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wùsōng寒冬时节,雾气在树枝等表面冻结而成的松散冰晶。也说树挂。 ★雾霭 雾化 雾气 雾茫茫 冰 冰冰(冰凌;寒~) 凌(冬~) 冻水骨 玉膏 石镜 冰和霜:冰霜 寒冷的冰霜:寒霜 清霜 冷霜 冰和雪:冰雪 环素 瑶琼 琼玖 云母 乱琼碎玉 滴水凝成的锥形的冰:凌锥 冰锥(冰锥子) 雪凌 霜凌 滴水、积雪凝成的冰条:冰凌 冰溜(冰溜柱) 冰柱 冰玉 溜筯 悬挂着的冰柱:悬冰 形容冰柱:银笋 小冰柱:玉筯 结于水面的冰:阳冰 背阴处的冻冰:阴冻 春天的冰:春冰 寒冷的冰:寒冰 积聚的冰:凌(冰凌) 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空气中水蒸气凝成的结晶状的小颗粒:冰晶 雾凝聚在树枝上的白色松散的冰晶:凇(雾凇) 霿淞 树挂 破碎的冰:碎冰 玉星 漂流的碎冰:迸萤 洁白的冰:素冰 白冰 晶亮的冰:熙冰 厚冰:坚冰(~已破) 丰冰 严冰 玄冰重冰 层冰 黑凌 透明坚硬的平滑冰层:明冰 坚硬的河冰:狐冰 薄冰:轻冰 细碎的薄冰:凘 未化尽的冰:残冰 余冻
另见:冬季 寒冷 凝结 融解 ☚ 冰 雪珠 ☛ 雾凇雾凇可分粒状和晶状雾凇两种。新疆≤-15℃雾凇占56.4%,<-10℃占92.3%。雾凇造成交通中断,如1984年11月中旬,乌鲁木齐连续出现5—7天大雾和雾凇,飞机停止出港。雾凇常出现在早秋早春,最长时数博乐达728时17分(1958年12月12日至1959年1月1日)为全国之冠。 雾凇由过冷却雾滴碰到地表物(树枝、电线等)凝结成不透明的冰层。内有空隙,密度为0.2~0.3 g/cm3。雾凇最大的积冰,平原地区一般为10~20 mm,最大30~40 mm,山区要大些。但是多次雾凇重复累积,在凉山重冰区观测站1985年1月5日观测到长径470 mm,短径285 mm,在1 m长的绳子上积冰质量达到28.8 kg。 雾凇俗称“树挂”是天气现象的一种。由过冷却雾滴或毛毛雨直接冻结或水汽凝聚在树枝、电线等物体上的白色或乳白色冰晶物。其结构松脆,呈松散的针状或拉状,多附在细枝状物(如:树枝、电线)的迎风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