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雷斯达尔《远望哈勒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雷斯达尔《远望哈勒姆》 雷斯达尔《远望哈勒姆》离开阿姆斯特丹不远,俯瞰哈勒姆城的景色,天空淡淡的,大片的白云蜿蜒伸向远方,天尽头处,烟霭朦朦。小城掩映在树林和云影里。前景上能看到一溜的房子,红的黄的屋顶,在淡灰色的背景衬托下,越发显得鲜亮照眼。还可以看到极平常的洗衣房的工作场,场上晾晒着漂白过的长长的亚麻布。——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斯达尔笔下的哈勒姆风景。中景上的建筑物,就是他死后被安葬在那里的辛伯弗奥教堂。 远望哈勒姆 雷斯达尔 荷兰风景画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灰色地平线和银灰色的天空。风景中并无人的活动,立体感是通过树木、草地和积聚的浮云巧妙地构成的。同时,在荷兰绘画(这里指描绘户外景色的绘画)中,有一种显著的重视明亮部分的倾向。这种倾向也给予荷兰风景画以深邃的纵深感。雷斯达尔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带有这些所谓风景画的本质特征。 树间村道 霍贝玛 《远望哈勒姆》,雷斯达尔画过两幅,现都收藏在阿姆斯特丹。一幅大些,另一幅小些,小的是习作。原来,他每每作画,都是先在室外作好素描稿,然后在画室里最后加工完成的。 画中笼罩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的是巨大的苍穹。雷斯达尔 一边将这穹隆的曲面平平地铺展开来,一边将投在广袤的平原上的阴影随之处处变化。他总记得那句话: 光与影绝不是静止的。他还在天空的表面微微涂上明暗,使其更有立体感。要言之,他是个致力于天空描写的人。 他将天空作为构图的重要一部分组织在画面中,从大地到天穹尽收眼底,或者说他是在眺望被大气所包围的景物。因而在视圈内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漏掉,而且既保持细部又不致看不见全体。他很善于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自然中散在的东西统一起来,组织成一个整体。他想用自己画布的四个边框将自然的一角围起来,他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的暗箱。然而他同时又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将那一切都包容在内了。他将对象进行缩写,将光减弱,仅仅保持形态和色彩的正确比例关系。就是说,他始终以整体性为目标,并逐渐使画面变得丰满和强烈。上方较灰些,下方用茶色系和绿色系的色调描绘,直至额缘的四个角都涂满颜色。他的画远看昏暗而不清晰,近看则画中光芒四射。 关于雷斯达尔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只知他1630年出生在哈勒姆城,1650年移居繁荣 一时的阿姆斯特丹。他于1682年去世,葬在家乡。 雷斯达尔是个深沉、狐独的人。他 一生画了约500余幅风景画。不难看出,他后期的作品带有哀婉的性格,这也是荷兰开始出现危机的反映。当时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做一个 “孤独的散步者”。他们逃避都市,涉足郊外,卖弄美词丽句,一心只是描述田园的魅力。当雷斯达尔面对地平线的时候,他也会心情激荡,为大地的广阔所诱惑,为云影所感动,为透过云层的阳光而忘掉一切。 在1650年以后,仍坚持在近景上放进造形的主体,并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的对比的风景画家,有雷斯达尔的弟子霍贝玛(1638—1709)。他在有名的《树间村道》中,描绘了一条狭长的路和两侧并排的树木伸向很远的远方,人和房子都服从于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于地平线上的图法原理。在色彩上,从前景的暖色向远景的冷色渐渐过渡,是根据典型的空气透视法画成。总之,这幅画的细部是写实的,而在整体构思上又带有很强的幻想性,可以说是一幅秀丽而轻快的独特风景画吧。 ☚ 伦勃朗《自画像》 考尔夫《有银壶和中国瓷碗的静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