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寄托不人,专寄托不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非寄托不人,专寄托不出 非寄托不人,专寄托不出语出清代词论家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周济阐述发挥常州词派张惠言“意内言外”、“风骚比兴”的论点,提出词要有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主张。“非寄托不入”,意即要求作词应有寄托,有深厚的思想内容,《介存斋论词杂著》有云:“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就要求作品内容接触社会矛盾,有真情实感,使词能象具有现实性的诗史那样担负起历史见证的重大作用。“专寄托不出”,意即要求词作的主题思想不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描绘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曲折地透露作品特殊的心情,或在某些具体事物的描绘中包蕴着不局限于一端的感慨。使读者能触类旁通,引起丰富的联想,得出种种体会,词作就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这所讲的“有寄托”与“无寄托”关系契机,也就是“无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精神。“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说总结出了一种文艺创作的规律,有助于形象思维与意境的展拓。但如作为普遍的艺术法则,一切创作都必须遵循,就不免反而成为束缚心手的框框。 ☚ 比兴寄托 韶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