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刺人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刺人参 【名称出处】:《吉林中草药》 【概况】: 基源 为五加科刺参属植物刺参的根、茎。 刺参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有1种,入药。 原植物 刺参Oplopanax elatus(Nakai)Nakai(Echinopanax elatum Nakai),又名东北刺人参(《东北植物检索表》)。 形态 多刺灌木,高1~3m。小枝灰色,密生刺状直刺,刺长约1cm。 叶为单叶,叶片掌状5~7浅裂,薄纸质,近圆形,直径15~30cm,裂片三角形或阔三角形,上面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沿脉有短柔毛,边缘有锯齿,齿端有短刺和刺毛。花序由伞形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近顶生,长8~18cm,主轴密生短刺和刺毛,伞形花序直径9~13mm,有花6~10朵,下部者有总花梗长到2.5cm,上部者无总花梗,总花梗密生刺毛;花柄长3~6mm,密生刺毛;萼无毛,具5齿;花瓣5,长圆状三角形;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基部合生或合生至中部,长约3mm。 果实球形,直径7~12mm,黄红色;宿存花柱长4~4.5mm。花期6~7月,果期9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266页.2579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400~1550m的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下。产于吉林长白山。原苏联和朝鲜有分布。。 【生药】: 采集 春秋采挖,晒干。 【化学】: 根含生物碱、皂甙、多糖及强心甙[1]。 并含挥发油成分;己醛、己醇、3-蒈烯、茨烯、β-蒎烯、2-戊基呋喃、辛醛、β-罗勒烯、壬醛、十一碳烯、辛酸、α-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66 [2] 中草药 1989;20(8):2 [3] 中国药学杂志 1990;25(3):167 [4] 药学学报 1987;22(7):549。【药理】: ❶ 延缓衰老作用 刺人参醇水提取物0.15g/kg ig,可延长小鼠持续游泳时间83.28%,小鼠耐缺氧能力提高64.08%,可使球后注射d-半乳糖形成糖代谢紊乱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衰老症状逆转,使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体重增加,心、肝、脑的脂褐素含量下降,皮肤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增加,血糖和血脂降低[1]。 ❷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刺人参油乳剂(含挥发油0.09ml/ml)0.69,1.38,2.76ml/kg ip,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1.38ml/kg ip,增强氯丙嗪对小鼠白发活动的抑制;0.69,1.38,2.76ml/kg ip,可协同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使小鼠入睡,入睡鼠数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水合氯醛也呈协同作用;1.38,2.76ml/kg ip,对戊四唑或电刺激诱发的惊厥有抑制作用;1.38,2.76ml/kg ip,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1.38.2.76ml/kg ip或10.20ml/kg ig,对大鼠有降温作用,对酵母致热大鼠有解热作用[3]。 毒性 刺人参挥发油乳剂(含挥发油0.09ml/ml)iv对小鼠的LD50为10.54ml/kg,挥发油ip对小鼠的LD50为1.02±0.11ml/kg[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7;18(8):361 [2] 药学学报 1980;15(2):81 [3] 中草药 1984;15(6):259 [4] 中草药 1986:17(7):313 [5] 药学学报 1987;22(7):549。 【药性】: 功效 《吉林中草药》:“解热,镇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