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针灸治法
面痛,是指面部沿着一定部位产生的发作性抽掣疼痛,即三叉神经痛,为常见病之一。可单独发生,亦可伴发于某些疾病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本病可由风寒风热,或痰火郁结,气滞血瘀,或肝胃实热上冲,或阴虚阳亢,虚火上升等所致;常因刷牙,洗脸、说话或吃饭等引起发作。疼痛部位不一,多在面颊以下,少数在眼眶附近。初起较轻,久则频发,且疼痛加重,甚至难忍,或如刀割,或如钻刺,或如电击,常经久不愈。治法虽多,效果常不稳定,即使手术,也不能完全杜绝复发。针灸治疗,可缓解疼痛,强调尽早找出原发病,以求根治。
通治法 以疏风清热和通络止痛为主。选手三阳和足三阳等经穴,如攒竹、头维、下关、颊车、阳白、听宫、大迎、外关、合谷、内庭、侠溪等,每次4~5穴。用毫针行泻法,留针30~6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日治疗1~2次,10~12次为一疗程。取耳穴和头针穴区治疗亦有效,使用埋针方法,可随时予以刺激。
辨证论治 临床常按以下类型辨证:
风寒 其发病多有面部受寒因素,遇寒痛甚,得热痛减,鼻流清涕,苔白脉浮。治宜疏通三阳经脉,祛风温寒。选近部腧穴并配以远部腧穴: 如额部和眼眶痛选攒竹、阳白、头维、率谷、金门和足临泣等;面颊部痛选四白、颧髎、上关、迎香、合谷、后溪和内庭等;下颌部痛选颊车、下关、地仓、承浆、翳风、合谷和内庭等。用毫针行泻法,并配合温灸。
风热 多在感冒身热后发病,面部灼痛,兼见恶风,目赤流泪,鼻流浊涕,口渴流涎,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通三阳经脉,祛风散热。选穴同上,用毫针行泻法。
痰火郁结 兼见前额昏重,面赤目眩,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通三阳经脉,清火化痰。选穴略同上,并配合丰隆、太冲。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血瘀气滞 兼见胸闷胁痞,烦躁易怒,舌质多见紫色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疏通三阳经脉,活血化瘀。选穴略同上,另配合足厥阴经穴等,如膈俞、期门、支沟和太冲等。用毫针行泻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选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曲池、合谷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先刺以毫针,得气后通电30~60分钟,每日治疗1~2次,10~12日为一疗程。
腧穴注射法 选阿是穴为主,如攒竹、四白或下关与夹承浆等,每穴注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0.5~1ml,或维生素B12 0.5ml,或安乃近0.5ml,或654—2药液0.5ml。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
神经干刺法 眶部痛,选鱼腰穴,用毫针向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待出现触电样针感传到眼与前额时,提插20~50次。面颊部痛,选四白穴,用毫针向上方约45。角刺入0.5~0.8寸左右,待出现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或上齿等处时,提插20~50次。下颌痛,选下关穴,用毫针刺入1.5寸左右,待出现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时,提插20~50次;如效果不明显,可选夹承浆穴,用毫针刺向前下方约30°角刺入0.5寸左右,待出现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