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C.R.从自己的非指示性疗法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罗杰斯重视“自我”及主观经验的一致性,认为一切心理失常都是自我观念、主观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创造出一种病人中心的疗法,即设身处地地体验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使病人达到自我了解和自我观念的重新组织,使自我与经验相一致。医生的作用是给病人提供合适的情绪气氛,让病人自由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医生帮助病人弄清楚他的思想和情绪,但不指出也不提供解决办法。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教学中来,认为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的自我和主观经验,不能靠向学生提供教材和课堂灌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无视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他提倡有意义的、经验性的学习,这是一种以自身的感情和认识需求为动力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认定自己的目标,并找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而不是给予指示,设置框框。他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发言应有所限制,切忌威胁和压抑。教学应以教师指导的小组讨论作为主要形式。在讨论中,学生主动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依靠自我来解决问题,获得满足与愉快。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阐明或评论其中包含的性质,但不作出判断,也不企图指引。为此罗杰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对学生的移情性理解、善意尊重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