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雁荡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雁荡山

雁荡山

汉族山川传说。流传于浙江沿海一带。相传很早以前海边的一座高山旁,住着一个叫阿嘎的青年,人穷心肠好,看见成群大雁路过没有歇脚喝水的地方,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山顶开了三个湖。大雁都感激他,呼唤着他的名字,后来一条恶龙占了这块地方,身子伸在三座湖里。阿嘎来撵它,被它害死。一群群大雁飞回来,不见阿嘎,只见恶龙,便群起攻之,把恶龙用石头砸死了。从此这给大雁洗过澡的地方,便叫雁荡山,成群大雁飞过时还叫着“阿嘎!”

☚ 寻太阳   覆船山 ☛

《雁荡山》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1)。祥符中,因造玉清宫(2),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3),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4),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6),有“雁荡经行云漠漠(7),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8)。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9);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10);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11),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12),上耸千尺(13)。穹崖巨谷(14),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森然干霄(1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6),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17),皆有植土龛岩(18),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19),立土动及百尺(20),迥然耸立(2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2),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23),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1)温州: 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城、泰顺等县。雁荡山: 位于今浙江乐清、平阳二县境内。这里指的是北雁荡。图牒(die): 地图公文。牒作公文解,如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2)玉清宫: 道观名。宋真宗为了崇奉自己所造“天书”,于祥符元年至七年(1008—1014)扩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3)伐山:开山取木材。(4)西域书: 泛指佛经。(5)阿罗汉: 简称罗汉,梵文,意译为“尊者” 。诺矩罗:十六罗汉中的第五尊。十六罗汉(宋以后改为十八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震旦: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称谓。芙蓉峰: 雁荡山峰之一,在雁荡山南部。龙湫(qiu):雁荡山瀑布名。(6)贯休:原名姜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唐代名僧,善诗,工书画,著有《禅月集》。《诺矩罗赞》相传为贯休所著,但今传二十五卷本的《禅月集》内无此篇。(7)经行: 穿行、经过。漠漠: 无边无际之意。(8)宴坐: 悠闲静坐。(9)瞰(kan):俯视。(10)雁荡: 雁荡山芙蓉峰顶的湖泊,方圆十余里,芦苇丛生,鸿雁南来北往常在此留宿,故得名。(11)谢灵运: 南朝刘宋著名诗人,曾任永嘉太守。其诗多写会稽、永嘉等地的山水名胜。(12)峭拔:峻峭挺拔。(13)耸: 直立。(14)穹:高。(15)森然干霄:山峰林立,高入云霄。(16)冲激: 冲刷、侵蚀。(17)壑(he): 深沟。(18)植土:即下文的“立土” ,指直立的土柱。龛(kan): 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木柜。龛岩: 指表面布满凹坑的直立的岩石。(19)成皋: 古县名,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陕西: 行政区划,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一带以及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西北部、甘肃的东南部地区。(20)动及: 往往达到。(21)迥然: 突出地。(22)具体而微: 缩影的意思,这里指成皋、陕西大涧中的 “立土”好象雁荡诸峰的一个缩影。(23)林莽:茂密的丛林。

〔鉴赏〕《雁荡山》一文,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温州雁荡山” 至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此段主要介绍雁荡山自古以来未被发现的概况。本段又分四小部分。第一部分自 “温州雁荡山” 至“此时尚未有名”。此部分极为简洁地介绍了雁荡山奇秀及初步被发现的情形。“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样的“奇秀” 山,有史以来的地图文件中,都不曾有过记载,确是令人不可思议。这里文意一转,显示出笔法的奇巧,构成“包袱” 紧紧抓住作者探奇之心。接着作者从远处落笔,介绍祥符年间,因宋真宗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这就交代出,此系偶然发现,但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作者接着从历代文献入手,在叙述中帮助作者释谜。第二部分自 “按西域书” 至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作者查阅佛经,知道诺矩罗罗汉,在东南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龙湫瀑布附近居住过。接着说唐朝著名和尚贯休在他著名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诗句。雁荡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视大海,但人们仍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一系列的叙述扑朔迷离,却环环相扣,使文章既紧凑又具有魅力,给雁荡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紧紧地抓住读者。第三部分自 “后因伐木”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至此一个大包袱在读者面前抖开,雁荡山得以命名的原由得到交代。从“按西域书” 至 “唐僧贯休之诗” ,到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最后“以贯休诗命名” 为止,印证“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文理缜密,记事详实,在叙述交代中,作者犹如一名高超的丹青妙手绘出了一幅清幽奇特,令人陶醉的山水长卷。紧接着,作者的笔墨又一跳,在时域上,跳到南朝宋之元嘉年间的谢灵运身上。这样的“天下奇秀” 之山,竟没有被六百多年前,经常带领着数以百计的随从在浙东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所发现,反转过来证实了雁荡山在宋代前是鲜为人知的。此文并非游记,但是作者运用了写游记的手法。遣词精练明净,意境独到鲜明,其文学味浓郁;而且笔触时时变化,不是呆板地陈述,时域界限不断变化,文意显得摇曳多姿。而作者所引唐僧诗句,“雁荡经行云漠漠” ,显示一派绮丽景色;“龙湫宴坐雨濛濛” ,把人引入诗一般的天地之中,增添了文章奇丽迷蒙的色调。

第二段“予观雁荡诸峰” 至“理不足怪也” 。此段主要叙述雁荡山自古来未被发现的原由和它的生成。这一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亦可分四个部分赏析。第一部分自 “予观雁荡诸峰” 至“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此部分说明沈括不停留在 “佛经” “传说” 等考证方面,而亲自赴雁荡山进行实地考查。作者爬山涉水,踏遍青山,发现雁荡山各个山峰,都是峻峭挺拔、险峰奇异,耸立千尺,山崖、深谷和别处迥然不同——均被各个山谷包围其中。形成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的独特景象。沈括的实地考查,让读者知道雁荡山不易被发现的地理原因,给文章增添了逼真感。接着,作者又从道理上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于是,推进到第二部分( “原其理”至“亦此类耳” ),雁荡山之所以从原始形状变成现在这样,原因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作者的探究显然深化了。而 “岿然” 两字,在此显出 “巨石”的气概,其形必然“皆峭拔险怪”。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等“皆是水凿之穴” ,此六字十分重要,证实上述所阐明之理,揭示水流侵蚀,改变山壑的力量。接着用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充分说明雁荡山地区原来是一个平原,因为流水的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从高处去看这些山峰,恰好与周围高地的高低差不多,谷中各个山峰还低于周围高地的地平面。这是在实地考察上所作的探究。作者笔墨并未到此为止,旋又推进到第三部分(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至“但此土彼石耳” ),引伸出与成皋、陕西等黄土高原的比较,说明夹在两山间的大水沟“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的特征,揭示出雁荡山生成的原因,并科学地推断出黄土高原和雁荡山的形成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就在于“但此土彼石耳” 。第四部分自“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而又让“深谷林莽所蔽” ,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这里游览,是不足为怪的。这又回应了前文,起到关合作用。如果读者仔细对照、回味,第一、二段结尾都说到酷爱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但其目的不一样。第一段结尾是“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用了一个“殆”和“盖” 。读者不难看出沈括用词十分严谨,不给予肯定,留有充分余地。而第二段“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说明上古时人及刘宋时代谢灵运没有发现雁荡山,没有来游历,也就毫不奇怪了,用词比第一段语意略带肯定。在简洁的用笔中,前后互相对照,用词的分寸感又很得当。

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也是很显著的。作者紧紧围绕雁荡山长期未被发现及如何生成的原因,大用笔墨,因此,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天下奇秀”的雁荡山。进入峭拔险怪、绚丽多姿的雁荡山区,而不知道雁荡山在何处。“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作者行文跌宕,随后,则层层深入,用妙笔带读者神游,在神游中,晓之以理,使读者知道雁荡山未被发现及生成的原因。文章近四百字,一路写去,使读者“穷其奥、尽其胜” ,确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感。

本文所揭示的是地质科学,因此《雁荡山》和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是行文有其精确性和严肃性。然而,作者又不是板着面孔,拘泥于平板、枯燥的说教。从佛经中去考证,增添了此文神奇迷濛的色彩。为了证实雁荡山自古以来没被发现,两次引用酷爱山水的谢灵运来证实,用词精练、准确,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

《雁荡山》这篇文章,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和深入实践的心迹。造物对山、水、岩、树、花、草等的巧妙安排,这一切,通过作者一枝生花的妙笔再现了出来。

清末康有为说: “雁荡山,雄伟奇特,甲于全球” ,其评价确不过誉,而赏析《雁荡山》,我们则获得了一次和游雁荡山一样独特的审美享受。

字数:3980
潘山君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84-988页.

雁荡山

京剧剧目。1952年由徐菊华、李春立、崔庆禄等编剧,并由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演出。主要内容:曹州孟海公起义,隋朝将士贺天龙拒战不敌,兵退雁荡山;孟海公引军攀登山路追击,夜战中歼灭敌军。贺天龙退入湖中,孟海公又追至湖边,经过一场水战,大获全胜。贺天龙又引残兵退到雁翎关固守,孟海公又越城夺关,全歼敌军。该剧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一等奖,主演张世麟和编导徐菊华获二、三等奖,并出国演出多次,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

雁荡山

中国游览名山,又称雁山。在浙江省东南部,由位于乐清市东北约30km的北雁荡山,位于市西约15km的中雁荡山及位于平阳县西约50km的南雁荡山,3山合称东瓯三雁,南北总长约150km,东西宽约10~30km,主峰九峰尖海拔1108.0m。北雁荡山最著名,古称芙蓉山,山顶有荡,秋雁宿此,故名。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10~20km,景区面积约400km2。主峰雁湖岗,海拔1057m。雁荡山始名唐初,976年(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以后,声誉大增,曾有18古刹、16亭、10院。全山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人桥、羊角洞7个景区,景点多达380余处。景区内有102峰,103岩,60洞,29石,23瀑,28潭,21嶂,8谷10岭,10泉13溪,8桥7门,2水2湖等景点。尤以“二灵一龙”为最壮观,即灵峰、灵岩及大龙湫,称为雁荡山3绝。游览有2条路线:南线从响岭头开始,由东向西游览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等景区;北线由响岭头出发,到大荆、仙人坦、显胜门等景区。❶灵山距出发点约1.5km,由2峰组成,右为灵峰,左为倚天峰,高约270m,似2座高大山崖。
❷观音洞:位于灵峰下,高113m,深76m,是雁荡山第1大洞,洞口至洞顶有377级石阶,依洞靠崖建成9层楼阁。洞顶有漱玉、珠帘、洗心3泉。
❸三折瀑:位于响岭头东站西南约1km,三折瀑是同一水流,受山岩阻挡分上中下3折,成为不同形态3个飞瀑。
❹铁城嶂:是雁荡山21嶂之冠,长220m,高160m。
❺灵岩:位于灵岩寺后,亦称屏霞嶂,状如高广数百丈的直立云霄的岩屏。灵岩寺前有高260m的天柱、展旗2峰矗立,称南天门。两峰门间有一离地高约250m的悬索相连。
❻灵岩寺:建于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为雁荡山18古刹之一。寺门两侧有明代石刻:“海上名山”、“寰中绝胜”8个大字。
❼大龙湫:中国著名瀑布,位于马鞍岭西4km,在连云嶂下的大瀑布,高约190m,宽约10~20m。
❽雁湖:位于雁湖岗顶,原有北中东3湖,现已成遗迹,只有中湖一小水塘,在此可观云海、东海日出景观。
❾显胜门:位于仙人坦南3km处,2座危崖峭壁,各高200多m,下宽、上窄,中豁似门,峰顶复合。
❿仙人桥:位于雁荡山北阁仙亭山脊,桥长约100m,宽约20m,桥下仰望高约200m。
⓫筋竹涧:位于雁荡山能仁霞映潭下,长约6km,汇合多处细流水景,全涧有菊英、峡门、漱玉、连环等18个潭和涌翠等多条瀑布胜景。

雁荡山

131 雁荡山

坐落在乐清县境内,属括苍山脉,面积达450平方公里,百岗尖海拔1150米,为最高峰。雁湖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常来,故称雁荡。山体为火山流纹岩,何以奇峰、怪石、幽洞、飞瀑闻名。景点共有360多处,因地域广阔,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五个风景区。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风景三绝。

☚ 天台山   莫干山 ☛

雁荡山

位于浙江东南乐清县境内。有北、中、南雁荡,并称“东瓯三雁”。以北雁荡最著名,奇峰怪石,流泉飞瀑,蔚为奇观。以峰、石、涧、瀑著称。“大龙湫”是最著名的瀑布,与“灵峰”、“灵岩”并称雁荡“二灵一龙”胜景。

雁荡山

雁荡山

位于浙江省东南乐清县境。亦称北雁荡山,属括苍山脉。山水奇秀,号称东南第一山。因主峰雁湖岗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故名雁荡。雁荡山风景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5个景点。景区内有七溪一涧、八桥二湖、八门四阙、十泉二水、十三坑、十三岭、十四嶂、十八瀑、二十六石、二十八潭、四十六洞、六十四岩、一百零二峰等。灵峰、灵岩、大龙湫称为雁荡三绝,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称为雁荡五珍。

☚ 普陀山   黄山 ☛
雁荡山

《雁荡山》

宋沈括撰。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作者奉命视察两浙并顺路考察雁荡山后。本文介绍了雁荡山的名称由来,描绘了雁荡山的外貌特征,说明了雁荡诸峰的成因乃是流水浸蚀冲刷的结果。文章记叙与说明结合,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它从古书不载、世人不知雁荡山的概述,引出“雁荡”山名由来的考释;从雁荡山形的描绘及与黄土高原地貌的比较,得出雁荡诸峰成于流水冲蚀的结论。叙述为说明依据,说明又紧扣叙述,这就使得人们在领略雁荡山自然美景的同时,悟出雁荡山形成的道理。本文以提出水蚀形成山岳的创见而在世界地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以对“天下奇秀”雁荡山的生动描绘而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

☚ 赠盖邦式序   正午牡丹 ☛
000068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