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集合论悖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集合论悖论又称“逻辑悖论”。罗素于本世纪初提出。罗素根据素朴集合论对集合的直观理解,定义这样一个集合,它以所有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作为元素。问题是:它是否以自身为元素?如果它以自身为元素,那么按照定义,它不以自身为元素;如果它不以自身为元素,那么同样按照定义,它以自身为元素。 集合论悖论 集合论悖论指在集合论中所发现的悖论。这些悖论都属于语法悖论。罗素悖论,康托尔悖论和布雷里—福尔蒂悖论是三个著名的集合论悖论。其中,罗素悖论的影响最大,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从本世纪初,人们对悖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种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基础理论、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 布雷里—福尔蒂悖论 又称最大序数悖论,是1897年发现的。根据康托尔集合论,所有的序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但是“所有序数的集合”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所有序数可以用序数的自然次序排成一良序,所以所有序数的集合是一个良序集合,这个集合本身也有一个序数。但是,一个序数集合的序数应该大于属于该集合的每一序数,因此,所有序数集合的序数大于任何序数,也就是说所有序数的集合有序数但又不属于任何序数。 康托尔悖论 又称最大基数悖论,是康托尔(Cantor)1899年发现的。把所有的集合组成一个新的集合,记作U。根据康托尔定理,一个集合M的幂集P (M)的基数大于M的基数,即有 ![]() ![]() ![]() ![]() 一些学者认为,集合论中之所以会出现一连串悖论,主要是由概括原则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蔡梅罗(E·Zermelo 1871—1953)把集合论公理化,形成公理集合论,并于1908年公开发表。之后,弗兰克尔(A·A·Fraenkel)对这个理论作了一些修改和发展,形成ZF系统。ZF系统给出了七条公理:外延公理、无序对公理、并集公理、幂集公理、分离公理、选择公理和无穷公理。从这七条公理出发足以推出康托尔的集合论,并且其中的分离公理限制或取代了概括原则。由于分离公理的限制作用,罗素所构造的A={X:X∉X}不能成为ZF系统中的集合,这就保证不会出现悖论。 ☚ 悖论 逻辑哲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