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雕版印刷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雕版印刷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经行印刷的技术。7世纪起,开始在民间使用。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1300年前中国的唐代。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刻印于704~751年之间的雕版陀罗尼经;现存较早的印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选普施的《金刚经》,此件1卷为17张纸粘成,长488cm。每纸高为76.3cm,宽为30.5cm。早期印刷史上最大一部书为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的《大藏经》,22年始成书,共1076部,5048卷,13万块雕版。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是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960~1279年的宋代为雕版印刷术的鼎盛时期。自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至1633年(明崇祯六)南京的胡正言用彩色饾版和拱花技术,印成《十竹斋书画谱》,说明中国最早采用雕版印刷图案和套色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术又称“整版印刷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术。始于中国唐代。所用版材一般是梨木。先把木料刨成适用的厚度,裁成普通线装书两页大小的幅面,板面上抹上一层浆糊,使板面光滑柔软。把誊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的字稿,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成为一块“印版”。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刷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用在版材上雕刻成图文的印版进行印刷的技术。我国发明的印刷术最早即为雕版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刷印,现在的木刻水印仍用此法,所以也称“刻板印刷”。它是由公元前流行的印章盖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捶拓碑石等方法逐步演变而来的。雕版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很盛行,唐咸通九年,我国已有宣传佛教的木刻版画流行,到明代发展为彩色套印技术,它能根据画稿设色深浅浓淡、阴阳向背的不同,进行分色,刻成多块版块,然后依色调套印或迭印,能使原画的笔法、笔力、色彩浓淡一一如实地再现。雕版印刷在古代还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并影响到非洲和欧洲。现代雕版印刷主要用于票证等特种印件,如雕刻凹版、雕刻凸版和用于印染业的雕刻印花滚筒等。雕刻凹版目前大都采用钢质版材。为便于雕刻加工,通常先将钢板退火,在制成印版后再把钢板淬火。雕刻凹版主要用于纸币、邮票等有价证券的印刷,它耐印率高、线条清晰、很难伪造复制。 ☚ 铭文 德福雷斯特 ☛ 雕版印刷术diao ban yin shua shublock print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