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标题音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非标题音乐 非标题音乐也称纯音乐或绝对音乐。也曾被人称为“无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均指器乐作品而言。在早期的器乐作品中并无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倡在乐谱前附加乐曲内容的文字说明(提纲),于是出现了标题音乐的名称。此后,人们则把那些没有用文字提示作品内容的乐曲视为标题音乐的对立面,称为非标题音乐(或纯音乐)。一般来说,标题音乐的曲名,常有内容含义(如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而非标题音乐的曲名只说明乐曲在形式体裁方面的特点(如《八板》说明形式,《圆舞曲》说明体裁)。但是,许多曲名具有内容含义的乐曲却并不是标题音乐,严格说来,它们都属于非标题音乐的范畴。如海顿著名的《惊愕交响曲》,只因其中一个强奏和弦令人震惊才由听众加上了“惊愕”的标题;而莫扎特的《朱彼得交响曲》是在作者去世后,后人有感于其中的英雄气概才加上这个标题;有些乐曲、虽然作曲家亲自加了标题,但它们仍然不是标题音乐,如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它们只能看作非标题交响乐。非标题音乐和标题音乐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区别主要并不在于有无标题。从内容和题材来说,非标题音乐不象标题音乐那样取材于文学、戏剧、历史传说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并不以表达某种具体题材为目标,主要发挥音乐“以情动人”的特长,用乐音表达作者的内心体验;从音乐形象来说,它不象标题音乐那样有较多的造型性、具体性,而更富于表现性和概括性;从曲式结构和音乐语言看,它不象标题音乐那样灵活、自由,而更定型、更严谨;对听众来说,它不象标题音乐那样要顺着作曲家的意图去领会,而有更多的联想余地,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张开想象的翅膀。当然,上述各项差别只是相对而言。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说过:“我们都不承认由无目的的声音游戏构成的音乐,所以我们从广义的观点看来,任何音乐都是标题音乐。”从这一点来说,非标题音乐和标题音乐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凡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标题音乐也好,非标题音乐也好,它们都会有鲜明的形象和特定的内容,都会使用易解可辨的标题性手法。很多著名的非标题音乐,在写作过程中,作曲家曾依据具体的题材内容,甚至曾拟定过分章分段的标题,到发表时才把这些标题撤销(如舒曼的《春天交响曲》)。出现这种情况,作曲家的良苦用心在于不愿束缚听众的艺术想象力。关于非标题音乐,欧洲音乐史上曾有过一场论战,以提倡标题音乐的李斯特、瓦格纳的支持者为一方和以提倡非标题音乐的勃拉姆斯的支持者为另一方,彼此唇枪舌剑,从19世纪后半叶直打到20世纪初。结果,双方都未把对方压垮。相反,彼此都在争论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和标题音乐一样,非标题音乐至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 音乐的标题与标题性 标题音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