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靺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靺鞨

 中国古代民族名。周秦时称肃慎,后称挹娄;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初为10部,后逐渐发展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7部。粟末等部居住在最南方,比较先进。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穄,采用”耦耕”,有手推车。同时也从事狩猎、畜养马、猪,富者多至数百头。黑水等部地处最北方,发展较慢。以射猎为业,已使用铁器。698年(武后圣功元年),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率众据挹娄的东牟山(今沈阳东北)建立政权,自号振国(一作震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领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改称渤海,仿效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迅速。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即伯力)州刺史。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唐在该地区置黑水军。次年,置黑水都督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通过朝贡和世代诸封号,黑水靺鞨人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传播到黑龙江下游地区。五代时,又称女真。

靺鞨mòhé

我国古代东北方的民族。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褐,五代时称女真。

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寳石部 > 寳石 > 靺鞨
靺鞨  mòhé

寳石名。因產於古靺鞨國(今黑龍江省東部),故名。唐·戴孚《廣異記》:“靺鞨有紅、紫二色,瑩徹若空,而實堅重。”《舊唐書·肅宗纪》:“楚州刺史崔侁獻定國寳玉十三枚,一曰玄黄天符……七曰紅靺鞨,大如巨粟,赤如樱桃。”明·滑惟善《寳櫝記》:“紅靺鞨大如粟,赤爛若朱櫻,視之若不可觸,而觸之甚堅不可破。”參閱明·楊慎《丹鉛總録》卷二一。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靺鞨

东北古族名。又作靺鞨。属于肃慎族系。是“勿吉”的同音异译。分布于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西接突厥 (后契丹)、南邻高句丽(后新罗——高丽)、北连室韦,地域相当辽阔。隋代,仍主要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部。各部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由于粟末部、白山部邻近内地和高句丽,受到的影响较深,故比较先进。伯咄部和安车骨部次之,而拂涅以东,“矢皆石镞”,较比落后。大体上说,北部地区以渔猎为方,所谓“以射猎为业”; 南部地区则农业较发达,相与偶耕,种植麦、粟、穄等作物。居住方式仍为穴居。妇女衣布,男子衣猪狗皮。开皇初,诸部遣使赴隋朝贡。炀帝时,粟末靺鞨中的厥稽、勾使来、窟突使、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

靺鞨

见“满族”。

靺鞨

中国古代民族名,由北魏时的勿吉一族演变而来。隋唐时,分布于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接日本海,西邻突厥,南与高丽相连,北与室韦交界。内分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7部。尚末统一,各有酋帅,权位世袭。臣属于隋、唐,骁勇善战,其酋长突地稽因战功显著分别被隋炀帝、唐太宗封赐。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等,善养猪。兼事狩猎和渔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其中粟末部接近隋、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黑水部发展较慢。粟末部最后统一各部建立了渤海国。

靺鞨

中国古族名。隋唐时,分布在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今日本海),西接突厥,南接高丽(即高句丽),北邻室韦。其先民在北魏时称*勿吉。内仍分七部,名称未变。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各有酋帅,但已出现世袭制。其首领称为大莫拂瞒咄, “世相承为长”。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穄等。善养猪, 富者多至数百口。亦兼事狩猎和渔业。各部发展不平衡,粟末部接近经济文化发展的隋、唐,发展水平较高; 黑水部居最北方,发展较慢。靺鞨人, “性忍悍,善射猎,无忧戚,贵壮贱老。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隋末,酋长突地稽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炀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高祖(618—626在位)时, 以其部落置燕州, 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唐太宗(626—649在位) 因他率所部赴定州参加镇压刘黑闼之役, 以战功封蓍国公, 赐姓李氏, 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不久,击破突厥兵, 拜右卫将军。唐高宗麟德(664—665)中,其子李谨行历迁营州都督 后以功累授镇东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 封燕国公。粟末部建立渤海国后, 靺鞨各部都被役属。参见“渤海”。

靺鞨

族名,满族的先世。又写作靺鞈。北齐至隋时,分为七部:粟末部(今第二松花江中游)、白山部(今长白山地区)、伯咄部(今吉林省扶余市东部和榆树县等地)、安车骨部 (今黑龙江省阿什河流域)、黑水部(今黑龙江中下游)、拂涅部(今黑龙江省拉林河流域)、号室部(今牡丹江流域),各部皆向中央王朝朝贡。至唐时,多达数十部,名称见于史书者有: 思慕部 (今苏联境内布列亚河和结雅河一带)、郡利部(黑龙江下游)、窟说部(今黑龙江下游)、莫曳皆部(今苏联境内锡霍特山脉一带)、虞娄部(今黑龙江省依兰附近)、越喜部(一说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省西北部,一说在今黑龙江省兴凯湖附近)、铁利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流域)。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穄等。善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兼事渔猎。各部发展不平衡,黑水部和粟末部逐渐强大,分附于唐设置的州郡。粟末靺鞨进而建立渤海国,各部均臣属之。靺鞨诸部多数为后世满族之源,另则发展成为其它少数民族。

靺鞨

088 靺鞨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来源于肃慎、挹娄。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南至长白山麓,北达黑龙江入海口直到鄂霍茨克海,西至嫩江,东临日本海的广阔地区。分为七大部:松花江流域有粟末部,长白山区有白山部,伯都纳地区(今扶余县)有伯咄部,阿什河流域有安车骨部,牡丹江流域有拂涅部,绥芬河穆棱河流域有号室部,黑龙江下游至海有黑水部。处在南部的粟末等部比较先进,农业采用耦耕,种植粟、麦、穄等。同时从事狩猎,畜养猪,马。有手推车,会酿酒。处在北部的黑水部等较落后,主要从事渔猎,有铁器,能自制毒药箭。靺鞨人已大量使用铁器,并有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形制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非常相似。北魏时勿吉人即向中原王朝纳贡,隋时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内附,迁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初又封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历迁营州都督,官至镇军大将军,封燕国公。粟末、白山诸部,7世纪时曾役属于高句丽。唐太宗伐高句丽,白山部入唐,伯咄、安车骨等皆奔散,部分粟末人南移至营州定居,后在大祚荣率领下建立了渤海政权。黑水部唐初发展壮大分为16部,开元10年(722)酋长倪属利稽入朝于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今伯力,即哈巴罗夫斯克)州刺史。开元13年(725)唐朝在其境置黑水军,次年又就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首领为州刺史。当渤海强盛时,部分黑水靺鞨为其部属。辽亡渤海后南迁其部众,黑水靺鞨随之南下,逐渐取代渤海而兴,契丹人称之为女真,至此靺鞨之名不见于史。

☚ 勿吉   高句丽 ☛
靺鞨

靺鞨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居住于粟末水 (今松花江)与黑水(今黑龙江)一带。秦以前称肃慎,两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mòhé)。据《金史·世纪》记载: 南北朝时“勿吉有七部: 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七部中以粟末部 (通称粟末靺鞨)和黑水部(通称黑水靺鞨)最为强大。靺鞨世俗贵壮贱老,屋宇皆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再用土覆盖。从事农耕,种有粟、麦、稷等作物。靺鞨人善养猪,食猪肉,以猪皮为衣。富人养猪动辄至数百头。据记载,势力较大的黑水部有奴隶数千人,财力雄于四周,首领职位已经世袭。隋开皇初,靺鞨各部“相率遣使贡献。”隋文帝借使者朝贡之机,劝靺鞨与契丹“各守土境”,不要互相攻战。隋末,靺鞨首领受隋朝册封。唐初,突地稽被赐姓李氏,任右卫将军。唐太宗在位期间靺鞨白山、粟末等部多役属于高句丽,唐发兵讨伐高句丽,白山部众多入唐,部分粟末人南移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定居。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7年),契丹攻破营州,粟末首领大祚荣率部众东归故地。次年,大祚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联合其他各族人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政权。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政府派崔忻前往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统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靺鞨政权即以“渤海”为号,都城在忽汗城(今吉林省镜泊湖畔)。渤海国地域辽阔; 东至于海,北至黑水,西接契丹,南至朝鲜。其政权统辖户口十余万,胜兵数万。“传十余世,有文字、礼乐、官府、制度,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被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与唐关系密切,每年都遣使至唐朝贡,注意吸取唐先进的政治制度及文化,双方的互市交流十分频繁。直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年),渤海国才为契丹吞并。黑水靺鞨与唐朝一直保持朝贡、交往关系。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长朝唐,唐玄宗以其所领勃利 (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处)为州,任他为州刺史。此后,唐于黑水靺鞨境地置黑水军,并在其地置黑水州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部长为刺史,另由中央派人至其地任长史“监领之”。自此,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的版图。契丹崛起后,黑水靺鞨转附于契丹,并以契丹人对他们的称呼——女真为号。

☚ 挹娄   乌桓 ☛

靺鞨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隋唐时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以农业为主,兼事狩猎。五代时改称女真。

靺鞨

隋唐时东北少数民族名。一作靺羯。来源于挹娄(肃慎)。其名初见于北齐河清二年(563),为南北朝时“勿吉”同音异译(一说为勿吉转换读音而成靺鞨,今有人认为是“貊貉”转音)。下分众多部落,著名者有粟末、伯(汨)咄、安车(居)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7部。活动范围史载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实际约东到今日本海,西以前苏联之结雅河及中国之嫩江一线以东为限,南在松花江上游流域与高句丽接壤,北达外兴安岭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在此区域内,粟末部居最南,分布在吉林市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伯咄部约在今拉林河流域(旧说在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市境);安车骨部在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通说在阿勒楚克,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拂涅部居牡丹江下游以东地区(旧说在以宁安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今有人说在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流域);黑水部处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黑龙江两岸(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号室部散布在兴凯湖南的绥芬河流域;白山部居牡丹江上游以东地。与隋唐王朝关系密切,多次遣使朝贡。隋炀帝时,粟末部首领度(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属,受封为右光禄大夫、辽西太守,被安置于柳城(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唐初,南部的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转附高丽;北部以黑水靺鞨为中心,迅速发展壮大;迁居营州者臣属唐,唐以度地稽为“总管”,又拜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袭职后,累立战功,由营州都督擢右领军大将军、积石道经略大使、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死后追封燕国公,陪葬乾陵。在唐对高丽战争中,度地稽部助唐征高丽,原南部的靺鞨人大多助高丽与唐抗争。各部发展不平衡,南部的粟末等部已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北部的黑水诸部还以狩猎为主。皆善养猪,为衣食来源之一,富者有猪多至数百口。“君长”称“大莫佛瞒咄”,父子相承。住半地穴式房屋,“相聚而居”。尚无文字。在其故地考古发现了许多铁、铜器。度地稽部因住地近中原和多次受册封、赏赐,发展最迅速,唐时其部落有“家僮(奴仆)数千人,以财力雄边”。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粟末部也迁居营州,白山部归唐,伯咄等3部“奔散微弱”,“遗人”加入了由营州东走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北部诸部以黑水部为中心,经过兼并联合,有16部,称黑水靺鞨,五代时改曰女真。

靺鞨

古代东北民族。隋唐时分布在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接高丽,北邻室韦。其先民在北魏时称勿吉。内仍沿用七部之称。各有酋帅。从事农业,种植粟、麦、穄等。善于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亦兼事狩猎和渔业。贵壮贱老。居无室庐,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即为地窝子。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各部发展不平衡,粟末部接近经济文化发展的隋、唐,发展水平较高,黑水部居最北方,发展较慢。隋末,首领突地稽率千余户内附,处之于营州(今辽宁朝阳)。以后,其中的粟末部建立渤海国。

靺鞨

古族名。来源于肃慎。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与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原属部落众多,后渐发展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部,其中以粟末和黑水两部较强大。黑水部居最北方,唐武德初,以其部落辖境为燕州。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在其地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靺鞨诸部与唐之间联系密切,加速了他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五代时,称女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