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乐《墨子》篇名。墨子认为音乐只是贵族们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不能使人们除去大患,对兴利除害无所补益,反而会妨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它使王公大人们“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士君子“必不能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农夫“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就是说,不管什么人,要是“说乐而听之”,就必然要荒废他们各自的“分事”。在墨子看来,音乐、艺术没有用处,这些东西解决不了衣食等问题。他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在“民有三患”,“财用不足”的情况下,王公大人“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只顾自己享受,那么,“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因此,墨子认为这样的娱乐,“将不可不禁而止也”。墨子非乐观虽有片面性,但它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反映了平民的要求,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非乐 非乐feiyue由春秋末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的,对待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一种否定态度。 墨子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的要求和利益。他提出“非乐”的思想,就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角度考虑的。他认为,任何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直接关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都无益于民众、无益于国家。人们为了从事音乐舞蹈等活动,就必然使一大批人脱离生产而依靠他人的劳动来生活:“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影响生产,进而必然影响人民生活,危害国家。从政治、伦理角度看,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但统治阶级都大讲繁文缛礼,各国都豢养了大批乐工、舞女、优伶。这当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墨子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极大不满,“非乐”主张便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产物。 但从人类精神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墨子的“非乐”思想显然是建立在一种十分狭隘的功利主义理论之上的。这种理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应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才算是善的、美的,才应留存。一切与人的直接利益无关的东西,都应废止。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历史发展面前,“非乐”思想就显得黯然失色。当然,墨子“非乐”,并不意味着他本人讨厌音乐,不懂得美。“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非乐》)。可见,墨子是以对人民的生活有无直接作用为标准来衡量音乐等艺术品的价值的。 总之,墨子以“非乐”主张为人民的生活呼吁,反对统治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有社会批判意义。但作为一种美学观,“非乐”是狭隘的、不适宜的。到战国末年,随着墨家学派迅速没落,“非乐”思想也失去了影响。 ☚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六艺 ☛ 00018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