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卷草纹瓷匜
元。高44厘米,口径12.9厘米。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匜平口,一侧有槽形流,流下为一环状系。器内壁绘青花卷草纹一周,外壁绘一周莲瓣形开光,内有卷草纹。器物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沉郁,造型别致、活泼,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优秀之作。青花为釉下彩的一种,是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后,再罩以透明釉,置高温下一次烧成。1975、1983和1988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唐代遗址中多次出土了唐青花瓷残片,尤以1983年出土的数量最多,纹饰品种丰富。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理化测试表明,瓷片的胎质疏松,有小气孔和气泡,纹饰所用的钴料与河南三彩钴料相似,是一种高钴低锰的钴料,呈色不够稳定,显系青花瓷器生产原始阶段的产物。研究者认为,其产地应是河南巩县窑。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使其跃居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