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韠 韠bì古代的蔽膝,熟皮制,上仄下宽。《桧风·素冠》三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郑《笺》: “祥祭朝服素韠者,韠从裳色。”孔《疏》:“丧服始终无韠。礼,大祥祭,朝服素韠。”陈奂《传疏》:“韠象裳色,天子山火龙,诸侯火龙,卿大夫山,此画绘之韠,以配衮鷩毳希之裳也。”《说文》:“韠,韨也,所以蔽前者。”韨,fú,古代祭服的蔽膝。朱熹《集传》: “韠,蔽膝也,以韦为之。冕服谓之韨,其馀曰韠,韠从裳色,素衣素裳则素韠也。蕴结,思之不解也。” ☚ 冠緌 素衣 ☛ 韠“𫗔”的繁体字。 上一条: 𫗔 下一条: 跸 韠蔽也。《禮記·玉藻》:“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鄭玄注:“韠之言蔽也,凡韠以韋爲之,必象裳色。”陸德明《經典釋文》:“韠,音必。”鄭玄《三禮圖》: “天子韠,制形如要鼓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芾裳裙袴 > 韠 韠 bì 亦作“鞸”、畢”。猶韍,蔽膝。古代官服裝飾,行於周漢。多以韋革製成,上仄下闊,繫於裳前,形如圍裙。《說文·韋部》:“韠,韍也。”朱駿聲通訓:“韠,朝報曰韠,祭服曰韍,戎服曰韐。”《釋名·釋衣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廣韵》:“韠,俗作鞸。”《禮記·玉藻》:“韠,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孔穎達疏:“他服稱韠,祭服稱韍。”《國語·晉語》:“端委韠帶,以隨宰人。”《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楊倞注:“畢,与韠同,紱也。”紱即“韍”。參見本類“韍”。 韠biED7B 韠bì也作“鞸”。周代一种用于朝服的皮制蔽膝。冕服所用者称“芾”,其他服装所用者称“韠”。天子诸侯用红色,大夫用素色。《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礼记·玉藻》:“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汉郑玄注:“此玄端服之韠也。韠之言蔽也。凡韠,以韦为之,必象裳色。则天子、诸侯玄端朱裳,大夫素裳,唯士玄裳、黄裳、杂裳也。”唐孔颖达疏:“他服称韠,祭服称韨,是异其名,韨、韠皆言为蔽,取蔽鄣之义也。”汉刘煕《释名·释衣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隋书·礼仪志六》:“韠,皇帝三章,龙、火、山;诸侯二章,去龙;卿大夫一章,以山。皆织彩以成之。”《朱子语类》卷九一:“韠以皮为之,如今水担相似。盖古人未有衣服时,且取鸟兽之皮来遮前面、后面,后世圣人制服不去此者,示不忘古也。今则又以帛为之耳。韠中间有颈,两头有肩,肩以革带穿之,革带今之銙子。”《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宋朱熹《集传》:“韠,蔽膝也,以韦为之。冕服谓之韨,其余曰韠。”《明史·舆服志二》:“韦弁之韠,正系于革带耳。” 韠bì(古代一种遮蔽在前的皮制服饰) ancient leather dress worn over the front part of the bod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