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雁门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雁门关(清)朱彝尊 白登雁门道①,骋望勾注巅②。 此诗描写雁门关的险峻和寒冬景色,抒发了对名将的怀念以及时代变迁的苍凉之感。 【作者】 朱彝尊(1629—1709),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少肆力古学,博及群书,康熙十八年(1679)时举博学宏词,授翰林院检讨,后充日讲官,入直南书房。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诗与王士禛齐名,词亦甚著,有《曝书亭集》等。 【注释】 ①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北,旧属雁门郡。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即此。②骋望:远望。勾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③郁参错:草木茂盛高低不齐貌。④勾连:互相连接。⑤岭:雁门山。⑥层冰:层层凝结的冰柱。⑦蜿蜒: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⑧飞光:冰雪在阳光下反射出来的光。⑨抗迹:高尚的志行、心迹。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⑩郅(zhi)都:人名。汉武帝时曾守雁门关,匈奴不敢来犯,因而境内安宁。⑪居延:即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汉时为匈奴所据。⑫刘琨:晋代人,愍帝时曾都督并、冀、幽三州军事,与北方叛乱分子周旋,对安定北方,保卫王室起了一定的作用。广莫:晋代洛阳城的北门。⑬《扶风》篇:指刘琨所作的《扶风歌》,中有“朝发广莫门”之句。⑭陵谷迁:喻历史的变化和人事的无常。《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⑮劳歌:劳作之歌。《公羊传》:“劳者歌其事。”⑯嗷嗷:雁鸣声。《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鸿嗷嗷。”中泽:沼泽之中,草泽之中。《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后以之喻困境。 雁门关在山西省繁峙县西60公里,为内长城著名关口之一,唐代于雁门山顶置关。山西四十余关之最,两山夹峙,形势雄伟。唐时所建雁门关至元代时废,明代于今址重建。唐代诗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六》“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即指此。 雁门关 雁门关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在出山阴县城的公路边,群山起伏的勾注山脉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这些汉墓是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的无名孤坟。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凌空,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入眼帘。 ☚ 清真大寺 原平市大营温泉 ☛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勾注故道上,是晋中地区通往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同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雁门山东西双峰夹峙,其形如门,形势险要。雁门关创建于唐,原筑于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移建今所。关城围二里,高两丈,砖石砌成。现存关门三座,内有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祠旧址及石碑数通。雁门关自古为军事重地,有“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李白所咏“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古风》),元好问所咏“稜层石蹬倚高梯,穷谷无人绿树齐。总为古来征战苦,宿云常傍塞垣低”(《发南楼度雁门关》),皆形象地展现了雁门关的边塞风姿。 ☚ 杨家祠堂 代县文庙 ☛ 雁门关又称“西径关”。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因以两山对峙,雁飞渡其间而得名。唐置。元废。明复置于今址。为山西三关之一。历为军事重地。 雁门关古称“西陉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关口。在今山西代县西北20千米处。因两峰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入其间而得名。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是山西省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其北部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为了防范北方匈奴,在此据险设卡,建古雁门关。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筑长城,雁门关遂成为长城的重要关口。 雁门关yan men guanYanmenguan Pass (one of the major passes of the Great Wall) 雁门关唐置,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元废。明筑雁门关于今址,为山西三关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