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雾 雾长篇小说。巴金著。“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出版。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表现了青年们在黑暗中对光明和信仰的追求。周如水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是一个罗亭式的青年。他一面爱着女大学生张若兰,一面又害怕与妻子离婚会引起家庭不满,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于是便陷进矛盾痛苦中不能自拔。革命者陈真为解除他的痛苦,劝他勇敢地摆脱家庭束缚与若兰结婚,并要若兰主动向他表白爱情。然而他那“耽于理想,而怯于行动”的性格导致他爱情的悲剧,也使他在事业上一事无成。作品通过他的雾一般性格的描写,批判了在旧传统束缚下只空想幸福而不去斗争的知识分子。 ☚ 水 大林和小林 ☛ 雾 雾抒情散文。茅盾著。作于1928年12月。收于《宿莽》,上海大江书铺1931年出版。作者在寓所面对着山峰上白茫茫的浓雾,喊出了“我诅咒这抹杀一切的雾”的心声。接着说:“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这是“四一二”清党后革命处于低潮时作者远离祖国,心中充满“愁雾”的写照。结尾写道:“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全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述作者对白色恐怖浓雾的憎恶和对革命暴风雨的渴望。 ☚ 儿女 朝花夕拾 ☛ 雾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巴金著。1931年11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1938年10月8日改作,1936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重版。 ☚ 舞 丽莎集 ☛ 雾 雾云雾、水雾、雨雾、烟雾。汉张衡《羽猎赋》: “雾合云集,波流雨注。”雾,给人一种朦胧的审美感受。宋代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此被视为古代文学作品朦胧美的典型笔法。 (芳) ☚ 雪 霞 ☛ 雾使我们污浊,轮廊模糊; 把人群变为囚徒,把每个人 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 把都市变为房屋,把森林 变为树木,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 但可怜它并没有想到,现在 我为严寒与疲劳所驱逼, 蜷曲在冻结的棉絮里,而它在 墙外把我的斗室团团围住, 把它变为潮湿的土穴的时候, 我一样可以看到那各方的人群, 他们的步伐与怒吼,海洋的澎湃, 树木在暴风雨中都高高挥舞起 激昂的手臂,绵绵的细草大胆地 也要相率摆脱大地而远飏; 我一样也看见黑夜一转瞬间 在晨鸟的歌声中狼狈而逃; 春天的田野在短短的一夜 之间穿戴起所有美丽的花朵与露珠。 而且我觉得从没有看得这么清楚, 从没有感觉过能这样高瞻远瞩。 一九四五年写于重庆 有一则英国谚语说:山鹰的眼睛不怕迷雾,真理的光辉不怕笼罩。 本诗的艺术构思,就是借雾霭弥漫这一自然景观的夸张描述,巧妙地溶入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体验思考,拥抱时代,针砭弊政,讴歌光明,憧憬未来,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雾在诗中,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成了黑暗事物的代表。作者从主客观两方面抒写了自己在雾中的观察和感知,借景语写心语,以心语抒情语,表达了在当时白色恐怖环境中愤怒、急切、激动等复杂感情。 先写雾中恨。笔锋锐利,缕述铺陈,全面而深刻揭露了邪恶势力的罪恶目的。连用“使”字“变”字,表明肆无忌惮和迫不及待。而一系列用联想构成的对比,强烈显现出形势的严峻。 再写雾中怜,尽管雾的来势汹汹,但它数量虽多而质量很差,以致阻挡不了人们的视线,照样可以看到怒吼的海洋。诗中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人们的觉醒,反叛意识在日益增强。 再写雾中喜。树木激昂,细草远飏,黑夜逃遁, 田野盛装,这一系列拟人化的动态描写活画出各种景物摆脱白色枷锁后的欣喜,反衬出邪恶势力阴谋败露,计划落空。 最后写雾中思。俗话说,拨开云雾见青天。经过一番波折、更加看得清望得远了。雾的肆虐事与愿违,反转来促进人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锻炼了胆识。这一场雾害情节曲折,较量激烈, 以“我”的感知胜利而告终,诗中自然意象的象征含义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古代咏物诗多以客体为诗思运行的主线。如咏雾之作有云:“旭日晴初上,晨烟澹未封。影迷飞絮白,色混落花红。”而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而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作者并不囿于对客体的形态演变的描述,而着重于主观经验的积累,理念的加深。诗中不是以雾为主,而是以“我”为主。是写“我”的观察、比较、体验,而不是写雾的生成、弥漫流程。雾在诗中,主要起引动和反衬作用。他写的“每个意象似乎都有某种政治含义的指向,但又不粘滞于过分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立足于情绪的渲染和歌唱。”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经过神与物游的化合,‘雾’不再是自然现象本身的复写,而凝聚了憎恶否定邪恶势力的情绪,成为对象化的精神表征。”(罗振亚《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本诗弥漫着浓郁历史气息,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使命感,意象艺术的铸造形式也有所创新。 雾雾来了, 踮着猫的细步。 他弓起腰蹲着, 静静地俯视 港湾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赵毅衡 译) 常有那么一些精致玲珑的短诗,在诗人整个创作中, 虽不属力作,但因内涵丰富,意象奇特而广为流传,深深震撼读者之心。一提篇名,自然而然和诗人的名联系起来。如庞德的《地铁车站》、卡洛斯·威廉斯的《红色的手推车》。 桑德堡这首仅仅六行的短诗《雾》,也是如此。 桑德堡是芝加哥诗派的领袖人物。他的成名和在伦敦的意象派的形成差不多在同一时间。 尽管他不属于意象派诗人,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与意象派也迥然不同,但他受意象派的影响极大, 《雾》就被认为是典型的意象派作品。 海港城市被雾笼罩,虽属司空见惯的平常自然景象,但在诗人特定的心情下,觉得别有一番朦胧、神秘的情趣,妩媚妖娆的风采有别于清晰时看得太真实的市容。此情此景诱发很多内心情绪。剩下的是如何把客观表象下的内涵,用新奇的视角,有别于古典浪漫派写滥的模式,不落俗套地用新型的喻体反映出来。要生动地运用客观冷静的意象,为思想插上翅膀,在联想的宇宙自然地翱翔。 诗人寻到一个颇为讨巧的意象突破口。 他利用雾的自然形态和质地的特征,把团团簇簇、变幻流动的状态幻化成毛茸茸、机灵、谨慎、甚至有点狡黠的可爱小猫的形象。相似而不同的两个形象通过联想揉合在一起,使人既觉创新奇特,又感陌生而不滥,萌生出意外的审美效应。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 “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 小猫时而“踮着细步”, 时而弓腰静蹲,怯生生地“俯视” “港湾和城市”。在它幽闲的小憩之余,“又往前走”去了。 弥散滚流的“雾”和胆怯机灵的“猫”一经诗情的融合,本体雾即被艺术地赋予生命力和个性化的动态。读者的想象窗口一下被作者打开。面对冷峻淡泊的城市风光,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经验, 激活自己的理智作画面之外的深层反思,从哲理高度去获得认识和思考的欢悦。 这种对客观景象的冷静叙述,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间离”作用,让读者去完成阅读时的再创造。并不作点题的说教,把思索的主动权留给读者,有足够的自由度任你揣摩、补充、领悟文学之外的潜藏意蕴和深刻思想。 卡尔·桑德堡的这首《雾》在技巧和风格上完全符合意象派一九一四年在基罗编的《诗歌杂志》上发表的“纲领”。 1、用直接的手法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 2、 不许有一个字无益于表现。 3、韵律上用连续音乐性的语言,不受节拍的束缚。 最重要是桑德堡在诗中舍弃了维多利亚浪漫主义的说教与滥情主义。意象派强调诗人的感触、思想必须全部隐藏到具体意象的背后去。这是意象派诗人的反浪漫主义基调。 意象派的核心人物、英国批评家休姆认为“浪漫主义诗总是湿淋淋的……好象不为某事而呻吟就不是诗”,他要求诗“必须是视觉上具体的……阻止你滑到抽象过程中去。” 《雾》是选自一九一六年出版、首次使桑德堡名噪一时的诗集《芝加哥诗抄》。 《雾》从思想内容上看,选材亦有创新,原来不能入诗的海湾港口,钢铁工厂很多成了桑德堡描写的题材,反映了诗人歌颂工业城市的感情,通过歌颂现代大工业文明,显示了桑德堡对人民的未来充满信心。语言上也充分选择口语、俚语,反映他思想感情上靠近大众平民。 《雾》经常被选入各种诗集,人称此诗是“按字数计算稿费拿得最多的美国诗”,其深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柳易冰) 雾 〔作文片断048〕 (赵俊) 【简评】 描绘大雾,采用的是间接衬托的手法。先总写,占据、笼罩着整个东方世界。连太阳也只能透进一丝微弱模糊的光,可见雾之大。接着由近及远,描绘被雾笼罩着的景色。作者观察较细致,写出了“时隐时现”的雾景,做到了动静相间。 雾一 灰白的雾, 在夜间,走着 它粗笨大白熊的脚步。 比云卑湿,龌龊, 走着,走着,又蹲下来 它没有重量的 庞大白色的臀部。 慢慢地,慢慢地 升上来—— 又向更低的地方走去。 二 它遗忘了后面安谧的 山恋、树木,交叉的公路 和栉比的茅屋,只有它 能扯起一块无穷大的天幕, 蒙蔽了人们清醒的眼目, 使一切渐渐软弱、模糊 从它恶劣的鼻息里, 城市,顿时变成灰沉沉, 像座没有厚度的贫民窟。 昏黯的街道上水分迷濛的 黄昏,要瘫痪在行人的近视眼里, 茫茫的雾气中没有了 空间,兀立着几个朦胧的轮廓。 码头上整日滞呆着的货物堆, 只有污秽的老鼠在那儿 卑鄙的灰色小动物啊…… 渡船隔膜地叫唤: 夜提早了时间,施过催眠术的 江汉关大钟快昏睡了, 路灯却想着些辽远的事情, 有着过多身体自由的流浪儿被拘留 在没有白色厚墙的牢房, 屋顶与屋顶们渐渐消失, 雾更大了, 只有它,和彼此认识。 三 它使囚居在 暗室里的记者,思想家, 学生们,扪着头脑叹口气, 手拿着发表不出的消息…… 它窥伺一扇灯光的 窗户,纯洁少女失眠的呵欠 吐着灯似的孤独,睁着眼 看恶梦的世界。 它却小心地守护, 像一群派来的白种秘密人员, 团团围住最孤僻的一幢高屋, 那些阴谋家、战略家、军火商人 利用和平做白色烟幕, 怎样在用人骨划着地图 每一平方自己的国土上。 支配多少新式的 却装配了死亡符号的血肉, 他们狞笑,假装着糊涂…… 四 雾啊,扩大了,掩护了 拖在后面无期的霪雨 下落, 人民再不用试探了; 灰色的和平下面黑暗的 一片战争的泥泞。 此诗写于 1947年的重庆。所谓“雾”,既指雾都重庆特有的自然现象,而更深的寓意则是对那个黑暗昏昧年代的批判。这首诗在构思上可能受美国诗人桑德堡一首同名小诗的影响:“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瞰/港口和城市/又继续往前走。”但唐祈的这首诗,内容更为深广博大,意象的层次更复杂。桑德堡对他的启发,不是情绪上的共鸣,而仅是意象上的局部契合而已。在第一节中,诗人将桑德堡的“猫的细步”改为“粗笨大白熊的脚步”,将“弓起腰蹲着”改为“又蹲下来/它没有重量的/庞大白色的臀部”,这就增加了诗歌带有规定性的情感判断。接下来,诗人就脱离了桑德堡,展开了他丰富精致的想象和联想,将“雾”的内涵揭示无遗。 “雾”是卑鄙的、妄自尊大的,它不是像暴雨那样用冲撞力洗刷世界,而是扭曲世界、使之一片昏昧龌龊,你抓不到它,但又无时不感到它阴森歹毒的力量。它隐去了山峦、树木、建筑和公路,扯起一块弥天大幕,使一切都疲软了、瘫痪了,它的目的是“蒙蔽了人们清醒的眼目”。在这种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的氛围里,空前活跃的是“卑鄙的灰色小动物”老鼠。这里, “雾”的象征性内涵是十分明确的,对当时执政的独裁者的阴谋伎俩的戳穿,没有比“雾”的象征更为恰切和有力的了!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法宝: “愚民”;让你不得死而“赖活着”;让你看不到远方,只能在这一片卑湿的包围里渐渐腐烂掉!“雾”消失了牢房和其他屋顶的界限,其实,它们何曾有界限可言!苦难的人民不都是生活在一所牢房中吗? 在第三节,诗人索性将诗意明晰化,直接点出“雾”的“社会含义”。它围困着人的思想,消磨着人的精神生命,使那些充满良知的呼唤都成为“发表不出的消息”;它对每一扇“灯光的窗户”都秘密地“窥伺”,看到人的呵欠和孤苦无依的眼瞳才感到放心,它实在是这“恶梦的世界”的守护煞神!在“雾”的掩护下,那幢阴谋的策源地——“最孤僻的一幢高屋”里,阴谋家、战略家、军火商人在筹划着倒卖人民鲜血的计划,他们受“雾”的掩护,同时又在制造新的“雾”——“利用和平做白色烟幕”。这是怎样一个污浊的世界啊,这样的世界不能等太阳出来驱散“雾”,而只能用火烧掉它,统统烧掉,在废墟上另建家园!最后,诗人写到了人民的觉醒,他们知道暂时的“雾”貌似不够凶猛,但它“扩大了,掩护了/拖在后面无期的霪雨”。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一团迷雾,它是为日后连绵的战争做喘息,这“雾”中的“和平”,不过是腐烂的过程。这些,都“再不用试探了”,放手烧吧,这是惟一的选择! 这首诗构思精巧,通篇围绕着“雾”来展开,无一句不涉及它又无一句无暗示性含义。诗人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技巧,又加以变通改造,去掉了其中的玄秘成分、忧郁成分,代之以犀利的洞察和坚定的否定。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的诗无疑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投枪和匕首”。尤其可贵的是,诗人没有为了观念而在艺术上做丝毫上步,他精心构思,巧妙设象,推敲每一个字词,使此诗成为精品。唐祈的另一首诗《时间与旗》是他的高峰性创作,由于篇幅过长,在这里只好忍痛割舍。诗人的诗歌观念是深刻的,他认为: “从现实生活到诗的形象,有一个必要的艺术转换过程,把一切可见的东西转换为不可见的精神产物。……单纯的模仿现实的狭义现实主义创造观,是不可能真正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和丰富复杂的内涵的。只有以现代主义为基调,揉进象征和现实才能表现出生活的深度和艺术的真实性”(见《星星》1988年7期《诗论札记》)。从诗人这段话去返观《雾》,我们可以认为,诗人是完美地实现了他的创作原则的。 雾李延国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南疆的雾真大啊! 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一团雾气被我们带进屋里,竟然没有散开,缓缓地、无声地飘忽着,有如海浪般地翻动。屋中间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寞。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的血浆袋和生理盐水,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医护人员只不过在尽他们的人道主义罢了。 他的伤势太重了,脚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不再能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 他第一个滚下身子, 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会忘怀。 “你是英雄吔!”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声音里透着为他自豪的感情,“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吔! 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 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那血迹尚未凝固的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还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死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眼里发硬,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 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 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 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 “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 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的眼睛像散了雾的天空,那么明净,那么清澈,并且有一缕柔情彩云般向我飘来,我能读得懂它:可爱的世界,我去了,我没有给你留下一句假话,我的一生都是真实的呢。还有李干事,我妈妈看病的事情托付给你了…… 选自《文学报》1985年8月1日 【赏析】 雾,笼罩着战地救护所。它遮住了四周的景物,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也模糊了一个战士的真实的心灵——这是笼罩在我们心中的“雾”。 曾几何时, 在我们的生活中, 庄严的口号、 华丽的词句代替了一切。我们学会了说一些豪言壮语,习惯于“拔高”人物,总是以某种政治需要去衡量、图解生活和人的行为。在这弥漫于生活的“雾”中,人们失去了自己真实的品格。 小说《雾》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周小波向我们走来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他那纯朴诚实的心驱散迷雾。透过他那清澈的双眼,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明净的世界。小说中的“雾”,富有象征意义,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小说寓强烈的情感于平和柔缓的叙述中,文章前面着意而自然地写战地救护所周小波临终前的场面,写政委刘彬对这位士兵的“嘉奖”,写我拿出《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和思想活动,这一切都为出人意料的结尾作铺垫。“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这十五个字可谓石破天惊,令人惊奇、赞叹。周小波不是“滚雷英雄”,但他却是真正的战士,是有血有肉的最可爱的人。这样的结尾,是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的。 雾读音·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亡遇切,去,遇韵。 上一条: 務 下一条: 霧 雾wu4(形)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不吃油,眼睛~。(梭25)◇结果张群也还是不敢硬惹,只好装眼睛~,不了了之。(龙82·4·17) 雾〔wu〕 ghob hob. ![]() ![]() ![]() ![]() ![]() ![]() ![]() ![]() ![]() ![]() ![]() ![]() ![]() ![]() ![]() ![]() ![]() 雾霧wù❶飘浮在低空中的微小水珠,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雾霧❶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气︱~霭(ai)︱~凇(song)︱云~︱烟~︱晓~︱迷~︱妖~︱烟~弥漫︱烟~腾腾︱云消~散︱腾云驾~︱如堕五里~中。 雾wù❶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细小水珠:烟雾│云雾│雾蒙蒙。 雾wù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点,悬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使天地迷蒙不清。《悲回风》:“冯昆仑以瞰雾兮。” 雾wù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接触到较冷的地表,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能见度不足一公里。 雾wu雾霭 雾豹 雾标 雾滴 雾化 雾剂 雾露 雾幕 雾钟 雾气 雾凇 迷雾 烟雾 妖雾 云雾 扎(za)雾 雾沉沉 雾蒙蒙 雾化器 雾茫茫 雾腾腾 五里雾 雾鬓(bin)风鬟(huan) 雾里看花云开雾散 腾云驾雾 如堕五里雾中 雾wu❶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点,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叫雾:浓~笼罩着田野|大~使能见度降低,飞机不得不停飞。 雾wù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因气温下降凝结成小水点,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七十·1703)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氣象部 > 霧 > 霧 霧 wù 亦作“𩃻”、“雺”、“霚”、“霿”、“𩅗”。接近地面之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微細水點,如雲煙瀰漫空中,即爲霧。《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古文苑·周宣王石鼓文九》:“不𩙶𩃻。”《説文·雨部》:“霚,地氣發,天不應曰霚。從雨,敄聲。雺,籀文霧省。”段玉裁注:“霚,今之霧字。”又“霚者,雺之小篆。”唐·杜甫《早發射洪縣南塗中作》詩:“寒日出霧遲,清江轉山急。”唐·劉禹錫《楚望賦》:“天濡而雺,土洩而泥。”宋·黄庭堅《薜樂道自南陽來》詩:“疏鐘鳴曉撞,小雨作寒霿。”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佳兵·弧矢》自注:“春秋𩅗雨皆然,不但霉氣。清·姚鼐《答王生》詩:“塵霿苟不興,萬里曜羲娥。” 雾wù旧时云南滇西地区土匪谓方位北。 雾【同义】总目录 雾迷空步障罩子 霞←→雾xiá ← → wù霞:日出或日落时,日光斜射在天空中,由于空气的散射作用而使天空和云层呈现红、黄、橙等彩色的自然现象。 雾wù〖名词〗 雾霧wù雾气。杜牧《阿房宫赋》:“烟斜~横,焚椒兰也。”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冰滑,蹬几不可登。” 雾*霧wuCEED 液体 液体液体和气体:流体 另见:酒 茶水 液汁 流动 ☚ 溪水 各种程度的水 ☛ 细小之物 细小之物锥匕 另见:细小 ☚ 某种程度的物品 好物 ☛ 水气 水气露气 雨气 黑气 ☚ 气体名称 寒气 ☛ 各种雾 各种雾早晨的雾:晨雾 晓雾 ☚ 雾气 山雾 ☛ 高楼 高楼飞楼 飞闼 飞甍 山楼 虹楼 岑楼 延楼 起楼 重楼 危楼 层阁 层楼 重屋 层栋 云屋 ☚ 门楼 楼观 ☛ 昏暗 昏暗昏(昏莫;昏沉;昏惨;昏霭;昏霾;昏冥;昏暝;昏蒙;昏蒙;昏蒙;昏昧;昏曀;昏晦;昏翳;昏暗;昏黯;黮昏;霾昏;昏澄澄;昏邓邓;昏腾腾;昏惨惨;昏惨剌;昏天暗地;天昏地暗) 暗(暗暗;暗昧;暗冥;暗暝;暗淡;暗淡;暗漠;阴暗;暗黝黝;暗幽幽;暗蒙蒙) 晦(晦晦;晦蒙;晦暗;晦暝;晦冥;晦昧;晦黯;晦芒;阴晦;霾晦) 冥(冥晦;冥暗;冥昏;冥昧;冥蒙;冥蒙;沉冥;暗冥) 暝(暝阴;暝暗;暝晦;翳暝) 暗(暗昧;暗曀;暗淡;暗淡;暗蔼) 昧(沦昧) 瞀暧 曛(曛昧;曛晦) 盲(晦盲)黯(黯黯;黯淡;黝黯;滞黯;匿黯;阴黯) 黭(黭幽) 惨(惨黯;惨淡;惨淡;惨阴) 窈(窈昧;窈蔼) 荒 蒙 蒙 雾 浊(浊晦)幽(幽玄;幽暗;幽昧;幽沫;幽冥;幽晦;幽窈;幽默;幽阴;幽黯;幽霾;阴幽) 杳(夕阳~) 阴(阴化;阴黑;阴深;阴幽;沉阴) 曭 曀(淫曀) 翳阴 窅黑溟溟 黤黤 黑沉 雺墨 颓淡 暗汶 阑珊 深昧 洞黑 黑乎乎黑糊糊 乌洞洞 另见:灯光 光线 夜晚 天色 模糊1遮蔽 ☚ 昏暗 昏暗的样子 ☛ 雾气 雾气雾(雾水;雾光;雾氛;雾雰;雾岚;雾霭;雾露;雾幕;雾幙;香~;海~;烟~;黑~) 雰(雰气;雰雾) 氛(氛雾;氛祲)霿 雺 霭 阴岚 迷露 罩子 白蜃云 迷空步障 ☚ 各种云雾 各种雾 ☛ 云气 云气气(霞气) 氛 雰(雰祲) 霄(霄气;浮~) 霭(霭气;香霭;淡~;轻~) 雾(雾翳)云肤 云衣 云精 ☚ 流云 预示之气 ☛ 盛多 盛多云(云罗;云屯;云蒸;云浮;云滃) 雾集 雾滃 雾叠 霶霈 夥多 夥够 夥颐 籍甚 林植 赩翕 霶霈 漫天蔽野 ☚ 众多的样子 极多 ☛ 雾fog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下的称雾。能见距离在1~10 km的称轻雾。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再经冷却发生凝结。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辐射雾是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层空气变冷而形成。多出现在高气压区的晴夜,它的出现常预示晴天。城市及工厂区,烟粒、尘埃多,凝结核充沛,极易形成浓雾。辐射雾是冬半年中国大陆上常见的雾。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海洋上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或冷的洋面上,均可形成平流雾。中国沿海春夏季多见,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雾的消散主要是当雾移至暖地表面气温升高后,空气脱离饱和状态,雾滴蒸发而消失。 雾白色的水蒸气,即重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寒雾结为霜雪。” 雾大量微小水滴(冰晶)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 m为雾。能见度低于500 m为大雾,低于100 m为浓雾,低于50 m为重雾。能见度在1000~10000 m的为轻雾,10000m以上的为霭。雾滴半径多为2~15 μm,有的可达60 μm;浓度一般为雾滴1~100个/cm3,浓雾雾滴可达500个/cm3。辐射雾,厚度100~200 m,最薄2~3 m;平流雾,暖湿空气流到冷地面而成,厚达数百米;蒸发雾,多为海雾或水面雾;锋面雾,主要出现在暖锋前。 雾 雾wu悬浮在贴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能使水平能见度减小到1千米以下。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上、10千米以内时称轻雾。雾的下界是地表面,上界范围变化较大,低的不到1米,高的可达数百米以上。一般把高度不到2米的雾称为浅雾。 ☚ 冰雹 露 ☛ 雾 雾wu大气近地层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的大量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雾是近地气层中的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面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积贮了大量热量,大气近地层中容纳的水蒸汽也多,夜里地面向空中散发热量,到了后半夜和清晨,地面温度已降低很多,使得接近地面的大气里的水蒸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小的水滴。在河边、湖上,雾常常又多又浓,这是由于那些地方潮湿多水,水在夜间冷却得较慢,水面上的空气也比较温暖,而陆地却冷却得较快,陆地上的空气也比较冷。水面上的暖空气上升,陆地上的冷空气流来填充。饱含水汽的暖空气遇到冷空气便立刻冷却,凝结出小水滴,降至地面附近。雾按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辐射雾、锋面雾和平流雾等几种。平常见到的雾,多为天晴风静的夜晚,地面散热降温,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称为辐射雾;冷、暖空气接触时,冷空气的前沿使暖空气冷却凝结成的雾称为锋面雾;暖湿空气流到冷的地面经冷却而凝结成的雾,称为平流雾。城市里尘埃特别多,夜里地面降温,大气近地层中的水蒸汽饱和时,便以尘埃为凝结核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因此,城市里雾也特别多。英国的伦敦既靠海,又有大量烟囱,空气中既饱含水汽,又有大量尘埃,因而是世界上著名的雾都。气象观测上,把能见度等于或大于1000米时的雾,称为轻雾;能见度小于1000米时的雾,称为雾。在气候严寒地区的冬季,当近地层气温降到远低于0℃时,还会出现由冰晶构成的冰雾。形成早雾的气候条件是夜晚晴朗无风,空气层稳定,故早雾多属于辐射雾。这恰是来日好天气的预兆,因此有早雾的天气一般是晴朗的好天,故有“清晨浓雾一日晴”之说。因为雾对交通航运有不利的影响,所以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消除浓雾,其中包括使用烟囱的除尘设备,减少城市的污染等。 ☚ 露点 霜 ☛ 雾 雾wu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多在清晨发生。当空气的湿度较大,温度较低时,地面的上升气流比较弱,从地面上蒸发的水蒸气不能升到高空,聚集在地面附近,就形成了雾。一般早晨出现的雾,到太阳升起来以后,温度升高了,就会渐渐散去。也有的时候,雾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雾可保持空气中的湿度,但也给人们的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在大雾里,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给车辆行驶、轮船航行和飞机起落造成了许多困难,会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事故。 ☚ 雪 霜 ☛ 雾 雾Wu悬浮在贴地层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减小到1千米以下时。当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上,10千米以内时称轻雾。雾层的上界变化很大,低者不到1米,高者可达数百米以上,一般把不高于2米的雾层称为浅雾。雾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近地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由于空气冷却的方式有多种,形成雾的类型、特点不尽相同。日常出现最多的雾是因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的辐射雾,这种雾日出后因地面温度升高逐渐消散,多生成在秋、冬季节。此外还有平流雾、锋面雾、蒸发雾、上坡雾等。雾的存在减小了能见度,对交通运输、航空、航海都有重大影响。目前正根据雾形成的相反过程,从增高温度和减小空气湿度两个方面探讨雾消散的办法。 ☚ 水的蒸发 雾淞 ☛ 雾贴地面层空气中浮游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常呈乳白色,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观测上,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的雾,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00米时,称为“雾”。雾是气温低于露点时,空气中水汽冷却凝结而成。雾对交通航运不利。 雾霧wù❶近地面气层中悬浮有大量水滴或(和)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水平能见度等于或大于1千米而小于10千米的称为轻雾;小于1千米的,称为大雾。雾对观察、警戒、交通、航行等都有影响。 雾 雾wu境内分布差异大,局限性强。北部黄土高原区,除泾河河谷的彬县外,是雾日多的地方,年平均20天以上,长武县最多,达31.1天;平原一带雾日明显减少,多者不超过18天,多在10天左右。礼泉县最少,只有5.4天。平原一带的雾日分布呈中部少、南北多之势。夏季的雾日,除长武、彬县外,其余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年四季中雾日最少的季节。各地雾日数以长武县为最多,达7.1天,而乾县只有0.2天,是最低值。平原一带的雾日数不超过2天,是境内少雾的地方。秋季雾日数,黄土高原区多数地方是一年中雾日最多的季节,而平原一带则多为次多季节,其值价于1天~14天之间。长武县雾日最多,达13.4天。礼泉县最少,只有1.1天。 ☚ 雷暴 新地质构造运动 ☛ 雾 雾两幕话剧。1943年底那沙编剧,战士剧社首演。该剧揭露蒋管区的黑暗,反映特务对一位有进步思想的老教员及其女儿的迫害;父女被逼而斗争,最后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该剧在山东境内演出较为广泛,有一定影响,有多种油印本。 ☚ 雷锋 蛾子灯 ☛ 雾 雾近地层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由大气水成物组成。微小水滴小到目力无法分辨,所含水分亦不易量到,只能使人感到一些潮湿。有雾时水平能见距离小于1,000公尺。对水、陆、空交通都有不利影响,故在一些重要机场,常采取消雾措施。 ☚ 雹 雾日 ☛ 雾(霧)wù ❶ (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 fog: 薄 ~ mist; 尘 ~ dust fog; ~ 浓 dense [heavy; thick] fog 雾fog 雾fog 雾fog 雾wù❶ 雾霧wù(13画) *雾(霧)wù13画 雨部 雾霧wù《说文》所载籀文从雨,矛声。音变如矛敄務(务的繁体字)例。指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小篆从雨头,从敄(wù)声。三国魏时作霧,隶楷继承。元代简化作雾。与務简化作务相合,是有规律类推。现作规范字。见《总表》。义引申为像雾的东西。如:喷雾器。 雾霧★繁◎常★常wù霧,形声,从雨,務(wù)声,本义为雾气,当气温下降时,接近地面的空中像云烟一样弥漫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引申为像雾气一样的东西。元代俗字、《简化字表》简作“雾”,省略原字部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