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弹子;雪蛋子ɕye21tan213tsɿ53xue21dan213zi53冰雹。清姚莹《康輶纪行》卷二: “酉刻,大风,雨雪雹,约二寸许,蕃人谓之雪弹子。” 民国十五年《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 “雹曰雪弹子。”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卷四《礼俗·方言》: “雪弹子,谓冰雹也。”民国十八年《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八《风土·方言》: “雹为雪弹子。”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雹曰冷子、硬雨、雪弹子。” 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方言》: “雪弹子,谓雹也。”陈友琴《川游漫记·用“民主”力量到四川去》: “据谓向西康去之途中,天气甚寒,风势吼急,行人不能大声说话,若语气过高,或一声长啸,即有大雪弹子迎面打来,百无一爽。”亦作“雪蛋子”。民国二十二年《绵阳县志》卷一《疆域·风俗·俗语》: “雹曰冷子,亦曰雪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