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石梁橋 > 霽虹橋 霽虹橋 jìhóngqiáo 亦稱“接龍橋”。位於湖北省來風上家自治縣縣南。石梁橋。原舟渡,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始建石橋,長二十三丈,寬二丈五尺,高十五丈,翼以石欄。 霁虹桥 040 霁虹桥位于云南永年,横跨澜沧江的铁索桥。该桥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经多次修建而成。桥长113.4米,净跨径57.3米,桥宽3.7米。全桥共18根铁索,其中底索16根,扶拦索每边一根。底索上覆盖纵横木板,铁索锚固在两岸桥台的尾部,桥台长约23米。铁链扣环直径2.5—2.8厘米,长30—40厘米,宽8—12厘米;扶拦索由长8—9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短环组成。桥两端建有飞阁桥屋。该桥比四川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早建200多年,是现存的最早古代铁索桥之一。 ☚ 赵州桥 武汉长江大桥 ☛ 霁虹桥 霁虹桥位于永平县岩洞与保山县平坡之间的澜沧江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澜沧江为滇西八大江之一,两岸山高岭峻,江流湍急如箭,无法造桥,只有此地两岸石崖相距不远,具备造桥的自然条件。西汉武帝时已开凿为渡口,名澜津渡口。开凿工程甚艰,人不堪其苦,作《兰津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澜沧,为他人。”(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唐时渡口已“横亘大竹索为梁”,建有竹索吊桥,唐人樊绰《蛮志》曾述及。元元贞元年(1295),也先西征,始更以巨木,建成木桥,题名“霁虹”。明成化年间(1465—1487),改为铁索桥。现存之桥系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长约106米,净跨60米,宽约3.7米,用18条若臂粗之铁链组合而成。此桥曾是大理通往缅甸要道。清时缅人进贡大象,必经由此。桥横跨在奔腾咆哮澜沧江上,气势雄伟。明人马继龙诗云:“沧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象马年来归贡赋,土人犹说武侯功”(传说桥为诸葛亮南征时建)。桥头山上有古刹水云寺,相传为大理国主段兴智建。寺旁有“飞石口”,石崖上刻有“快走三步”四字。古渡、古桥、古寺,今为旅游佳处。桥西岸石壁镌有“西南第一桥”斗大摩崖。明人杨慎《霁虹桥》诗:“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 7. 永平县 8.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 00005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