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难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难经nàn jīn

古医书名。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战国秦越人扁鹊撰。全书八十一卷,用问答解释《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等方面的疑问。
(例)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甚么悬丝诊脉! (六十八·874·)

难经

《难经》

古医书名。旧题周代秦越人 (扁鹊)著。以问答形式解释《内经》 (《素问》与另一古医书《灵枢经》的合称) 中的疑难问题,故称 《难经》 。成书必在 《素问》之后。

☚ 素问   本草 ☛
难经

难经

中国古代笑话。医者见卜之案有《易经》,叹曰:“吾子当学卜,不学医矣。”人间其故,答曰:“彼是《易经》,想定容易,岂似吾家《难经》?”

☚ 陪丧痛哭   难为东道 ☛

难经

 《难经》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学术上与 《黄帝内经》并重,故有“内难”之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其作者,各说不一。《史记》、《汉书》均无记载;汉张仲景 《仿寒杂病论·序》和 《隋书·经籍志》虽记 《难经》书名,但未注作者姓氏;有的认为作者是黄帝,如《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有的认为作者是秦越人,如《旧唐志》: “黄帝八十一难,一卷,秦越人撰”。唐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自序: “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也有人认为,该书系后世医家假托秦越人之名而作,或非一人一时之作。今本《难经》及其各种注释本,一般题“秦越人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和宋代《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明代《国史·经籍志》、《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医藏书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是园藏书目》等,均有关于《难经》的记述。历代刊本很多,校注考订亦繁,现存主要版本是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
 秦越人,号扁鹊,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详年无考,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少时为人舍长,得长桑君信任,授以医术秘方,遂通内、外、妇、儿、针灸诸科,并随习为变,至邯郸为“带下医”,居洛阳为“耳目痹医”,过咸阳为“小儿医”。善长推究病源,临证应手奏效,尤精于脉诊,司马迁赞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并首倡“六不治”说,抨击“信巫不信医”。力主养生防病。先后行医于齐、赵等国,治愈奇难大症甚多,举世以神医誉之,并有一些 “起死回生”、“换心术” 的传奇。《史记》、《战国策》、《列子》等书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据《汉书·艺文志》载,其著作还有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已佚。
 全书1卷,设81难。难,问难之意。清徐大椿:“难经,非经也。以经文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书作问答体例,以阐明《黄帝内经》为主,并有发挥。81难的内容可分为6类:
 第1—22难,主论脉学。包括阴阳对脉诊的意义、脉应四时与内合五脏的关系、切脉独取寸口等内容。
 第23—29难,主论经络问题,包括经络长度、十二经顺序循行、十五络的作用、营卫度数、奇经八脉等内容。
 第30—47难,主论脏腑学说。在脏腑配象、三焦、肾与命门、胃肠消化、营卫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阐和发挥。
 第48—61难,主论辨证。讨论诊候、病能、脏腑传病、脏腑积聚及泻、痢疾、伤寒等病症问题,及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
 第62—68难,主论脏腑井俞诸穴。包括井、荥、俞、原、经、合各穴的命名、脉气出入关系、所区脏腑、阴阳五行归属、主治作用等。
 第69—81难,主论针法。包括补虚泻实治则、四季针法、四时制宜、补泻的针法及出针、进针、候气等。
 《难经》不仅在《内经》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许多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创见。主要是;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三部的诊脉法,有力地推动了脉学的发展;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开后世研究三焦、命门之先河;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症,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论述了五腧穴、原穴、腧穴、募穴的作用,阐发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针灸治疗原则,充实了针灸学说; 在病理学上提出了伤寒有五、五脏生积、六腑成聚等见解,丰富了病因病机学说。
 《难经》的注本颇多。在可考注本中,最早的是三国时东吴吕广的《黄帝众难经》,曾对《难经》的编次加以整理;嗣后较著名的注本有:唐杨玄操的《集注难经》;宋丁德用的《补注难经》,杨康侯的《注解难经》;元滑寿的《难经本义》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曾对书中部分文字、编次进行考订辨正,参考和融会元以前众注家之说,对全书进行诠释注解,结合个人见解多有发挥,被后世誉为注 《难经》的范本,是学习和研究 《难经》的主要参考文献;明代有熊宗文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王九思的《难经集注》、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等,王九思的注本是最早的“集注”本,将吕广、杨玄操、丁德用等诸家前注选录汇编,选注精要,未作发明,甚有文献价值,是学习、研究《难经》的重要参考书;清代有莫熺的 《难经直解》、徐大椿的 《难经经释》、丁锦的《古本难经阐注》、黄元御的《难经悬解》、叶霖的《难经正义》等,徐大椿注本以《内经》之论阐《难经》之意,溯本求源,相互参照,方法和论点都颇有启发和参考价值。此外,还有日本医家玄医的《难经注疏》(1679)、滕万卿的《难经古义》(1760)、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 (1879)。
 《难经》问论深邃,述理精要,内容丰富,多所创树,宋苏轼在《楞伽经·跋》中称颂此书“句句皆理,字字皆法”。该书在理论上为中国医学宝库增添了光彩,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必读经典文献。
难经

难经

中医学书名。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旧题战国秦越人(扁鹊)撰。本书八十一章,以问答体裁解释《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的疑义。特别对脉法、针法等内容有所发挥,是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文献。例同上。

☚ 黄帝   素问 ☛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医经类著作。相传为秦越人 (约战国时期) 撰。越人号扁鹊,战国渤海郡 (今河北任丘) 人。少时为人舍长,学医于长桑君,精通临床各科,其术随俗而变,尤长于脉诊,治病多奇验,名闻天下。据文献考证其成书年代当在《内经》之后,《伤寒杂病书》之前。书中设有八十一难,以设难答疑形式解答、发挥《内经》理论问题。故名为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分析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 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以脉学贡献更为突出。为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医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李今庸《<难经> 成书年代考》(《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 4)、史冰生《难经四方脏器虚实补泻法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80. 9)、程鸿儒 《漫谈秦越人与 <难经> 》(《中华医史杂志》 1982) 可供参考。

难经

书名。又名《八十一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托名秦越人撰。成书约在西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本书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也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1~22难论脉诊,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诊脉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的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推阐和发展。有多种刊本注本。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有3卷和5卷两种版本。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实为秦汉时期的一部佚名作品,全书共讨论81个问题,所以称为“八十一难”。所讨论的问题,大部分是《内经》内容的解释。是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的。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也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比较简要,辨析也比较精辟,但也有不够妥善的地方。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命门、三焦的论述,较《内经》有所前进。现有多种刊注本。是影响较大的中医经典著作。

《难经》

中医经典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亦有分5卷的),传说为战国秦越人所作。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共讨论了81个问题。其中1~22难为脉学,23~29难为经络,30~47难为脏腑,48~61难为疾病,62~68难为腧穴,69~81难为针法。

难经

难经

中医学著作。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为秦越人撰。乃就《内经》精华设问答,解疑难,共八十一章,故名。主要内容有论脉法、论经络、论脏腑、论疾病、论腧穴、论针法等。为读《内经》之津梁,又有补充发挥,为医家所重。元滑寿撰《难经本义》、明王九思等辑《难经集注》为重要注本。后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3年10月出新一版。

☚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
难经

115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秦越人(扁鹊)著。《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3卷(亦有5卷本),问答体裁,凡论81疑难,以此得名。1—22难为第一篇,主要论脉。把《内经》的三部九候,集中到气口一处的表现。23—29难为第二篇,主要论经络,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30—47难为第三篇,主要论脉象,发明了 “左肾右命门”之说。48—61难为第四篇,主要论脏腑营俞及针补泻三法。《难经》牵涉面广,言简意深,辨析精微,是一部以问难形式解释古医经的理论性著作。

☚ 内经   金匮要略方论 ☛
难经

难经

系中医理论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隋以前托名黄帝撰,唐以后则多题为秦越人(扁鹊)撰,实际上作者不明。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卷,后世或分为3卷、5卷不等。该书采用“问难”的形式,设81问,以解疑释难,故名《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难以分析脉诊为主,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从而简化了在《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桡动脉近腕处)作为切脉部位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促进了中医的诊断技术的发展。23~29难介绍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其病症。30~47难以脏腑为重点内容,对脏腑配象、三焦、肾与命门、胃肠消化、营养等方面的论述,在《内经》理论基础上,有不少的补阐和发扬。48~61难介绍诊候、病证、脏腑传病、脏腑积聚、泻、痢疾、伤寒等,继之以望、闻、问、切四诊。62~68难论腧穴。69~81难论针法。这部著作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腧穴为重点。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 和“八会”(指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又在临床方面,明确提出 “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所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该书文字简要,内容又切于实用,因此,它的学术地位很高,被后世作为可以和《内经》并提的经典医著。后世对该书的研究甚多。宋以前的主要注家,就有三国时东吴的吕广、唐代的杨玄操、宋代的丁德用、虞庶、杨子建等。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了《难经》,使之有了完好的定本,加速了它的传播。宋以后注解诠释《难经》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不仅有校刊注释,而且有发挥和补正;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汇集诸家注解,对研究该书很有益。明清时期,各种通俗讲解或图解 《难经》的著作不断出现,以明代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较广。此外,清代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等书,也都各有特色。日本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无论在该书的源流探讨还是内容疏证方面都有精要的见解。历代《难经》注释之作进一步使该书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难经》是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中一部简明扼要、内容丰富的重要著作,是后世学医者打好理论基础所必读的一种古典医学文献。

☚ 黄帝内经   诸病源候论 ☛
难经

难经

中医经典名著。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八十一问》、《八十一难》。三卷(亦有分作五卷的)。原题战国扁鹊(秦越人)撰,实系后人伪托。约成书于东汉(25—220)以前。关于书名的解释:一以为难字是问难之“难”(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它是解释《黄帝内经》的著作)。一以为是难易之“难”(唐杨玄操)。从体例和文义分析,前一种说法较为恰当。
《难经》以问难的形式讨论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的八十一个带有疑义的问题,约分为六类:一、第一难至第二十二难,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等内容。在脉诊方面,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并指出寸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尺寸的长度及其位置的划分、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以及诊脉的轻重指法等。在脉学理论方面,首先指出独取寸口诊断疾病的原理,在于寸口是“脉之大会”,为十二经脉经气(脏腑之气)汇结之处。在正常脉象与反常脉象方面,论述了正常脉象是以胃气为根本,脉象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旺脉,并以此为标准来辨析反常脉象。二、第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讨论经络学说中,关于经脉的长度和流注次序、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十二经脉与十五别络的关系。对奇经八脉的讨论,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展,明确了奇经八脉在经络中的重大作用。三、第三十难至第四十七难,介绍人体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在解剖方面,较详细地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并分别说明了一些脏腑的周长、直径、长度、阔度以及重量、容量等;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一些重要部位,如七冲门等,也作了叙述。在生理功能方面,比较详细地指出了三焦的部位、功能和主治腧穴;提出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为后世医家研究三焦及创立命门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于营卫气血的生成、循行及其在人体的作用,对于八会穴在生理上的特殊关系等,均作了扼要的讨论。四、第四十八难至第六十难,论述病因、病机和病证等内容。在病因方面、提出了风、寒、暑、湿、温、热和忧愁、思虑、恚怒以及饮食、劳倦等。提出“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以作辨证的范例,以八纲为基础、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论述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又概述了五脏疾病、五泄、伤寒、癫狂、厥痛与真痛以及四诊等。五、第六十二难至第六十八难,论述狭义的腧穴(指背部的五脏六腑腧、四肢部的五脏五腧等)及与之有关的一些特定穴位,主要有五腧穴与腧、募穴等的主治疾病和治疗作用。并对井、荥、俞、经、合五腧穴以及原穴、作了重点讨论,尤其在原穴方面阐发较多。六、第六十九难至第八十一难,论述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和迎随与母子补泻法相结合,以及补泻的手法与步骤、误用补泻的不良后果等内容。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补泻法运用得适当与否,是能不能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问题。《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有“内难”之称,是学习研究中医的重要理论文献。宋苏轼在《楞伽经跋》中曰:“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对此书评价甚高。
《难经》文体简要,辨析却颇精微。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医学术中的某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创见:一、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诊脉法,为后世医家普遍实行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二、首次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思想。书中“第三十六难”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又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三、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弥补了《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的不足。四、着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并且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难经》问世后,曾被作为最重要的,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得以广为流传。历代的刊本和注本不下数十家。如三国吴太医令吕广;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元时代张元素、滑寿;明代马莳,张世贤;清代徐灵胎、丁锦、叶霖;近代张山雷、蔡陆仙等,均对《难经》作过注解。此外,日本人名古屋玄医、滕万卿、丹波元胤等,均有注本传世。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医要集览六种》重刻本。今有商务印书馆1956年影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释铅印本等。

☚ 神农本草经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 ☛

难经

经典医书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原题秦越人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全书以问答体例,阐明《内经》为主,并有所发挥,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故有“内难”之称。是学习研究中医的重要参考文献。

难经

见 《难经本义》。

难经

难经

医学专著,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托名扁鹊(秦越人)撰,今人考证其成书当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即战国秦汉间。该书以设难答问形式阐述《内经》的医学理论,内容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是研究秦汉医学的重要资料。明代王九思等撰有《难经集注》5卷,今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神农本草经   西域风土记 ☛
难经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秦越人著。成书约在东汉以前,全书以问答体例,阐明《内经》。并有发挥。内容分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6大类。特别是独取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三焦和命门的论述上,为后世研究三焦及创立命门学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书在学术上与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内经》并重,有“内难”之称。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 益寿药料酒   梅仁德 ☛

难经nànjīnɡ

医书。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 卷(或分为5 卷)。原题秦越人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 也分析了一些病症。其中1 ~22难论脉, 23 ~ 29 难论经络, 30 ~47 难论脏腑, 48 ~ 61 难论病, 62 ~ 68 难论穴道, 69 ~81 难论针法。全书内容简要, 辨析亦颇精微。诊法以“独取寸口” 为主, 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推衍和发展。现有多种刊本、注本。

难经

《难经》

《难经》系中医理论著作。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根据多数医家的考证,这是一部托名的著作。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其书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本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采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能、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也列述了一些病证。其中1~22难以分析脉诊为主,第一难就将《内经》时期的繁琐切脉法加以简化,明确提出“独取寸口”,对后世切脉诊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29难介绍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其病证等。30~47难以脏腑为重点内容,对脏腑配象、三焦、肾与命门、胃肠消化、营卫等方面的论述,在《内经》理论基础上,有不少的补阐与发挥。48~61难介绍诊候、病能、脏腑传病、脏腑积聚、泻、痢疾、伤寒等,继之以望、闻、问、切四诊。62~68难,论脏腑井俞诸穴。69~81难谈用针补泻之法。这部著作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腧穴为重点。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指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处,亦为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又在临床方面,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所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典医籍之一。故历代的刊本和注本颇多,早期的注本有三国时东吴·吕广的《黄帝众难经》。吕氏曾对《难经》的编次加以整理,嗣后较著名的注本有:唐·杨玄操的《集注难经》;宋·丁德用的《补注难经》,虞庶的《虞庶注难经》,杨康侯的《注解难经》;元·滑寿的《难经本义》;明·熊宗立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王九思辑《难经集注》,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清·莫熺的《难经直解》,徐大椿的《难经经释》,丁锦的《古本难经阐注》,黄元御的《难经悬解》,叶霖的《难经正义》; 以及1923年张寿颐所撰《难经汇注笺正》等。此外,1819年日人丹波元胤撰写了《难经疏证》,这在日本国研究或注释《难经》的多种著作中较为著名。在上述注本中,滑寿的《难经本义》被认为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滑氏针对《难经》传本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遂参考元代以前的《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全书进行诠释注释。并对其中部分内容予以考订辩正,释义能融会诸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颇多发挥。明·王九思的《难经集注》(原题“宋·王惟一撰”)是最早的集注本,书中将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侯等人的注文加以选录汇编而成,此书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次序分为十三篇,选注比较精要。清·徐大椿的《难经经释》是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的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其注疏部分以参考《难经本义》、《难经集注》、《难经经释》等书为主,所写按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订了《难经》的原文。
总之,《难经》为祖国医学理论宝库增添了光彩,是一部简明扼要,内容丰富的重要著作。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楞伽经·跋》中称颂此书“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它是后世学医者打好理论基础所必读的一种古典医学文献。

☚ 黄帝内经   诸病源候论 ☛

难经

亦称《八十一难经》科技类著作。东汉无名氏撰。一卷。另有二卷、五卷、六卷本。旧题周秦越人(扁鹊)撰。过去已有许多人怀疑,因为《史记·扁鹊列传》没有提到,《汉书·艺文志》也不载此书。特别是从其内容分析,受谶纬之学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肯定不是西汉以前的作品。鉴于《伤寒杂病论》自序已提到“八十一难”的名称,而《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三国时吕广的注本,故可以考定本书是成于东汉。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周氏医学丛书》、《四库全书》、《四部备要》、《徐氏医书六种》、《四部丛刊》本等。《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解释古医经的理论性著作,全书共讨论81个问题,故称之为《八十一难经》。所讨论的问题,大部分是《黄帝内经》提到的。主要包括脉诊、经络、脏腑、俞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等项内容。在脉诊部分,它把《黄帝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这是脉诊趋向于集中到气口一处的表现。在经络部分,开始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并加以系统地说明,补救了《黄帝内经》在这方面比较混乱的缺陷。在脏腑部分提出了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的说法,并强调了所谓“肾间动气”的作用,开启后世命门学说的先声。此外还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论点,遂引起以后一千多年来关于人体有无这三个器官的争论。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把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所生为积,六腑所生为聚。而且具体记述了五脏之积的名称、症状等。在针灸的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等。所有这些,都对以后中医的发展,发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该书因受谶纬之学的影响,宣传了诸如“男子生于寅,属阳,女子生于申,属阴”、“脉,脱阳者见鬼”、“金生于巳,水生于申,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等缺乏学术价值的因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