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青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青蝇qīng yíng

见“白璧青蝇”。李白《翰林读书言怀》: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之一:君子勿郁郁,听我青蝇歌。

青蝇

青蝇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青蝇》,大夫刺幽王也。”《齐诗》以为此讽刺幽王信褒姒谗言而伤害忠贤之作。三家《诗》又以卫武公为此诗作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章首均以青蝇起兴,“以青蝇喻谗言,取其飞声之众可以乱听,犹今谓聚蚊成雷也。”(欧阳修《诗本义》)作者指出谗言的危害以至于“交乱四国”和“构我二人”。后人认为“四国”指戎、缯、申、吕,“二人”指幽王与申后,说亦可通。后世以“青蝇”一词为谗言的代词。

☚ 车舝   宾之初筵 ☛

青蝇

青蝇

语出《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后用以比喻进谗小人。汉王充《论衡·商虫》:“谗言伤善,青蝇污白,同一祸败,《诗》以为兴。”唐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清赵执信《遣怀》诗:“飘风踪迹青蝇管,素月心情白堕知。”亦作“苍蝇”。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诗:“食苗实硕鼠,点头信苍蝇。”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 桑梓   黍离麦秀 ☛

青蝇

 

诗经·小雅


 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这是一首斥责谗毁者并对信谗的统治者致忠告的诗。诗序说是刺幽王,后之论者更落实到“废后放子”的史实,很难确信。谗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时无之,诗的本文既未牵涉具体的人事,读者也就无须指实为何朝何代何人何事而作,而应视为一种艺术概括,典型形象。积毁可销骨,暗箭最难防,谗言作为毁谤的特殊方式,因其目的险恶、手段隐秘而尤为可怕。无怪斥谗之作在诗经中为数不少。“苍蝇贝锦宣谤声”(李白),诗人孟子与本诗作者,大概都有切肤之痛,是谗言的受害者。比较起来,孟子的怨毒更深,故《巷伯》一诗咬牙切齿之声闻于纸上,必欲将谮人“投畀豺虎”而后快。因而诗的矛头是直接指向进谗的谮人的,其集中声讨有类檄文。《青蝇》一诗的作者,似乎较及时发现了谗人的构陷,所以他一面警惕着,一面向信谗的“君子”发出忠告。故诗中对谗佞的蔑视厌恶多于痛恨。
 诗人对谗佞的蔑视厌恶见于三章兴语,他用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比喻意象——“青蝇”,作为工谗者的化身。青蝇是一种绿头大蝇,其粪便附着力强,可以污白使黑,虽壁玉亦不能免;因其飞声之众(“营营”)可以乱听,又驱之难去,用来比喻以中伤、盅惑、媚附为能事的谗佞者极为切贴。言其“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可见无往不入,防不胜防,只好避而远之。虽然没有直接的褒贬字面,诗人满腔憎恶已见于言外。
 谗佞者捣鬼有术,往往难与计较,诗人似乎也不屑与之计较,他遂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谗言作用的对象——“君子”身上。三章后半均为殷勤的致意。“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言“无信”,正以其可能听信或竟然听信也。“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诗人在“君子”称呼上还要加上“恺悌”二字,是不无微辞的。“恺悌”是平易近人的样子,但倘若“近小人”,结果必然“远贤臣”了;诗人希望他幡然醒悟,倒个个儿。“谗人罔极,交乱四周”,这似乎危言耸听,有些夸饰。其实谗佞者一旦取信于上层统治者,成为亲随,其破坏的能量确乎不可低估。“谗人罔极,构我二人”,是由远及近,说到眼前已有的恶果。“构我二人”一句,暗示了许多未尝明言的人事内容,由此可会:诗人与“君子”始必相得,但目前已被离间;诗人已中谗言之祸,而被“君子”疏远。可见“无信谗言”的忠告,决不是泛泛而谈的劝戒,而是有感而发的棒喝。
 “青绳”从此成为谗毁者的代称,长期活在历代诗人笔下,略见此诗的深远影响。

《诗经》篇文之《青蝇》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
 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①营营:飞鸣声。②樊:篱笆。③岂弟:平易和气。④棘:荆棘。⑤罔极:毫无准则。⑥交乱:挑起矛盾。⑦榛:灌木名。⑧构:挑拨离间。二人:指诗人与君子。
 【鉴赏】这是刺谗之诗。
 


 全诗三章。诗以苍蝇比喻小人进谗非常贴切。苍蝇生于污秽之地,处在阴暗角落,专以寻脏逐臭为能事,这正好与奸邪小人专在幕后进谗、搬弄是非的丑态相似。苍蝇嗡嗡乱飞,聚群趋污,这正和奸佞小人臭味相投、聚众进谗的丑态暗合。营营不已,驱之不去,暗示苍蝇之多,令人防不胜防,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小人勾结成党、肆意妄为的社会现实。每章首二句为兴体。诗言:嗡嗡飞叫的苍蝇,落在篱笆上,落在棘篱上,落在榛篱上。诗以此兴比小人靠拢君子,欲进谗言之态。每章后二句写谗言之危害。先告诫“君子”不要相信小人的谗言,然后揭露谗言的危害。正是这些谗言,挑起纠纷,乱人视听,将邦国搅得乱七八糟,使人们相互猜疑,使得君臣解体,朋友不和,骨肉相残,手足分离。正如王充《论衡·言毒篇》所说:“人中诸毒,一身死之。中于口舌,一国溃乱。……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谗夫之口,为毒大矣。”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末年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它所表现的痛恨进谗小人的主题,应该说超越了那个时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诗序》说:“大夫刺幽王也。”其意是说,因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故大夫刺之。实际上,这种理解未免狭隘了一些。此诗结构单纯,未涉及具体的政事,很可能是西周末年动乱岁月产生的民间歌谣。

诗经《青蝇》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青蝇》


诗以青蝇嗡嗡声音,比喻谗言,警告人莫相信它。
营营青蝇,(一) 苍蝇飞,嗡嗡响,
止于樊。(二) 歇在篱笆上。
岂弟君子,(三) 和易的人儿,
无信谗言。莫上谣言当。

营营青蝇,苍蝇飞,嗡嗡响,
止于棘。(四) 歇在棘篱上。
谗人罔极,(五) 造谣的不止,
交乱四国。惑乱到四方。

营营青蝇,苍蝇飞,嗡嗡响,
止于榛。(六) 歇在榛篱上。
谗人罔极,造谣的不止,
构我二人。(七) 离间咱们俩。


注 释
(一)朱熹:“营营,往来飞声。”
王先谦:“三家营作。……《说文》引《诗》营作謍,云小声也。此出三家诗。”
(二)毛亨:“樊,藩也。”
(三)郑玄:“岂弟,乐易也。”
(四)严粲:“丘氏曰:谓植棘为藩也。今日:以棘为藩,谓荆棘之棘。”
(五)朱熹:“极,犹已也。”
何楷:“罔极,谓阴险变幻,无所底极。人罔极,则其言亦罔极也。”
(六)毛亨:“榛,所以为藩也。”
(七)王先谦:“《韩》说曰:‘构,乱也。’”
孔颖达:“构者,构合两端,令二人彼此相嫌,交相惑乱。”

注 音
樊fan凡 榛zhen真 构gou垢

诗词《青蝇》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①营营:往来飞鸣声,乱人听也。青蝇:苍蝇。蝇之为虫甚污秽,污白使黑,污黑为白。比喻拨弄是非、颠倒黑白的谗人。止:止息。樊:篱笆。②岂弟(kai ti 揩替):同“恺悌”,和易近人貌。无:勿,不要。③棘:酸枣树,丛生。④罔(wang 网)极:没有准则。罔,无。极,法则。四国:四方邦国。一说指周时邦国戎、缯、申、吕。⑤榛(zhen 真):小灌木,丛生。⑥构:诽谤,离间。二人:指诗人与君子。一说是指周幽王和申后。
 
 【译文】 嗡嗡飞叫的苍蝇,飞集在篱笆上面。和易近人的好君子,千万不要信谗言。嗡嗡飞叫的苍蝇,飞集在酸枣树上。谗人信口雌黄说话无准,搅乱了四方诸邦。嗡嗡飞叫的苍蝇,飞集在榛莽丛中。谗人信口雌黄说话无准,致使你我动刀兵。
 
 【集评】 宋·欧阳修:“诗人以青蝇喻谗言,取其飞声之众可以乱听,犹今谓聚蚊成雷也。其止于樊者,欲其远之,当限之于藩篱之外。”(《诗本义》卷十一)
 宋·王安石:“(“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以譬其入之有渐。”(《诗义钩沉》卷十四)
 宋·朱熹:“诗人以王好听谗言,故以青蝇飞声比之,而戒王以勿听也。”(《诗集传》卷十四)
 清·方玉润:“大夫伤于谗,因以戒王也。”“青蝇之为物至微而甚秽,驱之使去而复来。及其聚而成多也,营营然往来,飞声可以乱人之听。始不过‘止于樊’,继且‘止于棘’,终且‘止于榛’。是无往不入,渐而相亲,是非淆而黑白乱矣。故首章直呼君子,以‘勿听’戒之。然后甚言其祸,如后世禅家之当头棒喝,使人猛省耳。”(《诗经原始》卷十二)
 
 【总案】 王充《论衡·言毒》篇:“人中诸毒,一身死之;中于口舌,一国溃乱。……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谗夫之口,为毒大矣。”谗言害人乱国,今古而同。此诗系周大夫劝谏统治者亲贤远小,莫信谗言。前人或以为刺幽王听信褒姒谗言,废申后放太子宜臼,搅乱戎、缯、申、吕四国,似属狭隘,然亦可通。诗三章,皆以秽恶不堪的苍蝇四处飞落起兴,兴句本身即寓含着诗人对谗小的无比痛恨,带有取譬引类、发起己心的性质,使人们一开始就对谗人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从而产生声先夺人的艺术效果。

《诗经》-《青蝇》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苍蝇间黑白,谗巧令亲疏。”这是独占八斗之才的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的名句,诗人借物取喻,极为形象地再现了宵小之徒巧言令色,颠倒是非、挑拨离间,以售其奸,使骨肉疏远、亲疏倒置的劣迹。诗中用典肇源于《诗经》中的《小雅·青蝇》。后世对这种取譬手法的追摹屡见不鲜,王充《论衡·商虫》:“谗言伤善,青蝇污白,同一祸败,《诗》以为兴。”在《言毒》中又云:“青蝇所污,多为素练”。“人中诸毒,一身死亡。中于口舌,一国溃乱。”可见这种奸佞小人谬种不绝,殆害无穷。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一谈一道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诗人对谗言诽谤者蛊惑人心的行径大加痛斥。以青蝇喻群小害贤与楚辞中以香草幽花喻君子志洁行芳如出一辙,各异其趣。这种隐喻手法正如《长生殿》洪序中所云:“是以归荑赠芍,每托谕于美人; 扈茝滋兰,原寄情于君父。”王逸《楚辞章句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道出了个中底蕴。这种以喻寄讽的表现手法后世弘传甚盛,考其源流,以青蝇引类取譬是渊渊有自的,《诗经·小雅·青蝇》导夫先路之功不可泯。
 关于此诗,历来各持异说。《毛序》云:“大夫刺幽王也。”据《史记·周本纪》,西周至厉王无道,以暴虐弭谤,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号“共和”,事在公元前八四一年。后宣王中兴,”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其子幽王昏聩,嬖爱褒姒,废申后放太子,“以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国父为人乖巧,善谀好利,王用之。”为取悦褒姒,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申、缯、犬戎攻周,身死国亡。事在公元前七七一年故后世有大,小雅分界之说,以大雅多宣王时代盛世颂诗,小雅多幽王时衰世之音的怨刺诗。(见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大序》提出“变风”、“变雅”:“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这就是幽王时代纲纪崩坏、周德渐衰,怨刺之诗大兴的原因。根据这种历史背景,《毛序》将其诗定为是大夫讽刺幽王而作的,朱熹《诗集传》亦近此说,也有的认为此诗为刺魏 (或卫) 武公所作; 方玉润以为是戒“君子”勿听谗言; 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诗的本事,今不可考”,采取不强作解人的态度; 通观全诗,用意在劝诫世人切勿轻信谗言,推而广之,有更为广泛,普遍的含义,故方氏之说较近原诗主旨。
 全诗分为三章,第章四句。诗中灵活地运用了复沓章法,结构相似,句式重迭。每章首句均以“营营青蝇”起始,“营营”摹状苍蝇嗡嗡盈耳、往来飞行之声,形象准确,颇为传神阿堵。欧阳修在《诗本义》中注云:“诗人以青蝇喻谗言,取其飞声之众可以乱听,犹今谓聚蚊成雷也。”可谓一语中的。每章第二句“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中间仅更换一个字,喻体 (苍蝇) 始终如一,从“樊” (篱巴) 而“棘” (酸枣树) 而“榛” (榛),用苍蝇驻停位置的不断变化,极言其构乱四方,驱之不去,从而引申进谗小人的无孔不入。细味全诗,每章均为偶句押韵。在上古韵中,第一章的“樊”、“言”为寒部; 第二章的“棘”“国”为职部,第三章的“榛”、“人”为真部。韵脚的变换,避免了全诗呆板凝滞,而反复吟哦,回环往复,收到了曲尽其衷的艺术效果。第二章,第三章“谗人罔极”又采复沓叠句,诗人不惮其厌,再三叮咛,警示世人”说小话的谗人没准儿”,言外之意即是“千万别轻信说小话的谗人”诗人惟恐世人上当,小人乘隙进谗的阴谋得逞,故而长歌浩叹,婉中带厉,寄慨遥深,诗情如夜鹊,三绕而未安,从中可悟诗人的苦心孤诣。第一章结尾,直截了当告诫仁人君子不要听信谗言,第二、第三章从构乱四方、诬陷我二人的不同角度谈起,愤懑之情如骨噎在喉,一吐为快。
 后世每每引用“青蝇”为喻,不仅取其形真逼真生动,恐怕也含有告诫世人”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言外之旨,大概这就是这首诗历久而常新的原因吧。

《诗经》之《青蝇》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青蝇

 [原文]
 营营青蝇, (三家营作。)
 止于樊。(齐樊作藩。鲁樊作
 岂弟君子,藩,亦作蕃。韩
 无信谗言!樊作棥。)
 (樊、言,寒部。)
 营营青蝇,
 止于棘。
 谗人罔极,(鲁人作言。)
 交乱四国。
 (棘、国,之部。)
 营营青蝇,
 止于榛。
 谗人罔极,
 构我二人。
 (榛、人,真部。)
 [译文]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篱笆上。和乐平易的君子,千万不要相信那害人的谗言。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枣树上。那些谗人说坏话没准儿,搅得四方诸邦不安宁。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榛树上。那些谗人说坏话没准儿,恶毒陷害破坏了我们的友好关系。
 [评介]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青蝇》,大夫刺幽王也。”朱熹《诗集传》云:“诗人以王好听谗言,故以青蝇飞声比之,而戒王以勿听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云: “厉、幽二王曾皆无道,而幽王信谗为尤著也。”对于诗中谁是谗人和谁听信谗言的问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本事尚无确考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就诗论诗,将其释为斥责谗人害人祸国之诗为妥。诗人把那些专以造谣诬陷别人的谗人比作人见人厌的苍蝇,通过谗人毁人声誉和祸害家邦的种种罪恶事实,沉痛警告人们不要听信谗言,具有深刻而普遍的教育意义,与《小雅·巧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本诗比兴自然,重章复沓,语朴意深的情况看来,其风格与《鄘风·相鼠》十分相似,很可能是西周末年动乱岁月中产生的民歌,后经贵族文人的修改加工而编入“雅”诗的。
 三章诗全用比体,每章开头以“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营营青蝇,止于榛”起兴,抓住苍蝇嗡嗡的飞鸣声和到处乱息的习性,写出它的可恶之处。而更令人讨厌的,则是那些谗人。谗人们摇唇鼓舌,暗中捣鬼,造谣中伤的恶毒语言,多么像苍蝇往来飞行的嗡嗡声,谗人们四处窜动,煽风点火,搬弄是非的鬼祟行为,又多么像苍蝇栖息不定的丑态。诗人就这样运用传神之妙笔,画出了苍蝇与谗人之双害图。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以青蝇喻谗言,取其飞声之众可以乱听,犹今谓聚蚊成雷也。”由此而言,诗人将谗人喻青蝇是十分贴切准确的。如果说每章首二句是揭示像青蝇一样之谗人的表象特征的话,那么,每章后二句则是揭示像苍蝇一样谗人的根本危害性了。从“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岂弟”:通“恺悌”,和乐平易)的劈头劝诫中,使人惊醒。诗人虽非直言谗言之害,而人们从这一声“无信谗言”的痛心疾首的急切呼唤中,已完全体会到诗人所受谗言之害是何等之深了。下面“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人罔极、构我二人”,则直接而具体地斥责谗人祸国殃民的罪行,切齿之恨,溢于言表。
 此诗除通篇采用比体之外,还运用了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但重复之中有变化。如“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写苍蝇止息之处的不断变化,形象突出了谗人的到处播弄是非、危害之广。又如 “交乱四国”、“构我二人”,写不同的危害范围和程度。这些,都足以激发起人们对苍蝇般谗人的痛恨之情,从而达到认清谗人丑恶嘴脸而“无信谗言”的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谗人和谗言是无不恨之入骨的。王充《论衡·言毒》云:“人中诸毒,一身死亡。中于口舌,一国溃乱。……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小则伤人,大则误国,可见危害之大矣。宋人罗大经有感于谗言危害之深,曾作《听谗言》,诗云:“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当诀。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亲戚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剖析精微,语言警拔。此正可作为《青蝇》诗的绝妙注释。痛恨谗人,斥责谗言,古今相同。而将谗人喻苍蝇,这应是本诗作者的天才发明也。王充《论衡·商虫》云:“谗言伤善,青蝇污白。同一祸败,《诗》以为兴。” 自 《诗经》以后,历代诗文中每见以苍蝇喻谗人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道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可见,古今人们共同痛恨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是相似的。

青蝇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后用来比喻小人谗言,诽谤君子。李白《翰林读书言怀》:“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青蝇

青蝇

[原文]
营营青蝇, (三家营作。)
止于樊。(齐樊作藩。鲁樊作
岂弟君子,藩,亦作蕃。韩
无信谗言!樊作棥。)
(樊、言,寒部。)
营营青蝇,
止于棘。
谗人罔极,(鲁人作言。)
交乱四国。
(棘、国,之部。)
营营青蝇,
止于榛。
谗人罔极,
构我二人。
(榛、人,真部。)
[译文]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篱笆上。和乐平易的君子,千万不要相信那害人的谗言。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枣树上。那些谗人说坏话没准儿,搅得四方诸邦不安宁。
苍蝇嗡嗡地往来飞舞,忽儿停息在榛树上。那些谗人说坏话没准儿,恶毒陷害破坏了我们的友好关系。
[评介]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青蝇》,大夫刺幽王也。”朱熹《诗集传》云:“诗人以王好听谗言,故以青蝇飞声比之,而戒王以勿听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云: “厉、幽二王曾皆无道,而幽王信谗为尤著也。”对于诗中谁是谗人和谁听信谗言的问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本事尚无确考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就诗论诗,将其释为斥责谗人害人祸国之诗为妥。诗人把那些专以造谣诬陷别人的谗人比作人见人厌的苍蝇,通过谗人毁人声誉和祸害家邦的种种罪恶事实,沉痛警告人们不要听信谗言,具有深刻而普遍的教育意义,与《小雅·巧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本诗比兴自然,重章复沓,语朴意深的情况看来,其风格与《鄘风·相鼠》十分相似,很可能是西周末年动乱岁月中产生的民歌,后经贵族文人的修改加工而编入“雅”诗的。
三章诗全用比体,每章开头以“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营营青蝇,止于榛”起兴,抓住苍蝇嗡嗡的飞鸣声和到处乱息的习性,写出它的可恶之处。而更令人讨厌的,则是那些谗人。谗人们摇唇鼓舌,暗中捣鬼,造谣中伤的恶毒语言,多么像苍蝇往来飞行的嗡嗡声,谗人们四处窜动,煽风点火,搬弄是非的鬼祟行为,又多么像苍蝇栖息不定的丑态。诗人就这样运用传神之妙笔,画出了苍蝇与谗人之双害图。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以青蝇喻谗言,取其飞声之众可以乱听,犹今谓聚蚊成雷也。”由此而言,诗人将谗人喻青蝇是十分贴切准确的。如果说每章首二句是揭示像青蝇一样之谗人的表象特征的话,那么,每章后二句则是揭示像苍蝇一样谗人的根本危害性了。从“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岂弟”:通“恺悌”,和乐平易)的劈头劝诫中,使人惊醒。诗人虽非直言谗言之害,而人们从这一声“无信谗言”的痛心疾首的急切呼唤中,已完全体会到诗人所受谗言之害是何等之深了。下面“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人罔极、构我二人”,则直接而具体地斥责谗人祸国殃民的罪行,切齿之恨,溢于言表。
此诗除通篇采用比体之外,还运用了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但重复之中有变化。如“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写苍蝇止息之处的不断变化,形象突出了谗人的到处播弄是非、危害之广。又如 “交乱四国”、“构我二人”,写不同的危害范围和程度。这些,都足以激发起人们对苍蝇般谗人的痛恨之情,从而达到认清谗人丑恶嘴脸而“无信谗言”的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谗人和谗言是无不恨之入骨的。王充《论衡·言毒》云:“人中诸毒,一身死亡。中于口舌,一国溃乱。……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小则伤人,大则误国,可见危害之大矣。宋人罗大经有感于谗言危害之深,曾作《听谗言》,诗云:“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当诀。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亲戚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剖析精微,语言警拔。此正可作为《青蝇》诗的绝妙注释。痛恨谗人,斥责谗言,古今相同。而将谗人喻苍蝇,这应是本诗作者的天才发明也。王充《论衡·商虫》云:“谗言伤善,青蝇污白。同一祸败,《诗》以为兴。” 自 《诗经》以后,历代诗文中每见以苍蝇喻谗人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道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可见,古今人们共同痛恨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是相似的。

☚ 车𤛉   宾之初筵 ☛

青蝇

青蝇qīngyíng

金蝇,苍蝇的一种。《小雅·青蝇》一章: “营营青蝇,止于樊。”毛《传》: “营营,来往貌。樊,藩也。”郑《笺》:“蝇之为虫; 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亦乱善恶也。”《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负金者声清括,青者粪能败物。”

☚ 纻   枢 ☛
青蝇

青蝇qīnɡyínɡ

━━ 苍蝇。比喻爱播弄谗言的小人。唐·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 鸡廉   拂须 ☛
青蝇3070绿豆蝇。冀鲁官话。河北石家庄。

青蝇1

代称吊客。唐刘禹锡 《遥伤丘中丞》诗: “何人为吊客? 唯是有青蝇,”
○ 虞仲翔


青蝇2

借指进谗的小人。唐李贺《感讽》 诗之二: “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 蝇营

青蝇qīng yíng

苍蝇。蝇色黑,故称。此处喻指谗佞之臣。《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王逸注:“青蝇变白使黑,变黑成白,以喻谗佞。《诗》云:营营青蝇。”

青蝇qīng yíng

见“青蝇点素”。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蚊蠅 > 青蠅
青蠅  qīngyíng

蝇的一種。赤頭,背有青緑色光澤,爲蠅中最肮髒者。《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鄭玄箋:“蠅之爲蟲,汙白使黑,汙黑使白。”《埤雅·釋蟲》:“青蠅糞尤能敗物,雖玉猶不免,所謂蠅糞點玉是也。”宋·梅堯臣《雜詩絕句十七首》:“青蠅何處來,聚集满盤間。誰知腹中物,變化如循環。”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蠅》。

青蝇qīng yíng

〖名词〗
指《诗经·小雅》中的《青蝇》篇(1)。《驹支不屈于晋》:赋《青蝇》而退。——朗诵了《青蝇》篇后退了下去。

奸佞2

奸佞2

雕鹗
奸佞的人:两脚野孤
蒙蔽君王、一手遮天的奸佞:蔽日浮云
小人,奸佞的人:憸人
奸人,邪佞的人:壬佞
贪婪奸佞的人:馋佞
谗邪奸佞的人:谗佞 青蝇
大奸佞:孔壬
(奸邪谄媚的人:奸佞)

☚ 媚人的人   阴险、狠毒的人 ☛

青蝇

语出《诗·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汉·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后比喻进谗言诽谤君子的小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