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雅斯贝尔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雅斯贝尔斯1883—1969Kar Jaspers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曾在海德堡和慕尼黑先学习法律后改学医学,190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现象派哲学家胡塞尔的影响下,又从医学转为研究哲学。1921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居瑞士,曾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哲学》、《理性与存在》、《生存哲学》等。他在这些著作中论述了法与人的自我实现、自由等法哲学问题。他认为法的价值包括正义、自由、秩序、个人尊严、安全、生存等。国家和法的责任是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他还说,哲学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实现自己而战胜孤独,而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正如人要否定自然就必然摧毁自己一样,……人要拒绝社会、职业、国家、婚姻和家庭等,才能发现自己”。因为存在只能在相互交换中实现自己,所以法有保护职能,给人以最低限度的社会安全,使人不惧怕侵害。 雅斯贝尔斯1883—1969karl Jaspers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早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法学,又在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医。后来曾在海德堡大学任心理学助理教授和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哲学》、《时代的精神形势》、 《存在哲学》、《罪恶问题》、《哲学概论》、《当代人类的命运与哲学思维》等。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存在可以称之为大全。自我就是大全,它不仅是一般意识,而且还是一个支持着意识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意识思维的东西,还是被视为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可以吸收到这个精神的自我的各种观念性的整体中去。所以,世界就是自我这个大全。他进一步认为,自我是自由的,人的前途永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由是人的潜能,它意味着在某一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赋予自由三个条件:(一)没有知识便没有自由;(二)没有任意便没有自由;(三)没有规律便没有自由。他还认为,人的最高选择是超越现实世界,飞往上帝,达到独立自存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技术和国家行政的控制,人作为某一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成了标准划一的类型,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真理性存在。只有当人陷入绝境,即面对苦难、斗争和死亡时,才能发现存在的意义,从而进行选择和达到对现实环境的超越。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Yasibei’ersi,K·Jaspers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创始人之一,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883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奥登堡,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海德堡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1948年后留居瑞典并获瑞典国籍。1969年2月26日逝世。他所谓的“存在”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但在自我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存在,即上帝(或称“大全”)。他认为人所体验到的存在方式有三种:“客观存在”、“自我存在”和“自在存在”。他认为“自我存在”只能靠体验把握,即人在死亡、痛苦、斗争、犯罪的绝境时才能发现存在的真实意义。在自我存在中,自我总是处在追求、痛苦与失败之中,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总达不到满足,于是自我希望超越自己的本质,与上帝相汇合,在上帝(自在存在)中显现自我存在。他认为,个人是自由的,但这要在与另一个人的交接中获得。他宣称“哲学思维的根本问题是虚无,是绝对进行毁灭的活动,是没有形态的东西,是死亡”,“研究哲学就是研究死亡”。雅尔贝尔斯的哲学是充满悲观主义、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主义》、《世界观的心理学》、《哲学》(三卷)、《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等。 ☚ 海德格尔 萨特 ☛ 雅斯贝尔斯1883—1969Karl Jaspers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早年从事精神病治疗工作,后转向哲学研究。把存在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认为存在可分为“存在的形式”和“存在本身”,前者是有规定性的存在,它是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本原的存在,是“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它不能为人们正常的理智能力所认识,而只能由人根据内心体验,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体验它。认为“存在本身”即“大全”有两个方面:世界和“超越存在”。“超越存在”在世界的彼岸,它与生存不可分割,只有成为生存的人才能领悟它的存在,倾听它的召唤。对个人来说,意味着通过活动,去获得对存在进行选择的“自由”。断言人们只有陷于绝境(痛苦、斗争、犯罪、死亡)时,才能发现存在的真实意义。晚年又提出“新人道主义”,强调每一个人只有作为人自身,才是一个作为人在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世界观的心理学》、《哲学》、《理性与存在》、《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等。参见“伦理学”中的“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将解决道德问题看作哲学的独特任务。认为人是比自然和历史产物更高级的存在物,其内在本质是自由;人的内心体验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陷于“绝境”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存在。参见“哲学”中的“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哲学家,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奥登堡一位法学家家庭,曾获医学博士,后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纳粹德国期间侨居瑞士,战后取得瑞士国籍,任巴塞尔大学教授。他认为,对存在本身的追求是哲学的永恒问题,但一切作为对象和被认识了的存在都不是存在本身,真正的存在只存在于非存在中,即“大全”,它是不可感、不可认识、只可领会的,这种领会不是“知性”,而是“理性”,它从人意识到世界是向我们显现的大全,到发现人自己是一个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的大全,最后体验到人作为一个开放性整体的 “超越存在”,这样逐级上升,最终通过个人信仰把握到“现实”,把万物看作是超越存在的密码。理性在人的生存的“边缘处境”即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中必然要遭到失败和崩溃,但这正是使人真正成之为人、获得自由的一个契机。主要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哲学》、《理性与生存》等。 ☚ 石里克 海德格尔 ☛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Jaspers,Karl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奥登堡。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法律,后改学医学。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母校精神病院任志愿助理。1913年改去心理学系任教,1916年任心理学教授,1922年任哲学教授。纳粹上台后失去教职并被剥夺了发表著作的权利。1945年复职。1948年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967年取得瑞士国籍。 ☚ 海德格尔 马塞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