中进士,先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多写田园风物,清丽飘逸,简淡秀朗;亦有涉及政事,同情人民疾苦之作。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玄宗卒,无所恃,屡受人欺,开始悔悟。后折节读书,应举登第。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终苏州刺史。在位时关心民间疾苦,颇有政绩,世称“韦苏州”或“韦江州”。其诗多为山水田园之作,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抒写了作者内心苦闷及对人民的同情。他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等人的长处而又有发展,抒情细致,写景精工,语言凝练,风格高雅,自成一家。工诗尤长五言。代表作有《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观田家》、《采玉行》、《长安道》等。其诗各体均佳,艺术水平较高,故后人常以王、孟、韦、柳并举,或以陶、韦并称。有《韦江州集》传世。《全唐诗》录其诗2卷。 ☚ 杜甫 韩愈 ☛ 韦应物 韦应物737~约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玄宗时,为三卫郎。后入太学。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苏州。有《韦苏州集》10卷。其诗内容比较复杂,有些诗感于时事,揭露政局弊端,同情人民疾苦,如《拟古诗十二首》、《杂体五首》、《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等,有些诗写山林景色、田园风光,抒发隐逸闲情,如《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等,这类诗在其作品中所占比重颇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作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高雅闲淡,自成一家,在艺术上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对后世影响较大。 ☚ 张继 李益 ☛ 韦应物737~790中唐山水田园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为滁州、江州刺史,转左司郎中。建中二年(781年)为尚书比部员外郎,贞元初(788年)任苏州刺史,故世称 “韦苏州” 、“韦江州”或“韦左司” 。其诗以山水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但也有许多篇章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凋乱的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从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以及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怀。其诗融合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和谢灵运的炼字技巧,也继承了王维等人的长处,而又有所发展。其《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尤为著名。著有 《寄李儋元锡》 、《观田家》 、《赋得暮雨送李胄》、《寄全椒山中道士》 、《采玉行》 、《长安道》等。有 《韦苏州集》 (一名 《韦江州集》 )传世。 韦应物about 735~about 792Wei Yingwupoet of the Tang Dynasty,known for his poets on rurality,used to the prefectural official of Suzhou,so he was also called Wei Suzhou. Works:To the Taoist in Mount Quanjiao,The West Gully of Chuzhou,Rhapsody to Li Zhou of the Dusk Rain,etc. 韦应物737—约790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建中初,为比部员外郎,迁左司郎中。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为官廉正。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时人比之陶渊明,语言简淡,淳朴自然。部分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如《始至郡》、《采玉行》等诗,可称佳作。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737—786后唐诗人。长安(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狂放不羁,为人轻视,便折节读书,中进士。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他有意学陶渊明,多写山水田园诗,也写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诗风简淡秀朗,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有《韦苏州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