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革命根据地货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革命根据地货币 革命根据地货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由人民民主政权发行的货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货币,通常称为“苏票”或“红军票”。大多系能兑换现金的纸币。银币、铜辅币占少数,以棉布为货币材料的布币则更少。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根据地纸币,当推1928年耒阳县发行的劳动券。1932年中央苏区发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银币和铜辅币。此外,川陕、陕甘等根据地则印发过蓝、白色布币。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发行的货币,通常称之为“抗币”、“边币”。均不兑换现金。主要以财政税收、公营经济掌握的物资为保证。抗日革命根据地曾允许国民党政府所属银行在抗战前发行的法币流通。以陕甘宁边区所属光华商店在1938年发行“光华代价券”充当辅币。1941年停发“光华代价券”,禁止法币在根据地流通,正式发行边区的本位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标志着货币发行逐步走向统一。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在1947年统一于西北农民银行币。次年,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两区的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统一使用冀南银行币。中国人民银行在1948年12月成立,发行人民银行币 (简称“人民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的本位币,并逐渐替代各解放区自行发行的货币。1951年收回东北银行、内蒙古人民银行纸币、新疆省银行币,1959年7月15日西藏规定人民币为法定本位币,从而统一了全国 (除台湾外) 货币制度。 ☚ 革命根据地财政 土地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